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靜



最近,東莞市技師學院又放大招了,為了更好地對接世賽標準,培養更多的學生參與技能競賽,他們抽調精兵強將,成立了“技能競賽辦公室”,去挑戰一個又一個“大賽”。
2016年5月,奔赴遼寧和兄弟院校進行拉練;6月,參加廣東省舉行的技能大賽;7月,修整備賽;8月,參加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
這是近幾個月來,東莞市技師學院技能競賽辦公室的時間表,接下來,他們還會繼續重復這樣的軌跡,在技能競賽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在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上?,F場,記者有幸采訪了技工教育界的大咖——東莞市技師學院院長劉海光,聽他講述他們學校是如何以賽促教,用世賽的標準培養學生的。
“國際范”辦學做到與世界接軌
東莞市技師學院率先在廣東全面開啟中德職業教育合作,引進德國職業教育模式,采用德國職業教育的先進理念、教學標準、學習領域、管理方法及考核方法,培養無縫對接企業的高技能人才。此外,學院還同時開啟中英、中美、中加國際辦學模式。
正因為有如此卓越的辦學基礎,才會有一流的學生,才會有賽場上一個個東莞市技師學院學子的身影。
“這兩年學校一直在競賽方面狠抓基礎,爭取在其他項目上也有所突破,在一些項目上我們學校還是有基礎的,因為我們學校開啟的中德合作,學校所采取的學生培養標準、評價機制、師資培訓都是與德國本土接軌的,眾所周知,世賽采用的標準基本上參考了德國的標準,所以學校就是想讓教學與世賽對接,與國際一流對接。”劉海光院長補充道。
“開啟國際合作辦學以來,東莞市技師學院所取得的效果很顯著。學校和德國共合辦了6個專業,這些專業的標準很多都是世賽的標準,中德班共計1000多名學生。學校進軍世賽就像是塔尖進軍一樣,選擇參賽的選手余地比較大,是一個寬基礎的選拔方式,而不是刻意去訓練一個或幾個為了參賽而參賽的選手,正因為如此,我們學校沖擊世賽的基礎是非常牢固的,這也是我們學校參加世賽選拔賽的優勢之一。”劉海光院長自豪地介紹道。
“國際范”的東莞市技師學院在追求國際化道路上不斷推陳出新,探索出更加適合學校發展的一條道路。在引進德國“雙元制”和英國“現代學徒制”基礎上,不斷結合本土實際進行創新,加快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轉變教學方式等,向國際一流看齊,走出一條“技能+學歷+國外證書”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特色之路。
“學習型工廠”為提升技能水平發力
除了招生就是就業,這是評價一所技工院校好壞的一個主要因素。那么怎么協調好招生和就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需要各技工院校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解決。在這方面,東莞市技師學院做得很好,開展校企合作,和企業共同制訂培養目標,共同組建師資隊伍,進行工學交替,培養無縫對接的高技能人才。
“在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上,我們根據不同專業引進相關企業在校內建了很多學習型工廠,其實這是連接教育培訓和就業的橋梁和紐帶。從學習型工廠出來就業的學生(畢業生)就是從一個工廠轉換到另一個工廠,這就是培訓與就業的無縫對接。例如,學校培養出來的金屬切削師,要求他拿到圖樣后能立馬加工;培養的機電師,進入企業后,只要熟悉一下企業的生產環節和生產設備,就立馬可以進行設備的維護、保養、安裝、編程、調試等。學校一直是按照一個綜合型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的,目的就是要做到與企業的無縫對接?!?/p>
談到現代技能人才的培養,劉海光院長感慨地說:“現在我們國家就業呈現一種結構型矛盾,企業有很多技術崗位招不到人,同時,許多高校和職校畢業生就不了業。深度思考后,我覺得這是教育的缺失,特別是職業教育和目前的產業結構不匹配?,F在我們國家的工業從2.0向3.0轉型,在這期間,如果我們還用2.0的培養模式按照專業去培養人才,顯然與社會需要脫軌。工業3.0需要的是綜合型的高技能人才,也就是一個在具體領域內一專多能的技能人才,適應工業3.0的節奏,培養一流的技術人才,需要各職業院校的教育模式、方法都跟著改變?!?/p>
如何去改變教育模式、方法,從而主動對接工業3.0?
