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平
《拍賣第四十九批》中的妄想狂主題解讀
王文平
妄想狂(paranoia)一詞最初是指一種精神障礙或疾病。妄想狂者會過分高估自己的重要性,認為別人要迫害自己,高度警惕周圍可能針對自己的敵意。弗洛伊德和拉康都曾在著作中分析引發(fā)妄想狂的原因。同時,兩人都將這一概念從精神病學領域擴展到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領域,認為某些妄想狂者的心理機制在正常人身上也有所體現(xiàn)。
“二戰(zhàn)”后,妄想狂在眾多領域,尤其是文學批評領域,被賦予新含義。這種意義延伸正是基于弗洛伊德和拉康提出的妄想狂者和正常人之間的相似點。約翰·法雷爾認為妄想狂第一層含義指“純粹的多疑、自我高估和迫害妄想的精神傾向”,即精神病學中的妄想狂。其第二層含義是“對第一層含義隱喻式的延伸。”這種妄想狂“可以出現(xiàn)在心理正常、但思維方式體現(xiàn)出‘妄想狂傾向’的人身上。其表現(xiàn)是,過度估計自己的重要性、感覺自己正遭受迫害、病態(tài)地執(zhí)著于人的主體和受人控制之類的想法、喜歡在別人的行為中尋找敵對的動機。”妄想狂的第二層含義被廣泛應用于美國戰(zhàn)后文學作品中:很多文學評論家討論了它的三個方面:尋找或制造聯(lián)系,懷疑陰謀的存在和投射機制的使用。這是妄想狂式思維方式的三個顯著特征。妄想狂這一主題體現(xiàn)在《拍賣第四十九批》中的各個部分。品欽在這部小說中通過妄想狂這一概念來探討人類獲取知識、認識外部世界的過程。
弗洛伊德指出,不僅是妄想狂患者,正常人也會在看似毫無聯(lián)系的事物間制造聯(lián)系:
我們有一種理智功能,它對任何在其范圍之內(nèi)的素材(無論是知覺還是思想)均要求具有統(tǒng)一性、聯(lián)系性和可理喻性;當然,要是由于情況特殊而不能建立真正的聯(lián)系時,它會毫不猶豫地臆造一種聯(lián)系。我們不僅通過夢,還通過恐懼癥、強迫性思維以及妄想理解以這種方式建構的體系。在妄想癥中(在妄想狂中),體系的建構最為顯見。
具有妄想狂式思維方式的人會想辦法去發(fā)現(xiàn)甚至制造聯(lián)系,因為聯(lián)系意味著可理解性。否則,一個充滿了毫不相關的事物和片段性細節(jié)的世界是他們無法忍受的。
《拍賣第四十九批》中,奧迪帕在各個事件和事物之間發(fā)現(xiàn)聯(lián)系。每條有關特里斯特羅的線索都將她引向另一新線索。所有事情都是互相聯(lián)系的,她所看到的、聽到的所有事都與一個神秘的組織有關系:“這些日子里無論她朝何處看,巧合是處處開花,她別無所有,只有一個聲音一個詞,即‘特里斯特羅’,把它們集結在一起。”小說中另一角色法洛皮恩這樣評價奧迪帕的調(diào)查過程:“沒有辦法對它追根溯源,除非你愿意對一個偶然的相關事物探究到底。”這表明,奧迪帕只是在偶然的相關事物之間制造著本不存在的聯(lián)系,以闡釋她對特里斯特羅組織的理解。
蒂美西·梅里認為,“除了看起來很明顯的病理性的妄想狂,人們很難分辨清楚人們正常的闡釋和妄想狂式的闡釋。”每個人都在潛意識中制造自己的聯(lián)系來闡釋這個世界。因此,要決定某人是否是妄想狂病人,必須通過分辨他所制造的聯(lián)系正確與否。但是,誰又有權力去做這一判定呢?利奧塔說過,“知識和權力只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誰來決定什么是知識?誰又知道應該來對什么做什么判定?”人們對于什么是知識(在妄想狂這一例子中,也就是決定他們所制造的聯(lián)系是否正確)這一問題持有更批判的態(tài)度。因此,法雷爾認為“妄想狂變成了可行的、甚至是正常的立場。”在后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喜歡質(zhì)疑知識的來源。這“激勵了很多戰(zhàn)后作家將妄想狂表現(xiàn)為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一種聰明的、有益的懷疑而不是一種精神病。”
