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雷
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今年以來,山東省即墨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大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一項重大嚴肅的政治任務來抓。堅持因人施策、多措并舉、疊加發力,大力實施了增收、溫暖、安居、保障“四大工程”,對貧困人口進行全方面幫扶,幫助他們穩妥實現吃好、穿好、住房安全和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養老有保障。
鼓起貧困群眾的“錢袋子”
即墨市把貧困人口增收作為脫貧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推動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增收作為切入點和主攻方向,多措施、多渠道幫助他們開拓適合自身發展的好路子,千方百計激發其脫貧的內生動力。
遍栽“搖錢樹”。 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帶動和扶持貧困戶發展大棚養殖、稀特優產品種植等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的“造血型”種養項目,并通過電商平臺統一包裝、銷售,推動620余戶貧困戶增收。田橫鎮北蘆村依托山區林地資源,聯系村莊果園種植大戶幫助7戶貧困戶種植了2500株大櫻桃,并免費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和管理養護服務,每戶年增收可達5000元以上。
念好“致富經”。在充分尊重貧困戶意愿基礎上,“量體裁衣”式定制種養殖、手工加工、小微運輸經營等小型創業致富項目。兩年來共投資 603 萬元,實施個性扶貧項目 1670個,切實調動起貧困戶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依托即墨市庫存商品直銷中心,在鎮村設立 16 處皮鞋、服裝、小商品直銷中心,采用先供貨后結算、隨退隨換方式,扶持貧困戶自我經營,月收入均在800-1200元。靈山鎮索戈莊村貧困戶趙成華憑借鎮政府和村莊的幫助,在村里開起了一家愛心超市(服裝直銷點),根據不同季節需求到鎮商品直銷中心挑選服裝拿到超市里售賣。每件服裝不論大小、款式只需支付5元錢,銷售溢價部分歸自己所有,滯銷服裝還可以退換,月收入達1000元左右。
廣開“就業門”。發揮該市市場商貿和民營經濟發達的優勢,利用“百企幫百村、千企扶千戶”活動,為貧困戶提供營銷員、縫紉工、保安等崗位218個,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對年老體弱的貧困戶,各鎮(街道)積極開辟保潔員、護林員、護理員等公益崗位,共安置37人。
幫鑄“聚寶盆”。建成運營的5個鎮級農村電商扶貧平臺和26個村級電商扶貧服務站培育電商扶貧示范戶92家,開辦扶貧網店125家。今年網上銷售扶貧產品貨值近1600萬元,直接為貧困村、貧困戶增收160萬元。
同走“致富路”。引導轄區內青島昌盛日電、玫瑰小鎮等園區或基地,流轉周邊村莊貧困戶580畝土地發展規模經營,共吸納120余名貧困戶就近就業、進園創業,實現了企業發展和貧困戶增收的雙贏。移風店鎮浩豐現代農業項目,流轉周邊村莊土地2000 畝開展規模種植。其中貧困戶土地 102 畝,每戶每畝年可獲土地租賃費 1000余元,同時提供就業崗位 20多個,人均月收入達1800 元以上。另外,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該市還采取了扶貧項目收益分紅、流轉土地收益等措施,確保所有貧困群眾都能得到不低于青島市定脫貧標準的穩定收入。
熱起貧困群眾的“心窩子”
堅持扶貧先扶志,建立三項機制,對貧困戶從物質到精神上進行多重幫扶,讓貧困戶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溫暖和關懷。
常態化救助機制。在全市設立了18處扶貧救助中心,廣泛發動愛心企業、社會公益組織和機關干部等捐衣捐物,在5個鎮(街道)確定了5個連鎖型超市作為保障貧困戶家庭生活所用的“愛心超市”,鎮(街道)定期免費向貧困戶發放一定數額的領取券或購物卡;貧困戶持券(卡)可到扶貧救助中心或愛心超市領取規定范圍內的衣物,目前已領取1.7萬件。
