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2)
?
【辨風正俗】
遵義民歌《摘菜調》研究
張 燕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2)
遵義自古以來就是“歷史重鎮”,受地理條件,以及夜郎文化、黔北文化、民族風情等因素的影響,這里的文化豐富多彩。遵義民歌《摘菜調》流傳在遵義縣、紅花崗區、匯川區一帶,是人們勞作在菜園里時所創作、歌唱的一首具有小調色彩的民歌。演唱的語言為遵義地方方言。由于其音樂旋律、演唱語言頗具特色,所以具有傳唱價值。
遵義民歌;《摘菜調》;歌詞;語言;音樂形態
遵義民歌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淵源。居住在這里的漢族、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民族和睦相處,他們之間的音樂文化也得到發展并相互融合。遵義漢族民歌種類豐富,普遍流傳的有山歌、小調、號子和民間歌舞音樂等。山歌有大山歌和小山歌兩大類,大山歌有桐梓“高腔大山歌”、務川道真仡佬族“高腔大山歌”等,常用“假嗓”演唱;小山歌有赤水山歌《太陽出來辣焦焦》等,吟誦性較強、歌曲旋律起伏較小、音域較窄,可用真聲演唱。號子大多出現在赤水河流域,這類民歌鏗鏘有力,刻畫出人民辛勤勞動的情形。民間歌舞包括采茶歌舞、花燈歌舞等集歌舞為一體并體現出信仰的綜合表演形式。小調類民歌是遵義漢族民歌的重要類型,且與全國其他同類型的民歌有某種聯系,數量龐大,目前收錄成集的已有486首。
遵義漢族民歌曲種較多,目前推廣得比較多的是薅秧歌、花燈、儺戲等,其中《摘菜調》最具代表性。薅秧歌,也稱作號子,是農民在農事活動時所唱的勞動歌,人們通過歌曲來交流感情,抒發胸臆;花燈是一種古老的地方劇種,是在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吟、誦、數、唱為主要表現手法,少部分采用板式唱腔形式。儺戲又叫儺堂戲,它以民間祭祀為基礎,吸收民間戲曲花燈的藝術成分。儺戲與陽戲經常同臺演出,二者在藝術上相互影響。
我國南北文化存在差異,貴州地處我國西南,深受南方文化影響,與南方其他地區的民歌有相似之處,是遵義地理、歷史、文化等特殊背景的產物。
遵義民歌《摘菜調》屬于典型的漢族民歌,是主要流傳在遵義當地的原聲態曲調,這首歌以“菜園里的一幕”為主題情景。旋律流暢,以級進為主要模式,曲調也比較舒緩,調式上以五聲調式為主;唱詞特點較為獨特,以菜名為主要內容(附譜如圖1)。

圖1 《摘菜調》五線譜
(一)《摘菜調》的特點
1.歌詞特點
歌詞原為“清早起來輕輕把門開,姐妹走出來,姐妹去摘菜,走進公社的菜園中(哎呀呀呼啥,哎呀呀呼啥),青(呀)青的青菜硬是逗人愛。青菜白菜韭菜菠菜冬瓜南瓜苦瓜茄子豇豆萵筍辣椒,哎呀七呀、哎呀八呀、哎呀喳喳、哎呀喳喳、(咿吔)吃都吃不完”。這類歌詞一般都直抒胸臆,演唱語言是當地方言。
《摘菜調》是流行于遵義中心城區的民歌,以菜名為主題。這首歌描寫一位農家姑娘到自家菜園里摘菜時,見到茂盛的瓜菜,表露出歡喜之情。歌曲中的“幺妹”指姐妹排行中年齡最小的妹子,這是遵義地方方言。第一樂句“清(哎)早起來輕輕把門開嘛,幺妹走出來幺妹去摘菜嘛”,走(哎)進我家的菜園嘛哎呀呀何塞”,其中有吆喊性襯詞“哎”。歌曲中第十五小節出現“哎呀喳喳、哎呀喳喳”的唱詞,是遵義方言中的象聲詞,歌唱時用舌尖喳嘴。
2.語言特色
歌詞在實際演唱中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清早起來輕輕把門(兒)開(嘛),幺妹(兒)走出來,幺妹(兒)去摘菜(嘛),走(哎)進自家的菜園中(嘛),(哎呀呀呼啥,哎呀呀呼啥),青(呀)青的青菜硬是逗人愛。青菜白菜韭菜菠菜冬瓜南瓜苦瓜茄子豇豆(兒)萵筍辣椒,哎呀七呀、哎呀八呀、哎呀喳喳、哎呀喳喳、(咿吔)吃都吃不完”。
