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璐
關于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幾點思考
白 璐
從黨的十七大開始我國就強調,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后在黨的十八大中作出全面部署文化強國戰略的計劃,將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文化軟實力在我們國家發展戰略當中的地位又進一步強化了。而近期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特別強調,我國要全面推進文化建設,而在文化建設的闡述中又再次提出了“文化軟實力”這一理念,這些說明我們黨對文化軟實力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文化軟實力的提出必將為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所謂“文化軟實力”主要包括政治價值觀、意識形態、對外政策的吸引力以及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等。自20世紀90年代,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以及發達國家紛紛對文化政策進行調整,根據本國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文化發展戰略,不僅在“知識經濟高地”進行戰略競爭,還在“文化經濟高地”進行新一輪的競爭。在我國,近年來,有識之士們逐漸認識到文化絕不只是愉悅人生的奢侈品、人們在茶余飯后的談資,更是提高國家競爭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國若想贏得主動,就需要在加強國際力量、壯大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基礎上,使國家文化軟實力有一個新的飛躍。那么,加強文化軟實力的路該怎樣走?筆者從四個方面著手對此進行一下探討。
“永續”創新是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前提,創新包括理念、內容、形式、技術手段和體制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文化軟實力建設上尋找新的突破點,從而不斷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眾所周知,由俄羅斯偉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創作的芭蕾舞劇《天鵝湖》,蜚聲世界。而雜技芭蕾舞劇《天鵝湖》是成立僅幾年的中國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在文化生產中擅于創新文化理念和文化形式的一個成功的范例。他們想出了一個用中國傳統雜技嫁接西方古典芭蕾舞劇《天鵝湖》的點子,并邀請屢獲國際雜技界最高獎項的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擔當主演。就這樣,一個手中既沒有演員,也沒有巨額資金的民營文化企業,憑借著一個名牌產品開始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雜技芭蕾舞劇《天鵝湖》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劇院舉行的全球商業首演就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創下了中國演出團體在海外演出市場的最高“身價”,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促進了芭蕾舞劇等高雅文化的傳播,獲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從中不難看出,創新文化理念、創新文化形式對一個企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又如,聞名全國的“香格里拉”,原名“迪慶”,因一個更名的創意而變成富有競爭力的旅游盛地。“香格里拉”豐富的文化意義,給老迪慶帶來了無限的旅游資源。還有海南島上的小小博鰲,一個“水城”的文化創意,讓這個小城成為“亞洲論壇”的寶地,以特有的魅力名揚世界。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大國,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和體現。
1.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立德樹人的實踐中,盡管近年來在中小學課本當中,傳統文化的內容在不斷增加,但還是遠遠不夠的,如《大學》《論語》等應當進入課堂。值得欣喜的是,隨著我國文化建設的逐漸推進,傳統文化熱也開始出現,全國有800萬少年兒童正在以不同方式背誦《三字經》《弟子規》,隨著“國學熱”的持續升溫,這個數字還在增加,現在一些學校在課余時間還給學生開設了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課,在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還使我國的文化傳統得到繼承。當今時代,某些年輕人崇拜現代的西方、日本、韓國等一些時尚的明星、影星,甚至視為神靈,如哈韓族、哈日族就是代表。喜歡唱流行歌曲的年輕人占大多數,而要是問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會唱中國傳統京劇,肯定回答者可能寥寥無幾,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精華都集聚在了京劇當中,它是流行最為廣泛的中國傳統戲曲劇種,應當讓當代學生感受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增強同學們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責任感,讓京劇也走進學校的課堂。大多數人認為傳統文化宣傳力度不夠、包裝宣傳不到位,使得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相比缺乏活力。
2.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高度關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重視,以往我們對傳統文化保護重視不夠,導致傳統文化嚴重流失。比如我們過了多少年的端午節卻被韓國申報了世界遺產。圍繞端午節“申遺”之爭,在中國學術界和民間都展開了大討論,然而,最終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5年11月25日正式確定其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就這樣,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搶先申報而告終。類似的事件應引起我們高度的警覺,更加切實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3.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必須要對傳統節日引起重視。在喜歡傳統節日的中國人群當中,更多的是老年人,年輕人占的比重相對小得多,年輕人更感興趣的是“洋節日”,時尚的圣誕節、浪漫的情人節和萬圣節,最近幾年深受青年人的喜愛。這樣的情況讓一些熱心人士擔憂,在不久的將來,當這一代的年輕人成長起來成為社會主流人群之后,中國的傳統文化會不會在他們這一代人手里漸漸消失呢?現在,我國把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都設定為法定節假日,這些政策的出臺,都是為了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證明,過中國傳統節日,說得近一點,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都將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中華文化傳統;說得遠一點,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怎能缺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輝與力量。傳統節日不僅讓人們對傳統的關愛和保護得到提升,更能讓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得到提升。
當然,弘揚中華文化不能抱殘守缺,傳統文化當然有過時的東西,需要“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但傳統文化體現民族精神的大根、大本則是永不過時的。因此,我們今天弘揚中華文化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體現時代性。