“五托一”幫扶機制。每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落實了由機關干部、民營企業、村莊干部、骨干黨員、村莊婦女網格員五方對其共同進行幫扶制度。機關干部定期到貧困戶家中走訪慰問,幫助貧困戶研究脫貧措施、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幫扶活動,通過吸納就業、扶持創業、錢物幫扶等形式,幫助貧困戶脫貧;村莊“兩委”干部和骨干黨員通過示范幫帶等形式,引導幫助貧困戶增收并解決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婦女網格員發揮自身優勢,經常到貧困戶特別是孤寡貧困老人家中收拾家務、陪聊等,讓他們得到生活上的照顧和和精神上的慰藉。今年以來,已累計走訪貧困戶6500余次,為貧困戶送去價值約1100余萬元的慰問品;幫助貧困戶發展扶貧項目300余個。
志愿服務機制。充分發揮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和公益組織等力量,成立12支共計200多人的志愿服務隊伍,開展了“守望相助,齊心扶貧”“青春扶貧護苗行動”“有愛同行,大美夕陽”“殘疾人個需關愛行動”等脫貧志愿服務活動,定期到貧困戶家中幫助整理家務、陪聊等。青島華和店集針織有限公司成立了6人志愿服務隊,每周輪流到貧困戶家中幫助收拾衛生、清洗衣物、聊天談心等,增強了貧困戶脫貧的信心。
靚起貧困群眾的“舊房子”
為確保貧困戶住得安全、住得舒心,對全市所有貧困戶住房生活情況逐一進行調查摸底,建立臺賬登記造冊,因戶據需幫助改善和提升生活條件。重點實施“三改”工程:
改造居住危房。總投資418.7萬元對176戶貧困戶危房全部進行了改造,讓貧困戶住上了安全的房屋。
改變住房老舊面貌。對不具備危房改造條件,但房屋墻皮脫落嚴重、門窗破舊、地面破損的297戶貧困戶,投資136.5萬元逐戶幫助他們進行修繕、粉刷、更換門窗等,貧困戶的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觀。靈山鎮劉家旺疃村貧困戶王貞芳老人原來居住的房屋低矮昏暗,因本人無力進行修繕,鎮政府投資1.4萬元用于粉刷加固、更換門窗、置辦桌椅等。老人家中變得窗幾明亮、干干凈凈,逢人便夸黨的政策好。
改善生活設施。共投資30.7萬元為基本生活用品不全或破舊的720戶貧困戶配備或更新了彩電、衣櫥、餐桌、被褥等基本生活用品。貧困戶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發生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帶動他們的精神狀態也煥然一新。
兜起貧困群眾的“窮底子”
為確保貧困群眾得到基本的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沒有后顧之憂,著力抓實四大保障:
教育保障。建立起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中專)和在校大學生的困難學生救助體系,為138名小學生和初中生發放生活補助費6.1萬元,為52名普通高中生發放助學金10.4萬元,為86名中職學生發放助學金25.8萬元,為82名在校大學生發放助學金28.7萬元,全市無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即墨市通廣建工集團積極承擔企業扶貧助困的社會責任,每年拿出40萬元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今年對131名高中以上貧困學生給予每人2500-3500元資助。
醫療保障。在對貧困人口個人繳納的醫療保險給予補助的基礎上,實施分級診療體系改革;在全市建設12處中心衛生室,為周邊38個貧困(經濟薄弱)村、310戶貧困戶提供優質免費診療,從源頭上預防了因病返貧問題。
養老保障。全面落實了貧困人口基本養老保險。同時,依托22處鎮級敬老院和日間照料中心,集中供養貧困老年人67名;通過排演柳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大力弘揚尊老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組成法律援助小組,對農村不交贍養費等不孝行為及時上門進行勸說教育,并為貧困老人免費提供法律援助。
兜底保障。為沒有勞動能力、符合低保條件的437戶貧困戶及時辦理了低保。同時,通過利用慈善基金等方式,共投入87萬元對喪失勞動能力但不符合低保條件的210戶貧困戶進行兜底救助,使他們收入穩定,超過青島市定脫貧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