張登堂 戈壁之舟
歐內(nèi)斯特·貝克爾認為“妄想狂者和現(xiàn)代人的困擾是一樣的:世界上肯定存在邪惡的力量,因為某人在意。而且如果你能找到這個人,指出這個人,你就能在這個世界有一席之地了。一旦這個某人成了一個確定的人,就算他是個神秘的陰謀策劃者,人們也會再一次感到安心。重要的是他們知道了是誰在控制著這個世界,他們不再被蒙在鼓里。”
奧迪帕通過對看似毫無聯(lián)系的眾多事物的調(diào)查,將所有線索和信息與特里斯特羅組織聯(lián)系起來。當她初遇梅茨格時,就懷疑陰謀的存在:“奧迪帕突然意識到不管是他臨時編造了這一切,還是他買通了當?shù)仉娨暸_的管理人員播放這部電影,這都是整個密謀的一部分,一個精心設計的誘惑、密謀。”當觀看復仇劇《信使的悲劇》時,這種感覺又出現(xiàn)了:“很清楚,有些事情是不能大聲說出來的;有些事情是不能在臺上演出的;盡管前面幾幕已說了太多,這些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依然難以想象。”這種神秘甚至奇怪的氣氛引起奧迪帕強烈的懷疑。該劇第四幕的結尾使她這種懷疑更加強烈,“特里斯特羅。這幕戲結束了,所有的燈光都熄了一會兒,但這個詞懸掛在半空中;它懸在黑暗之中讓她迷惑不解”。
弗雷德里克·杰姆遜認為,對陰謀的懷疑來自人們尋求世界是統(tǒng)一的這一需要:“陰謀理論可以被看作是通過先進的技術,來努力去尋求不可能的世界的統(tǒng)一性。”陰謀可以幫助人們重建因果聯(lián)系,找到對某個問題負有責任的組織或者個人。因此,奧迪帕不僅懷疑陰謀的存在,還期望這個陰謀(特里斯特羅組織)可以使她重建聯(lián)系、更好地理解世界。
弗洛伊德認為,妄想狂和其他心理疾病一樣,源于病人對不愉快感覺的壓抑。投射機制正是妄想狂疾病的癥狀形成過程中獨有的壓抑機制:
由于病人內(nèi)心某個想法被壓抑了,因此,這些被壓抑的內(nèi)容在經(jīng)歷過某種類型的扭曲之后,再次以外部感知的方式回到病人的意識當中。
正常人也會有這種投射式思維方式:
事實上,在我們對外界的態(tài)度中,也存在投射機制的應用。因為當我們尋找自己對外部世界的一些看法的原因時,不像在其他情況下那樣去自己本身找原因,而是去外部世界尋找根源。
這種妄想狂病人和正常人的共同點為當代評論家提供了延伸妄想狂含義的依據(jù)。查爾斯·普利這樣解釋投射式思維方式:“投射是指人們對于現(xiàn)實的感知受到自己興趣、習慣和偏見的影響而被扭曲的心理過程。”在《拍賣第四十九批》中,有很多奧迪帕以投射式思維方式來追尋特里斯特羅組織的例子:
當晚余下的時間,她都在尋找特里斯特羅郵遞號角的圖像。在唐人街,在一個中醫(yī)家的昏暗的窗戶上,她想她在一塊招牌上的一堆象形文字中看到了它。但是街燈很暗淡。后來在一條人行道上,她看到了間隔二十英尺的兩個用粉筆畫的郵遞號角圖像……她把那圖樣抄在記事簿里。當她抬起頭,她看到一個穿著黑套裝的男子——也許是男子——站在半個街區(qū)之外的一個門口在觀察她。她想她看到一個翻領,但沒去冒險;她從來的路往回走,心怦怦直跳。
由于她在對特里斯特羅的追尋中,一直期望看到號角符號,所以它無處不在。同時,特里斯特羅組織可能會迫害她的想法使她覺得自己被跟蹤了。為什么這名男子穿黑色衣服呢?在奧迪帕觀看過的復仇劇《信使的悲劇》中,那些神秘的殺手們就穿著黑色的衣服。因此,奧迪帕關于這一細節(jié)的記憶影響了她的想法。