“連接學習和就業,形成兩者之間的匹配,就要進行深度的校企合作,開辦冠名班、定制班等,是一個很好的途徑。目前,東莞市技師學院有20多個校企雙制合作班級,完全和企業培養目標對接。例如,專門為慶泰電纜廠、榮興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培養技術干部的班級,為德圖儀表等4家德企培養的機電工程師班級,為天母藍鳥公司培養店長、大廚的班級等等。這種合作的目標確定好以后,學校和企業按照“8個共同”原則,共同制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共同組建師資隊伍等,進行工學交替。這樣的培養模式能夠確保學生一畢業即可上崗。世賽也是一個很好培養綜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途徑。許多職業院校就是通過世賽了解到世賽的標準,從而對接教學,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是企業所需要的,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劉海光院長繼續補充道。
融“工匠精神”于世賽選手培養
工匠精神是新時代工匠的代名詞,是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創新進取等的綜合體。東莞市技師學院在培養世賽選手的道路上,必然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他們身上,為國家培養出一流的大國工匠。
“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追求品質,一個是工作品質,一個是產品質量品質。我們引進德國雙元制以后,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特別注重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綜合職業能力分兩個,一是專業能力,二是核心能力。其中核心能力包括個人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在學習專業能力的同時,要把這三種能力潛移默化地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不能把專業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養剝離開來。據我了解,有些學校專門把核心能力這一模塊單拉出來,進行獨立教學,我覺得這是沒效果的,必須把專業能力和核心能力結合起來培養。例如,我們一直采取項目教學法,需要一個小組或者團隊一起去完成,小組成員內需要做到具體分工,而想要完成這個項目就必須互相配合。只要一個成員掉鏈子,那么這項工作就沒辦法完成了。在這一過程中,就鍛煉了他們與人打交道、團隊合作等能力。我們學生一進入學習型工廠,首先就要接受生產產品(教學載體)任務,在這一環節中,就要教學生學會和顧客打交道,例如,介紹你所在的工廠,怎么和顧客簽訂協議,增進雙方的了解等等。接下來,就需要對產品進行一個簡單的設計,確定生產工藝環節。然后,才進入生產環節。在完成以上環節后,還需要一個銷售服務環節的教學。學生畢業后,很多人都從事售后服務工作。這樣就有效地將教學過程和企業的整個流程有機連接在一起,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目的。”劉海光院長介紹道。
在日常的訓練過程中,學校也在逐步地把工匠精神融入備賽,選手每天一大早開始投入訓練到晚上12點,長期的堅持,沒有恒心和毅力,根本堅持不下來。學校把7S管理融入選手日常訓練和考核,選手無論訓練、考核還是比賽都能很好地遵循專業操作規程。
參加世賽是為了更好地轉化世賽成果
我國在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所取得的成就無疑令人自豪,現在社會上也在弘揚技能成才、技能改變命運等良好的社會風尚。對此,一部分人提出了質疑,認為世賽與就業是脫節的,不能為了參賽而參賽。對此,東莞市技師學院劉海光院長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我認為上面提到的觀點是不全面的,因為世賽項目的標準本身就是一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標準,是適應工業從2.0向3.0轉型人才需求的。工業3.0的自動化程度很高,我們職業教育如果繼續用工業2.0那樣按照工種培養人才模式去培養工業3.0所需的人才,那么我們的職業教育必然與產業需求脫節。目前我們國家經濟正在轉型過程中,有的已經完成了轉型,有的還在轉型的路上,我們的職業教育必須把握經濟脈絡,有的放矢地進行規劃,職業教育必須與產業結構相匹配。例如,我們用工業3.0的標準去培養一個合格的機電師,教會他電子電工、機械、編程、自動控制等等,如果你讓他去一個2.0的工廠工作,這就是一種人才的浪費。反之,如果按照工業2.0的教育模式去培養人才,然后到3.0的工廠去工作,那就達不到崗位要求,不能勝任工作。所以,必須與產業的結構相匹配,來做我們的職業教育。只有高標準地要求自己,才能適應社會轉型的節奏。就像世賽,它是一個全球范圍內技能人才大比拼的舞臺,融入的也是一流的技能水平,代表的是行業的最高標準,我們完全可以把世賽的標準、世賽的成果轉接到行業中去,轉化到日常的生活中去?!?/p>
東莞市技師學院高瞻遠矚,繼續投入更多的精力于世賽,他們參加了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工業控制、烘焙項目,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劉海光院長說,將來他們還會加大世賽投入力度,聘請更多的專業教練,按照世賽的標準,加強翻譯隊伍、專業隊伍建設。我們有理由相信,東莞市技師學院在世賽的道路上會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