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鴻磊
摘 要: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主要通過對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質疑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實踐能力是將創意付諸實現的精心設計和勇于實踐能力的總和,是創意和創新的橋梁。
關鍵詞: 創新精神 高中化學 實驗
中學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中學教學在素質教育中創新意識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創新教育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和核心。高中化學創新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化學教學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結合本學科實際和特點,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那么怎樣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呢?
一、創設情境,營造創新氣氛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主要通過對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使他們具有“自我實現的創造力”。因此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創設情境,設置懸念,巧設質問,充分利用各種知識內容,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創新教育,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使學生在好奇心和強烈求知欲的驅動下愿意發現問題、積極探究、主動解決,循環漸進地開啟創新動力源泉。學生對事物感到好奇的時候,往往是創造性思維迸發的時候。在人類認識史上,正是個別人對事物或某種現象產生了好奇感、驚奇感,從而導致了重大發明創造。瓦特對蒸汽沖動壺好奇發明了蒸汽機,巴甫洛夫對司空見慣的狗流唾液的現象感到好奇,通過探索,終于創造了高級神經活動心理學。如果沒有這種好奇心理的推動,創造性思維無從產生。讓學生時時有問題可想,并設想種種解決方案,從而使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在學生大腦中開展,最終使學生形成開放式創新思維。
二、嚴謹、創新的作風
許多發明創造往往是在偶然機會中,一時疏忽,可能會終生遺憾。法國化學家巴拉爾發現了溴,使得化學大師李比希后悔不迭。當時,在巴拉爾之前,法國一家化工廠將一瓶液體送給李比希,請他分析液體的組成。李比希沒有進行詳細分析,貿然斷定瓶里的液體是氯化碘。當李比希聽到巴拉爾發現溴的消息時,馬上意識到他以前對那瓶液體的判斷是不妥的,后經重新化驗,證實其中確實是溴。本來李比希是可以早幾年就發現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沒能抓到這一機會。所以,做任何事,特別是科學研究,必須要有嚴謹的工作作風。
三、鼓勵質疑,加強創新意識
“思”源于“疑”,任何創新都源于問題。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因此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質疑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發問,必須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活動的時(思維時間)、空(思維空間),讓學生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創造力。創新思維具有求異性、靈活性、獨創性和靈感等,主要體現為靈活性。在教學中進行一題多解訓練,學會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沖破“思維定式”的束縛。在肯定其思考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認識上不合理的原因,讓學生自悟自明。既保護了學生創新、質疑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品質。特別是在鼓勵學生發問、質疑和創新的過程中注意教育的平等性,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差生”的創造潛能同樣深厚,關鍵是你怎樣開采、挖掘。教師要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多表揚,不諷刺挖苦,做他們的良師益友,幫助他們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不斷提高自身學習品質和創新意識。
四、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觀察是一切知識的門戶。實踐能力是將創意付之實現的精心設計和勇于實踐能力的總和,是創意和創新的橋梁。培養實驗觀察能力,要加強和補充課堂演示實驗,最好增加學生實驗,要求學生從實驗觀察、實驗操作不同視角仔細觀察,善于發現共同現象和不同現象,形成良好觀察習慣。總之,創新教育是當前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創造充滿創新活力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思維發展受益終身。同時讓教師的勞動閃現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是每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努力實踐的。如講到《原電池》一節時,有的學生抓住鋅片上有氣泡的現象不放而忽略原電池形成的基本事實。我們首先提示他們注意觀察的重點是銅片上氣泡和電流指針的偏轉,思考、分析銅片上氣泡的來源,認識到鋅與酸反應形成了原電池。同時肯定他們發現新問題的敏銳性,幫助他們分析鋅片上仍有較多氣泡的原因:一是H+直接從鋅片上得電子的阻力還不夠大,二是鋅片本身可能含有雜質形成了腐蝕電池。接下來引導學生對發現的原電池的缺點加以改進:如果使鋅板不與酸液直接接觸,不就徹底消除鋅板上的氣泡了嗎?于是將鋅板移入另一個盛有ZnCl2溶液的水槽中,但此時沒有電流產生。怎么辦?還需要架設一座“鹽橋”,這樣一個更好的原電池誕生了。這些因產生疑問而進行的實驗設計是經過一番思考的,這過程本身就蘊含著創造思維的火花,產生了探索和創新的欲望,尤其對于“好奇,喜歡標新立異”的學生,只要實驗條件允許,不要過多約束或指責他們,再好的創新思想如果得不到驗證,代之以簡單的否定或肯定及不能讓他們心悅誠服地解釋,那么,這些寶貴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將被扼殺。所以教師應因勢利導,鼓勵他們設計出實驗方案,經過審查對不妥當之處稍加指導,讓他們修改,然后開放實驗室,放手讓他們實踐自己的實驗方案。最后,要求他們交一份翔實的實驗報告,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目的和原理,運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斷等方法自行設計實驗,不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及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增強學生的實驗能力,而且實驗中意外的現象更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和創新精神,促使他們自覺查閱有關資料和學習新知識,使其自學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總之,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江澤民說:“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人才的搖籃。”化學教學過程中,依據本學科特點,從各方面入手,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積極性。最大限度利用各種機會創設情境,開展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創新活動,是培養綜合創新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潤霞.高中化學教學的生活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2]宋鳳裕.化學教學改革與創新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