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盛
2016年,安徽省涇縣收獲了較滿意的扶貧“成績單”:因地制宜走出的產業扶貧新路子,讓更多的貧困戶脫了貧、致了富。
旅游“牌”促就業
1938年-1941年,葉挺、項英領導的新四軍駐扎在涇縣云嶺,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在涇縣茂林地區。近年來,作為著名的革命老區,涇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和“旅游富民”戰略,以鐵的手腕、鐵的舉措、鐵的紀律,全力打造皖南國際旅游示范區、核心區,推進全域旅游扶貧。
打好“紅色牌”。以新四軍文化為主題,以“中國紅色旅游十大景區”之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和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為依托,涇縣全力打造集愛國主義教育、廉政教育、瞻仰憑吊、文化研究等于一體的經典紅色旅游集中區,引導和鼓勵村民興辦“農家樂”,吸收貧困戶到“農家樂”就業,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打好“生態牌”。優美的山水風光和古村田園風情,是大自然饋贈給涇縣的最好禮物,在此基礎上,涇縣大力發展以水墨汀溪、月亮灣、江南第一漂為代表的生態旅游,加快推進國家級養老示范基地建設,在琴溪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汀溪鄉、榔橋鎮五個片區種植油菜、向日葵、荷花等景觀農作物2400余畝,并在用工上向貧困戶傾斜,千方百計安排貧困戶做小工、打零工,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
打好“整合牌”。涇縣整合旅游資源,成立安徽皖南印象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擁有查濟古村落、黃田古村落兩個4A級旅游景區50年的獨家經營權,并開發出查濟畫家村項目、桃花潭桃花園度假村項目、青弋江水上觀光等項目,通過安排貧困戶到旅游賓館、飯店、旅行社、旅游商品銷售門店做清潔、搬運等服務工作,推動貧困戶就業脫貧。
文化“牌”助增收
宣紙、宣筆傳統制作工藝分別入選人類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中國宣紙之鄉”“中國宣筆之鄉”和“宣紙書畫紙生產基地”,涇縣立足文化優勢,在“紙”和“筆”上下足了功夫。
坐落在涇縣的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文房四寶生產企業、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在萬畝青檀林和燎草基地建設、檀皮收購、曬草曬皮、原料加工等輔助環節上,公司優先吸納貧困戶就業,讓貧困戶在發展宣紙產業中分一杯“羹”,從而增加他們的收入。
宣紙文化園和“安徽省涇縣三兔宣筆有限公司”被定為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黃村鎮是宣筆的原產地,全鎮宣筆企業達50余家,制筆技工800余人,年產宣筆約350萬支,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各省市,還遠銷日本、東南亞、西歐及美洲等地。不少貧困戶在宣筆廠學會了制筆技能,從而走上了致富之路。
丁家橋鎮是宣紙書畫紙生產集聚鎮,有個體生產戶300余戶,書畫紙年產量10000噸,占全國70%以上,從業人員達6000多人,擁有省著名商標6家、市知名商標7家,8家宣紙生產企業獲準使用“原產地域保護產品”專用標志。該鎮發揮宣紙書畫紙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吸收貧困戶到廠里做原料工、輔助工、臨時工,增加收入。
與此同時,健全完善“單位(企業)包村、干部包戶”幫扶制度,做到每個貧困村有縣領導和單位、企業聯系,每個貧困戶有干部包保,形成“三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的局面。
農業“牌”帶脫貧
涇縣把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重點在抓農業產業上做文章,扶持發展了煙葉、蓮藕、山藥、香菇種植等項目,通過發展產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增加就業崗位,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琴溪鎮充分利用土壤肥沃含沙的優勢,引導致富帶頭人發展觀光農業。同時,動員有實用技能的民工回鄉創業,引進江浙滬等地先進的種植技術,帶動農民大力種植藍莓、西瓜、葡萄、獼猴桃、草莓、油桃等水果和煙葉,擁有藍莓基地、西瓜基地、葡萄基地、草莓基地、油桃水蜜桃基地等水果園近千畝,煙葉基地2000多畝。琴溪鎮因此被百姓親切地稱為“水果小鎮”。
該鎮馬鞍村與安徽旌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投入9萬元建設藍莓基地、藍莓采摘園,種植藍莓170畝,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35萬元。利用2015年產業發展類扶貧項目建設250平方米藍莓倉儲用房一處,每年可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優先安排12名貧困人口務工,并長年為貧困戶提供臨時就業崗位1500個以上,年人均增收4500元以上。馬鞍村還與涇縣綠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成功牽手,流轉復墾土地230畝。其中,流轉貧困戶土地27.5畝,每年可增收1.1萬元;為貧困戶提供15個長期就業崗位、2000個臨時用工崗位。
無獨有偶。經村民商議和技術專家實地考察,云嶺鎮建設村確定了以紅色旅游帶動觀光農業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蓮子種植和煙葉種植為主的產業。流轉108.24畝土地,投入產業扶貧資金15萬元,實施了蓮子種植產業區的排澇灌溉設施和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為村集體增收4.8萬元。貧困戶以土地入股,按實際效益分紅,并可作為蓮子栽植、管護人員等優先務工。建設村還與煙草公司合作,流轉、承租了113.7畝荒地種植煙葉,一系列的措施,讓貧困戶得到了實惠。
這樣的事例在涇縣枚不勝舉。正因為立足實際,因地制宜,走“一村一品”的發展新路,涇縣有了方向,有了脫貧攻堅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