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昕熳
在如今的時代,學校和社會更加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得到學校以及家長們的重視。在眾多樂器中,豎笛音域寬、易換調、易操作,且能激趣、好配樂、好展示,這些特點使得其深受學生及教師的青睞。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為了加快整堂課的進度,只是籠統地詢問學生的聽課效率,造成了優生的不必要性的重復學習以及后進生跟不上等明顯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更多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分層互動”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深入。
一、“分層互動模式”的教學優勢
在我國教學課堂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分層互動”的教學模式的身影,這里的“分層”并不是通俗意義上明顯的分層,而是一種隱形的分層。教師通過對班級學生學習狀態和性格特征的觀察和了解,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形成多個小的學習群體,利用小組成員間的合作學習最大程度地為每個學生創造整體發展的機會。與此同時,“分層互動模式”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教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能充分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技能及管理能力。
(一)有利于所有學生的全面提高
在“分層互動模式”中存在著隱性的競爭意識,當學生不斷討論及互動中,不僅可以充分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更可以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及長處。所謂“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在小組成員討論過程中,可以取長補短,相互比較,接受挑戰,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所有的學生在此過程中都可以自由地表達自身的想法,在互動中學有所成,增強學習信心,提升了學習的趣味性。
(二)有利于教師能力的全面提升
“分層互動模式”在分組的實施方面對于教師自身素質來說也是嚴峻的考驗。對學生進行準確地分組以及組織各層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都是對教師自身的修養、觀察力以及隨機應變能力的極大考驗。除此之外,分層教學本身引發的思考以及在各層次學生互動中所提出的問題對教師來說都是一次提升能力的機會。
二、小學豎笛教育上“分層互動”的應用
(一)學生分層次
在小學的音樂教育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對音樂的熟知程度、理解能力以及學習積極性。可以通過這三者將學生進行分類,第一組:有音樂基礎或者音樂天賦較高并且學習積極性較高,接受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第二組:沒有音樂基礎及音樂天賦但是學習積極性高,需要老師給予一定的指導;第三組:有音樂基礎或者音樂天賦但是學習積極性不高或有厭倦情緒,需要教師關心了解其消極原因;第四組:無音樂基礎和音樂天賦且學習積極性不高,需要教師時刻關心和督促。
(二)分層次備課
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大綱的要求以及四組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目標。第一組學生自學能力較高,教師可以適當提點,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時間和空間;第二組學生一般適合教科書式的教學方法即可;針對第三組和第四組的學生,教師要重點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到音樂的樂趣,而不是著急教學,教師可以針對這一類學生設計一些豐富有趣的游戲代入特定的演奏中。
(三)分層次授課
分層授課部分是課堂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課前備課內容為綱要,使用適合各組同學差異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握好上課節奏,注意教學活動能讓學生得以全員加入是格外重要的。授課時可以根據教材的授課速度,著重于第二組學生的接受能力,課后對于其他三組的學生進行培優補差,對第一組學生進行提點,后兩組的學生進行興趣培養。采取上課時帶領大部隊、課后查優補缺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
1.分層次訓練
授課后,教師應使學生對授課內容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和理解,并且對學生的接受情況進行進一步地掌握,及時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因此教師在布置練習曲目時要遵循“兩部三層”的原則。所謂“兩部三層”即練習曲目分為必選及拓展兩部分,練習曲目的內容分為基礎練習、簡單句子及完整曲目三個層次。完整曲目可以讓優等生提高自己,基礎練習可以設置為簡單的升階練習或降階練習來讓后進生體會音樂的樂趣。
2.分層次評價
針對不同組的學生應給予不同的要求:對于平時可以在豎笛演奏中表現優秀的第一組學生來說,應繼續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使之更加努力得以更好地提升;對于豎笛演奏一般的第二組同學,既應指出演奏中的不足,又該告知演奏優秀的方面,促進他們不甘落后、積極向上;對于演奏有困難、自卑感強的后兩組同學評價應偏向于鼓勵,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逐步消除自卑感。
三、結語
“分層互動模式”既照顧到優等生“吃不飽”的問題,又照顧到差等生“吃不下”的問題,避免了學習過程中出現“優等生主動學習、中等生被動學習、后進生原地踏步”的局面。但是為了各個層面的學生都對豎笛產生興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便加重了授課老師的教學負擔,教師在分組過程中以及教學過程難以做到面面俱到,有時會在問題的設置上把握不好尺度便失去了效果,或者在分組表達和評價分層上給學生造成被不公平對待的心理想法,造成反效果。所以,“分層互動模式”的真正實施還需要很長時間的探索,這些都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