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10月1日,人民幣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和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并列,成為第五種世界貨幣。
其實,早在去年11月IMF宣布人民幣將被納入SDR貨幣籃子之后,就有美國媒體直言,美國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它已不再像最初成為世界霸主時那樣在經濟上占據主導地位。在2008年那場從華爾街掀起進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之后,要求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呼聲從未停止。如今,“一美獨大”的國際金融體系正在逐漸失去擁躉,加快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國際金融秩序合理化,成為世界共同的期待。
危機之后,美國的自救行動更讓其他經濟體看清這種美元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潛在的巨大風險。從2008年11月至2012年9月的近4年間,美聯儲先后宣布3輪量寬政策,借助大規模的非常規寬松貨幣刺激措施,壓低基準利率,刺激經濟增長。這實際是通過印鈔,使美元匯率不斷下跌,由此把危機轉嫁給世界其他經濟體,讓別人為它的債務埋單。
而受這種負面溢出效應影響最深的,就是金融體系相對脆弱、對美元過度依賴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幾輪量寬導致資金在國際市場大進大出,對金融穩定構成威脅,而新興經濟體的市場動蕩尤為明顯。如今,美國經濟已經展露復蘇氣象,美聯儲也宣布退出量寬,而新興經濟體卻因以逐利為目的的熱錢的大量撤離以及長期存在的經濟結構性問題,依然深陷經濟低迷。這也讓它們意識到,改變對美元的過度依賴,改革現有的國際金融體系,刻不容緩。
另一個同樣迫切的現實是,現有國際金融體系已經不能反映全球經濟格局發生的變化。
進入21世紀之后,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改變,發展中經濟體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發展迅速,尤其是中國,對于世界經濟新增量的拉動作用突出。然而與此相應的是,新興經濟體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和代表權很小,它們的主張和要求得不到很好的表達和接受。
作為布雷頓森林體系遺產的IMF,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其成員國份額一直被批評為無法代表新興經濟體崛起的現實,SDR貨幣籃子的代表性也因種類和份額的僵化日益下降。這不利于世界經濟穩定、均衡、公平的發展。向多元化發展的世界經濟需要多元化的貨幣與之匹配,也需要一個更為公平、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
2014年7月,金磚國家宣布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簡化相互結算和貸款業務,從而減少對美元和歐元的依賴。2016年1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開業,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重點支持亞太地區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
這些新成立的國際金融機構,為全球的發展和穩定進行融資,提供金融安全,正是現在世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導的新國際金融機構的出現,成為近年來國際金融體系的一個明顯變化。
隨著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亞投行這兩個“不聽命于國會山的新國際金融機構的建立”,種種跡象表明,英美主導國際金融體系的時代就要終結了。
而如今,人民幣作為新興經濟體貨幣首次入籃,并且權重超過英鎊和日元,占據第三的位置,更被視作世界經濟的全球治理吹入的一股新風,對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有益補充。
過去過分依賴美元的國際貨幣體系正在逐漸向美元、歐元、人民幣三足鼎立的方向發展。
彭博社認為,隨著人民幣朝著與美元和歐元一樣成為頂級世界儲備貨幣邁出最大一步,全球經濟可能進入一個更加穩定的時代。
未來,發展中國家的權重繼續提高,國際金融體系向多元化、多極化方向發展,是公認的必然趨勢。
無論美國等發達國家是否愿意讓步或接受,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勢頭都已不可逆轉。
(作者系中國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中國科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