由于我們總是在潛意識里帶著自己的興趣或者期望來認識這個世界,我們所理解的現(xiàn)實并不完全準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xiàn)實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心理構造。小說中《信使的悲劇》的導演兼演員德利布賴特有一段關于投射式思維和構造的現(xiàn)實的精彩言論:
“你知道那出戲存在于什么地方,它不存在于那個文件柜里,不在你尋找的書里,而是在——”一只手從淋浴水的蒸汽幕中冒出來指著他懸空的頭——“在這里。這才是我要干的。賦予精神以血肉。詞語,誰在乎它們?它們是死記硬背的噪聲,是用來維持臺詞的撞擊力,穿越禁錮演員記憶力的骨頭障礙的,是不是?但是‘真實’是在這個腦袋里。在我的腦袋里。我是天文臺里的放映機,那個圓形舞臺里能見到的所有那小小的封閉宇宙都出自我的嘴巴、眼睛,有時候還有其他的洞孔。”
他承認自己沒有完全依照劇本,而是往戲劇中加了自己的東西,通過投射在自己大腦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小宇宙。如德利布賴特所說,我們都是投影儀,會把自己得到的原始信息通過處理,將內(nèi)心想法投射到外部。由于我們以自己想要的方式觀察世界,而不是觀察它的真實面目,我們所觀察到的世界留下了自己內(nèi)心想法的投射印記。
拉康認為妄想狂疾病和人類自我形成的認知過程有緊密聯(lián)系。他的鏡像理論說明自我或者主體形成過程和人們獲取關于自己和外部世界的過程都存在“誤認”(misrecognition)。這導致人的認識是錯誤或者不完全準確的。在這一誤認過程中,主體重復著自我和他者之間的圈,以獲得關于自我和他者的知識。這個他者既可以指其他人,也可以指外部的環(huán)境。所以,拉康認為人類的知識也是一種誤認,提出了“妄想癥知識”(paranoiac knowledge)的概念。因此,拉康認為“所有的知識,至少從最開始,都是妄想狂式的、是投射和認同的結果。”由于誤認的原因,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僅僅是妄想狂式的,所以我們很難或者說不太容易接近真相。但是,根據(jù)鏡像理論,人類正是通過不斷將“他者”誤認為自我的過程,最終不斷完善對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認識。奧迪帕在《拍賣第四十九批》中對特里斯特羅組織的追尋過程正是妄想狂式的。她通過制造聯(lián)系、懷疑陰謀存在和使用投射機制來理解、認識世界。在“真相”“知識”等字眼被懷疑和解構的后現(xiàn)代社會,品欽對于妄想狂這一主題的應用正體現(xiàn)出他對這種對于真相和知識追尋的贊賞。這種追尋看似在做無用功,但它卻使我們離真相更近了一步。
[1]Far rell,John.Paranoia and Modernity:Cervantes to Rousseau,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6:213.
[2]托馬斯·品欽:《拍賣第四十九批》[M].葉華年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 10:54.
[3]雅克·拉康.《拉康選集》[M].褚孝泉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90.
王文平,女,甘肅天水市人,碩士,中國民航大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美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