歐陽可人 蓬萊仙境
文化產業是文化軟實力的物質載體。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產業的強弱,會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競爭力的發揮。對中國經濟而言,隨著環境、能源、資源約束逐漸增強,發展文化產業可以有效地解決經濟發展問題,規避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約束問題,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中國的許多城市在制定發展規劃時,將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的影響力視為發展重點,并加大了對其的建設投入。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得知,國內長沙、深圳、上海、廣州、北京等13個城市已經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基地的規劃目標。其中北京市成立了專門的“文化創意產業領導小組”,并計劃投資20億元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深圳計劃通過服裝、建筑、動漫、印刷等創意產業,發展為國內的“創意設計之都”;上海宣布18個創意產業集聚區將要開始啟動,其目標為發展到與東京、紐約、倫敦同等地位,成為“國際創意產業中心”。
從國際發展趨勢來看,文化產業創造的產值和影響力是無法估量的。以前,我國在進行對外文化交流時,文化產品面對世界交流的形式不是“賣”出去的,而是“送”出去的。造成中國的文化貿易存在如此大的逆差與傳統做法不無關系,文化貿易強國(如歐美、日本等)進行文化輸出時,通常是政府發揮保駕護航的作用,由企業做先鋒,但是中國的文化產品傳輸交流時則依靠非營利的事業性形式進行文化交流。如果想要將文化上的貿易逆差有力扭轉,就需要遵循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推動國內文化產業發展;同時,國家應發揮扶持作用。將最優秀的文化品牌傳輸到國際市場中,開展品牌化建設策略。根據相關資料得知,《大長今》這部電視劇籌劃了10年,之所以籌劃這么久,主要是因為韓國人對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喜好進行了深入研究,所以《大長今》在中國12個中心城市的電視頻道播出后才會取得較高的收視成績,2.44%的平均收視率,使其在全國同時段的電視節目中位居榜首,同時創造了“收視神話”,帶動了韓國文化產業在我國各城市中的發展。例如,學做韓國菜、搶注商標、吃韓國飯菜、穿韓式服裝、韓國料理等逐漸流行起來,另外還帶動了韓國旅游業的發展,如中國游客到韓國去體驗宮女的生活,真實感受韓國的傳統文化。不但標志著韓國文化的輸出,還充分說明了韓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這給我們發展文化傳輸提供了成功的借鑒,在進行文化傳輸之前應對國外市場進行深入的調研,制作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
首先政府的扶持對“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舉足輕重。尤其是在文化產業的形成期和成長期兩個階段,國家政策制定與否、支持與否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需要政府制定具體、實際、實用的文化產業政策。其次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堅持以改革促發展,通過體制改革創新,進一步激發發展動力,釋放創造活力,增強競爭能力。再次是推動文化與科技互相融合。推動創意產業、內容產業與科技的融合進程,大力開發、培植新興的文化產業。從國際上看,韓國、日本、印度、法國、奧地利、英國等國家文化產業的高效發展,都離不開其政府的大力推動。例如韓國,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但在之后短短的幾年時間里,韓國再次崛起,通過政府對文化產業大力扶持,世界公認的文化出口大國非韓國莫屬,如韓國在國家戰略制定中將游戲確定為戰略產業,例如“天堂”游戲在亞洲盛行之下,還發展形成與微軟和索尼等游戲產品在市場中的犄角之勢,提高了韓國的寬帶網絡普及率在世界市場中的領先地位,推動了電子商務在其他領域的應用發展,如電影出口呈現50倍的增長勢態,新的、注重設計的創新文化在各個產業中滲透發展,逐步將“韓國制造”轉換為“韓國創作”,充分表明政府在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中起到的核心作用;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在持續了十年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只有文化產業呈現巨大增長態勢。尤其是在動漫和游戲領域,它以青少年和家庭為主要的消費對象,在全球市場中取得了領先地位。甚至某些日本政府的要員提出了“動漫外交”的口號。通過海外銷售較強親和力文化產品,使日本國家的形象發生了極大的改善;印度也通過政府的大力扶持敢于冒險和創新,在一個開放的經濟體中信心十足地發展,尤其在軟件業、信息科技方面;奧地利、法國等國都在做好重大文化產業品牌項目的過程中發揮著國家的作用去扶持和經營文化建設;1997年起英國就已經將發展創意產業作為國家戰略。
對于政府而言,在加大對文化產業扶持力度的同時,還要著重解決其他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加強市民公共意識的培養。市民的生活方式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是一個城市文化的最直接體現。政府應采取一定的策略,加強市民對文化品牌產品繼承保護和發揚的意識培養:如在學校設置培養公民素質的課程;打造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城市品牌,進而使公民熱愛城市,建設城市。二是城市公共文化體系的構建。公共文化體系包括與城市文化相關的硬件建設和城市文化環境的建設。硬件建設如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等文化場館的建設;文化環境建設如城市精神的建設、城市文明運動的開展。三是文化交流問題,一個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是開放的、兼容并蓄的。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一個城市應該以自己的特有文化性平臺,與其他城市和地區進行文化上的交流,為城市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隨著“文化軟實力”的提出,文化建設被放到了一個突出發展的位置上。一個地區、民族、國家,若是不能提升文化軟實力或者是不具備文化軟實力,社會就得不到良性發展,和諧社會也就無從談起。我們應該立足于適合本國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社會理念,貫五千年傳統之道,采各地文化之精華,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強壯自己文化的根莖,實現社會的和諧進步發展。
注釋:
①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主編:《2006跨文化傳播論壇文集》,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②陳喬之、李仕燕:《西方文化霸權威脅與中國國家文化安全選擇》,《〈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③李海娟:《“軟實力”競爭背景下的文化戰略》,《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4年第12期。
④張雪松:《新編機關秘書寫作技巧與最新例文全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⑤張海洋:《中國的多元文化與中國人的認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⑥葛紅兵:《創意寫作學的學科定位》,《湘潭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⑦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⑧金元浦:《文化復興——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⑨董振華:《中國夢與中國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⑩張豈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年版。
白 璐,遼寧省鞍山市委黨校文史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