《摘菜調》的演唱語言是遵義地方方言,從上面描述的版本中的襯詞“嘛”、兒化“幺妹兒”就可以體現出遵義方言的語言特色。遵義方言屬于北方語系西南官話,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聲調、聲母、韻母和普通話有相同點,也有不同之處。
從聲調上看,遵義方言聲調和普通話一樣,分陰、陽、上、去四聲,但調值略有不同,見表1。

表1 普通話、方言調值對照表
由表1可知,普通話和遵義方言在調值上是有差別的。普通話和遵義方言的陰平均為高平調,但其余三種聲調卻不相同。普通話中降升調在遵義方言中為降調;普通話中去聲調為全降調,遵義方言中為升調。其中,歌詞中的“清、輕、開、幺、家、的、青、菠、冬、瓜、萵、椒、逗、咿、都”等字,在遵義方言中歸類為陰平,與普通話的調值一樣,均為55;歌詞中“來、門、摘、嘛、園、是、人、白、南、黃、茄、辣、七、八、吃、不、完”等,在遵義方言中歸類為陽平,調值為21,與普通話中的調值35截然相反;歌詞中“早、起、走、我、惹、韭、苦、”等字,在遵義方言中歸類為上聲,調值為42,與普通話中的上聲調值214不同。
遵義方言聲韻母也與普通話有區別:普通話有平、翹舌之分,而遵義方言沒有翹舌音;普通話中聲母有鼻、邊音之分,而遵義方言中鼻、邊音的區分卻不明顯;普通話中韻母有前鼻韻母、后鼻韻母,而遵義方言中的前、后鼻韻通讀成前鼻韻;在聲母方面,如“早[ɑu42]、菜[ai]、走[ai12]、筍[sun]、出[摘[a]、啥[sa]、是[se]、人[zen21]、吃[?55]”等字,聲母統讀為平舌音;另外,“幺妹(兒)、豇豆(兒)”是極富遵義特色的兒化音,它與普通話中兒化韻的發音有很大差別,“硬、愛”在遵義方言中有聲母,音標分別為“[n21]、[ai12]。
(二)《摘菜調》的音樂形態特點
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音階及調式是五聲音階和五聲調式。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是按五度相生的方法相生四次而得來。在我國的民族音樂中,這五個音中的每個音都可以構成一個調式,分別稱為宮調式、商調式、角調式、徵調式、羽調式。
遵義民歌《摘菜調》的旋律音調以re-mi-dol-la-sol為結構,屬于完整的五聲音階旋律調式,這一音調也是典型的南方漢族民歌的音調結構。歌曲一開始旋律的音以角音(re-mi-dol)為主,體現了歌曲小調的調性。
《摘菜調》民歌短小精干,曲式結構為一段式,屬于民歌中典型的起承轉合結構。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摘菜調》曲式結構分析圖
主調是F徵調式,a句6小節,屬于起句;a14小節是a樂句的變化發展,屬于承句;b樂句由3小節bB宮調的十六分音符節奏形成的旋律與2小節的念白組成,與前兩句形成鮮明的對比,是典型的轉句;c句雖然在旋法上不直接再現前兩句的音高或節奏型,但它在調性上再現了F徵調式,故可以看作是合句。歌曲在再現部分和結尾處都落在徵音上,構成了徵調式。
這首《摘菜調》是五聲民族調式中的F徵調式。根據上述曲式結構,結合歌曲的旋律特點,全曲共分為四個樂句。歌曲第一樂句,由商音開始,用小切分節奏型帶入主題,接著反復出現角音,本樂句落音在羽音上;第二樂句為四小節,也在羽音上落音,實際上本樂句只有兩小節,句中兩句“哎呀呀呼啥”,均為說唱詞,根據樂句意思的劃分,分到本樂句中,樂句最后落音到徵音,以帶音高的快節奏說唱結束本樂句;第三樂句有五小節,本小節起始音和落音都在bB宮主音上,主音的反復出現使本樂句在旋律上與第一、二樂句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整個樂句中為帶音高的、節奏規整的報菜名兒念白,正是這首民歌的特色所在,體現了整首歌曲的主題;第四樂句,由角音開始,再交替出現羽音、宮音,最后結束在徵音。

(三)《摘菜調》流傳影響及價值
