尤德衛
網約代駕是“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代駕經營者的性質到底究竟該如何界定?普通消費者很難弄清楚。虛擬經濟具有低成本、快捷、范圍廣的特點,但同時對消費者也會帶來權益保護上的困難。
首先,消費者尋找經營者難。網約代駕經營者利用互聯網的條件,只需在某地注冊一家公司,業務就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據我了解,即便是目前幾個規模較大的網約代駕經營企業,也只在一個地方注冊,其他開展業務的地區并沒有另外注冊辦事機構。
其次,消費者自力救濟難。網約代駕費用是通過移動互聯網第三方支付進行的,一旦送達目的地,平臺自動扣費,此種方式更多地保護了經營者對費用收取的安全。
第三,網約代駕格式條款限制了消費者的權利,有將免除自己責任或責任轉移至他人的非公平安排,加重了消費者的法律風險。由于網約代駕業務是互聯網條件下的創新型業務,交易結構由經營者一方設計,經營者通過協議安排規避法律風險,在協議中免除自身責任的情況較為普遍。如,經營者將自己定位為“信息提供者”,是“代駕司機”與“代駕消費者”的居間人,而將代駕司機定位為“代駕服務提供方用戶”;再如,在“信息服務協議”中將駕駛風險(無論是駕駛員的原因還是第三方的原因)通過協議全部安排給“代駕司機”。
基于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政府應督促互聯網企業的企業主體信息至少在其業務所涉地域范圍內公開,平臺與消費者、平臺與司機的合同條款也應有專門政府部門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