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琦
“有效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教學策略,學生能夠自主、探索性、研究性地參與學習活動。新課標下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信息技術課堂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一、快樂學習是實現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
教學實踐表明,趣味性的、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學習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很有效果。《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綱要》規定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教育理念是靈魂,教師素質是根本,課堂教學是核心,如何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個核心,有效教學的落腳點是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生的發展是衡量有效教學的唯一標準,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快樂學習是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關鍵,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如在七年級的引言課中講《無所不在的信息》時,給學生呈現NOKIA X手機的廣告語:一切都要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緊接著用PPT給學生介紹手機的發展歷史:最早是摩托羅拉公司發明的。90年代中期以前價格昂貴,只有極少部分經濟實力較佳的人才買得起,而且體積龐大,因此又有大哥大的俗稱。90年代后期大幅降價,如今已成為現代人日常不可或缺的電子用品之一。迄今為止已發展至32G時代了。2016年1月工信部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移動電話用戶數已超13億。提出問題:是什么使我們的一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這里通過手機的發展史和精心設計好的問題使得這節課的開頭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且引出了本節課的重點。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中得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一個人只有對某個問題產生興趣,才會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才會啟動思維,才會以飽滿的情緒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才會主動去尋找解決它的辦法,才會主動獲取相關的知識,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二、將任務式教學融合于生活是實現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的切入口
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指出:“計算機將滲透到未來生活的每個細微方面,而盡早培養學生掌握計算機能力將會極大地提高他們步入社會后的生活素質和生存能力。”初中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發展速度快的學科,教材的編制也遵循初中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習慣,以操作系統Windows XP為平臺,以學生掌握圖文綜合處理、數據表信息處理、文件管理、多媒體信息處理、網頁制作和網絡使用為目的,強調從使用向運用的發展,區別應知與應會兩類目標,主要以鞏固任務、遷移任務、隨堂任務、綜合任務和研究性任務五個層次的“任務式”教學來實現課程目標。所以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將任務式教學融合于生活,貼近生活真實的、復雜的任務整合了多重的內容或技能。陶行知說:“教育好比是菜蔬,文字好比是纖維,生活好比是各種維他命。以文字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科書,好比是有纖維而無維他命之菜蔬,吃了不能滋養身體,它沒有生命的能量,它是創造、建設、生產的最大的障礙物。”我們不但要將每一個任務都設計得明確、合理、科學,而且要讓學生體會到每一個知識點都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如在Word的《文本框》的教學中,可以展示各種漂亮的賀卡,在學生欲望高漲之時,提出“我們能做出這么漂亮的賀卡來嗎?請你制作一張賀卡送給父母親人、老師同學、或者朋友”的任務,通過制作一張精致而富有意義的賀卡來展開課堂教學活動。
三、形式多樣的評價機制是實現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的保障
評價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之一。新課程以“為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宗旨,把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知識機器轉變為發現規律、主動學習的主體,注重培養創新型人才和探究型人才,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新課程標準提倡課程與教學的多主體評價,不僅僅是對學生的評價,也要對教師的評價和課程教學本身的評價,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新課程非常重視評價的多元化,中小學信息技術是一門以動手操作為主的學科,學習的成果以完成電腦作品為主。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自主選擇、有效的主動實踐,教師是可以在評價上搞些“小動作”。如《利用PowerPoint軟件制作電子報刊》讓學生分組操作完畢后,老師根據完成情況、各組的合作意識與組員的參與程度等項目對各組進行點評,展示作品,并在展示各組作品的同時,讓各組組員就自己的作品作交叉說明,督促學生交流經驗,掌握更多、更完善的知識。
總之,新課標理念下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有效性,是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實現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有很多的方法和策略,只要我們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出發點,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究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構建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合作和溝通交流的學習平臺。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信息技術,實現高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就可以實現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