目前,這首民歌曾被英國指揮家、中國音樂學院特聘教授改編成合唱曲,曾由北洋合唱團擔任演唱;1991年,貴州省作曲家劉致民、鄧承群改編《摘菜調》,由貴陽小花合唱團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北京合族唱節,一舉獲得了當年的合唱節金獎;2013年8月10日,在北京音樂廳,由北京國際兒童合唱團在“乘著歌聲的翅膀——中外名曲童聲合唱專場音樂會”上完美演繹了這首歌曲;2014年12月31日,在遵義市紅花崗劇院,由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體廣電局主辦,遵義市黔北民樂團承辦,紅花崗區文化館、貴州禾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辦的“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遵義市2015年新年音樂會上,國家一級胡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民族樂團的總顧問曾健雄根據遵義民歌《摘菜調》,改編成民族管弦樂《幺妹進菜園》,并在新年晚會的舞臺上精彩亮相;2012年5月15日晚,在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國際)音樂廳舉辦的畢業生音樂會(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首屆文化啟動月)上,學生胡麗演唱了這首小調色彩濃郁的遵義漢族民歌;2013年,龔爽的精彩演唱,把《摘菜調》推到中國音樂金鐘獎的舞臺。
這首獨具地方色彩的遵義漢族民歌,通過地方舞臺逐漸走向國際舞臺,讓國人通過音樂的形式認識和了解遵義地方方言、民歌文化;高等音樂院校畢業音樂會的展演也把遵義漢族民歌推向學術的前沿,為專家學者們對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音樂學及語言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據。
本文從音樂旋律特色方面描寫遵義民歌文化特點,把頗具中國南方漢族特色的民歌《摘菜調》中暗含的黔北地域的文化縮影以及人們的生活寫照,作了一次相對具體的分析。關于這首歌曲在演唱和傳承方面,受遵義地方方言的局限性,本人對整首歌詞及方言語音運用作了詳細介紹;在歌曲的音階調式、曲式結構和旋律技法上作了具體論述,并針對歌詞就普通話和遵義方言方面也作了相應對比,以前人的成果為依據,通過對相關文獻和資料的查閱,作出具體闡釋。這首小調色彩濃厚的遵義民歌值得作為民間文化藝術在國內外各級演唱與教育教學中交流、發展,值得學術界進展開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1]肖常緯.中國民族音樂概述[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
[2]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8.
[3]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28.
[4]鄧光華.中國民族音樂及作品賞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5]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30-150.
[6]劉云松.遵義民歌的類型與形態特征探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0,(2):83-85.
[7]田景華.仁懷二合山歌與遵義市民歌的對比[J].中國科教創新導報,2013,(13):186-187.
【責任編輯:劉亞男】
G127
A
1673-7725(2016)04-0068-04
2016-02-15
張燕(1982-),女,貴州桐梓人,教師,主要從事音樂學、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