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飛
摘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工匠精神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分析中國制造業發展現狀出發,引出工匠存在的重要作用,并從工匠精神的內涵、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推動創客發展三個方面提出了將工匠精神融入創客的建議。
關鍵詞:創新工匠精神創客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信息化產業備受關注,制造業的社會地位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不少企業倡導科技化、創新化,而忽略了制造業的重要性。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提出,制造業的社會地位回歸重要的位置,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支撐著科技創新的發展。
信息化和再工業化的雙重沖擊,使工匠精神和創客文化應運而生。而工匠精神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促進創新創業。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涌現了一批創客,但是這些創客發展力不持久,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不管是在制造業,還是在其他產業,都必須培養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所謂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使之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即追求極致,專業且專注。中國之所以是制造大國而非制造強國,關鍵正在于此。
德國人的制造業享譽世界,“德國制造”也成了世界制造業的引領者。究其發展,有其深刻的原因。德國的學徒制和二元教育培養了眾多技藝精湛的人,他們做事嚴謹,一絲不茍,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工作,制造的產品質量上乘、可靠。也正是德國人科學嚴謹的態度與精神,成就了先進高端的德國制造,而這種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
結合當前的創新思維來說,工匠就是能夠用我們周圍已經存在的事物制造出某種全新東西的人,他們身上就具備工匠精神。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家,但大多數企業家身上都能尋找到這種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不只是把工作當做賺錢的手段,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事情和生產產品精細雕琢的精神。工匠精神也是當前我國企業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堅實橋梁。
二、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各個方面都快速崛起的同時,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各行業的工匠用創新性的思維和全新的技術和方法來解決這些難題,推動社會的發展。具備工匠精神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保證產品質量
我國產品的質量有所欠缺,就是因為員工在生產過程中缺乏嚴謹的工匠精神,無法持之以恒,保質保量。我國很多先進的制造設備都依賴進口,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國家的員工做事更嚴謹、更理性、更專注。“德國制造”之所以能吸引消費者,是因為他們能專注地用心鉆研,能耐住寂寞地踏實苦干,能精益求精地提高產品質量,錘煉“一技之長”。
隨著現階段消費的轉型升級,人們需要的不再是一次性的、便宜的消費品,而是更高質量的耐用品。如何在現有大工業生產的基礎上提升質量,將是我國未來在全球化市場中取勝的關鍵。在創新創業方面,我們也因為缺乏工匠精神無法實現產業特色化,從而在很多方面需要外力才能有所發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2.國內產品急需轉型升級
從去產能化角度來說,我國正處于國內商品產能過剩和境外購物消費旺盛的尷尬處境,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國供需結構不匹配造成的。加快我國制造業供給側改革,促進產品的轉型和升級,需要創造力。
我國自古以來都不缺優秀的匠人,現在也不缺高超的技藝能手。但如今的祖國缺乏追求最佳的精神和匠心獨運的創造力,缺乏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工業化和信息化理應融合,不可失之偏頗。因為在信息化時代,工業化所重視的動手能力在市場經濟中也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現“中國制造”,甚至“中國創造”,需要長期實踐經驗的累積和技術操作的不斷改進,更需要有一大批年輕人用堅定、踏實的精神去傳承技術,做出經得起歲月檢驗的產品。
3.提升各行業員工素質
從各行業的員工素質來看,各行業的員工素質培養與提升主要依靠兩方面:外在需要依靠各種培訓、學習、交流,內在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與堅持。對于外在來說,內在是決定外在的必要因素。而對于創客來說,其是互聯網發展的產物,既能夠創造滿足已有需要的事物,也能開拓滿足新需要的事物。
在政府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創新創業大潮已成為信息化時代不可或缺的隊伍。創客需要信息化的推動,更需要動手來踐行,也需要技術的支持。因此需具備“工匠精神”,以堅韌、頑強、高超的技術去支撐創新,用信念去堅持創新。現在的創客都極可能是未來企業家,他們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希望,以匠人的精神去推動創新、去堅持創業,去改進工業生產中的每一個不完美,去完善商品中的每一點瑕疵,為每一個消費者提供最可靠的質量保證。
三、如何用工匠精神推動創客發展
無論技術發展到什么水平,都離不開人這一核心的生產要素,對于創新創業,更是離不開人。推動創客發展,要從人本位出發。
1.弘揚工匠文化,營造氛圍
工匠精神能夠在國外持久發展,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土壤里早就有了對創新者的崇拜。工匠精神需要厚植的土壤,用百年樹人的戰略眼光,以人為本,構建工匠精神的激勵體系。中央電視臺為弘揚工匠精神,組織了一系列的大國工匠宣傳片,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對于創客來說,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勵,從而樹立創新創業的信心。因此,可以繼續做諸如此類的報道,除制造業的工匠以外,以創新創業成功的匠人為例,宣傳其事跡,用匠心去鑄就每一個創新夢想,使社會上的人能夠了解、尊重工匠精神。
2.提升企業工人價值,加大產權保護力度
工匠精神要進行推廣和實踐,必須讓企業專業技術工人的價值得以實現,最基本的體現在其工資水平及發展途徑上。物質待遇是人們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個人自身價值體現的重要部分,我國技術工人的較低薪酬體系,大大降低了該職業對人才的吸引力,減弱了其后續發展的持久力。此外,企業大規模投入研發,其研發成果得不到保護,這使得眾多搭便車者得利,損害了投入研發企業的切身利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使得企業員工的知識技術產權得不到保護,勞動成果流失嚴重。這種情況對于全國企業的技術創新都會產生較大的負面沖擊,所以需國家加強立法監督,加大對技術知識產權的保護。
3.加快課程改革,打通校企合作通道
創客很多都是在校的學生,所以可以加快院校專業課程改革。在課程教育中,注重教育方法,向學生們輸送工匠意識。并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創新教育,啟發和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們進行創業創新。同時,加強校企合作,利用產學研一體化的平臺,促使學生加入到企業的創新工作中去,從中尋找創新靈感,并在企業中感受企業文化,學習企業員工的職業精神,從而更好地為日后的創新創業發展奠定基礎。
“互聯網+”時代的創客不僅需要創業激情與創新思維,同樣需要“大國工匠精神”,只有求真務實,從細處出發,貫徹始終地提升產品的質量與服務,才能真正把“雙創”活動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