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翠
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欣喜地發現了課堂上這樣一些變化:課堂資源的深度開掘,學生的自主探究,教師的人文情懷……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個性得到張揚,自信得以建立。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這無疑是很大的進步。但在一些看似熱鬧的課堂上,我卻感到了一種擔憂,學生發言時,教師有時候不會認真傾聽,有些學生也只顧干著自己的事情。可以說,傾聽已經成了一些課堂上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實際上,如何傾聽也應該是學生一項重要的學習技能,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
一、和諧傾聽,課堂因此更加精彩
(一)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傾聽可以吸取別人的長處,彌補自身的不足;傾聽也可以激發自己的靈感,做到觸類旁通;傾聽還可以養成尊重他人的良好習慣,培養自己的品質。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學會調節情緒,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教師應該把每個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努力去傾聽所有學生的聲音。另外,教師還應該結合教學內容、生活實際等,引導學生學會傾聽,提高他們傾聽的自覺性,培養他們良好的傾聽習慣。
(二)營造良好的傾聽氛圍。課堂氛圍是決定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良好的傾聽氛圍可以讓師生關系融洽,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努力營造一種良好的傾聽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用心地去聽學生說話,做學生的忠實聽眾,才能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慮、發現和創意等,才能及時捕捉生成的課堂資源。另外,教師也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傾聽別人的發言。在這樣良好的傾聽氛圍中,學生的學習行程才會在動態生成中前進,課堂也就會充滿著生命的氣息與活力。
(三)細化傾聽的要求。傾聽是有要求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隨意打斷學生的發言,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傾聽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的發言,也要傾聽那些學習基礎不好的學生的發言。教師不僅應該欣賞那些積極舉手發言的學生,也要關注那些默默無聞的學生。對學生的傾聽要求也要細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做到,在教師講課和同學發言時不要開小差。要求學生耐心傾聽,當教師講課和同學發言時不隨便插嘴,聽完別人的話之后再發表自己的意見。要求學生虛心傾聽,當別人提出不同于自己的意見時,要虛心地接受,在傾聽的過程中修正自己的觀點。
二、快樂傾聽,學生因此更加出色
(一)激發學生傾聽的興趣。學生都喜歡有魅力的教師。在課堂上,教師如果能吸引住學生,學生就樂于傾聽。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門“說”的藝術。如果教師要激發起學生傾聽的興趣,就要修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自己的語言表達魅力。另外,教師平時還要多學習,加強理論學習,鉆研教材、教法,增加自己的知識積累,才能讓學生樂于傾聽。當然,除了“說”的藝術,教師還應該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對話,用和藹的態度、鼓勵的眼神、細微的動作來縮短師生之間的差距。這樣的話,學生就會喜歡傾聽。
(二)調控學生傾聽的情緒。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很難集中注意力長時間傾聽,教師就應該適時地調控學生的情緒,讓他們學會耐心地傾聽。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隨時注意觀察學生,利用設疑、變化語調等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調控學生的情緒,讓學生認真傾聽。當學生在發言卡殼或出現錯誤時,教師應該寬容學生,讓學生的情緒得到緩和。當出現難度較大的問題或內容時,大部分學生可能會不愿思考和繼續傾聽,教師就應該通過有意等待,或者重復甚至稍作提示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讓他們能夠耐心傾聽,并且去思考、解決問題。
三、有效傾聽,教師因此更具魅力
加拿大教育家馬克思·范梅南曾經這樣說:“一個真正的發言者必須是一個真正的傾聽者,能聽懂我們日常聽覺范圍以外的深層含義,能傾聽世間各物對我們說的話。”在課堂上,教師必須做一個真正的傾聽者,用心去傾聽學生,走進他們的心靈。
(一)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喜歡在課堂上與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讓學生產生一種教師高高在上的感覺。其實,這樣的距離容易讓學生造成緊張、恐懼的心理,不利于他們的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經常走下講臺,與學生零距離接觸。比如說,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小組討論和師生討論交流的時候,教師應該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學生的聲音。這樣的話,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也會縮短,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與學生全方位溝通。溝通就像河上面的一座橋梁。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效力不僅取決于詞匯的運用,而且還取決于說話時的方式、語調、面部表情、姿勢動作。所以,教師應該學習與學生溝通的技巧。教師在傾聽(下轉第142頁)(上接第125頁)的過程中不僅要做到耳到、眼到,更要做到心到,不僅要全神貫注地聽,而且還要積極地響應,與學生互動。
有句話說得好:“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庇纱丝梢?,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習慣的力量也是巨大的。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將會讓教師和學生受益終身。在課堂上,由于師生的有效傾聽,我們的課堂變得如此美麗,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更加有效了。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