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章
教學資源是地理教師施教的主要憑借,高效的地理教學資源應該是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能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能很好地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并有利于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的內容。
一、選取地理教學資源時,應做到“四要”
(一)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發展。即教學資源要與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要正確把握教學資料的難度。超越了難度,學生達不成三維教學目標,會收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關注學生、滿足學生的需求是選取地理教學資源的本質。高效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真正關注學生,就是要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生活經驗、知識基礎、 學習狀態以及各種已有的能力。科學地選擇和安排教學資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要準確解讀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性質、特點和價值,正確地處理好教材,既是教學能力的體現,又是高效課堂的前提。首先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個性化解讀,要學會改組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讓教材接近學生,服務教學。其次要把教材變為“學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分清哪些是教材的骨干知識,哪些資源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用,哪些是一些規律性的知識,教師應該做到心中有數。再者,教師還應親身體驗教材,只有帶著真切而鮮活的體驗走進課堂,才會與學生產生學習共鳴。另外在材料呈現的順序上,可以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對于目前在全國流行的四種版本的中學地理教材,教師可以靈活地處理,吸取各版本之長,選取對本校學生有利的教學資源,最終 形成特色鮮明的校本教材。
(三)要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標。地理教學資源的選擇應考慮學生能否達成三個度,即適宜度、操作度、達成度。適宜度是看地理資源是否符合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是否靠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操作 度主要是看新知目標的滾動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漸進;達成度主要是看學生對新知的學習效果、任務活動的完成效果以及在學習活動中的進步與發展。同時教學資源的選擇要有前瞻性,要了解今后幾十年社會對人才地理素養的需求,使學生離開學校,離開教師還會不斷地吸吮地理學科知識,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地理素養。
(四)要不斷植入“添加劑”。開拓相關的課外補充材料。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激勵學生對科學的探求和人文活動的參與欲望。如在教授天體及天體系統時,教師可以補充人類對宇宙新的發現成果及我國神五、神六這些鮮活材料。增加課外材料時要注意三點:課外資料不在多,在于精練、適合、有啟發作用;課前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和研究教材、考綱,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和能力,根據學生的情況編制學案和課堂練習,準備學生感興趣的道具,多媒體課件,實驗儀器等。第二、學生要有收獲。第三、遵從適度原則,著眼于學生接受把握內容度量。復習課要多選擇取一些多帶規律性的,結論性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 和體系。多選擇一些表格式的,比較式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比較,再加工,記憶更加牢固。
二、地理教學資源的選擇要避免幾種誤區
首先,是教學資源定位的“虛化”。就是為何去選擇教學資源,為什么選擇此內容而不是彼內容。這里有諸多選擇依據的問題,但一個最重要的或是最直接的依據就是我們不知道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我們每一篇(節)教材的教學,其實就是對課程目標、對學段目標的分解,心中無目標必然造成“教學資源”定位的虛化。
其次,就是教學資源選擇的“泛化”。不知什么是該教的、什么是不該教的;致使許多與目標關系不大的,與發展學生無益的教學資源充斥課堂。如課堂上的表演、繪畫、多媒體的使用以及上網搜集的等多了,而引導學生對學科本身的東西討論交流、體會感悟的少了。
再者,是教學資源組織的“浮化”。其一是隨意性較大,任意增刪教學資源,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處理不當,有時過于追求生成而造成無目的地跟著學生跑的現象比較嚴重。其二是就是教學過程空泛、膚淺,不求精細,不求精深。為了充分地體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老師不敢講了、不愿導了,設計上看不到教師主導的功夫在哪呢?
還有就是教學資源延伸的“表面化” 目前存有兩個主要問題,一是“舍本求末”,就是教材本身的東西還沒有學好,就去一味地延伸拓展,甚至把教材放在一邊索性去“延伸”去了,而不去看延伸的內容到底對本內容是起促 進作用還是起干擾作用呢?二是“無效延伸”,分不清應該是知識的拓展,還應是情感和思維的拓展,或者是運用能力的拓展,即漫無目的地延伸,可不可延伸、有沒有必要延伸總要延伸一番。
(責任編輯 楚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