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寧
【摘要】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們正在進行經濟結構尤其是供給側結構的調整,這是中國經濟體制的又一次重大調整,也是政府職能的又一次變革。這樣一場深刻的轉變,關系到中國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關系到民族的福祉與未來。職能的轉變首先要求觀念的更新,也包括制度的完善。
【關鍵詞】政府職能 經濟結構調整 同步
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影響,世界經濟為之經歷了一場劇烈的震蕩。我國政府的合理應對,終于引領中國經濟率先走出了低谷,而且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領跑者?,F在,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在進入更深的層次,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調整利益分配,推動政治民主等等,所有這一切,都將成為中國未來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當然,在這樣一場驚心動魄的變革中,我們要做得工作實在太多太多。要抑制物價,要保障民生,要保證發展,也要防止過熱。經歷了2016年的股災沖擊,又面臨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改革,幾乎又是一場重要的洗禮。樓市需要調控,國企需要轉型,產能需要化解,環境更需要保護。在這樣一場漫長而痛苦的轉型過程中,只有不斷完善的市場制度,加強市場的法制建設,改革與強化政府職能,才能夠引領國家經濟走出困境。
一、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各級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過程中,一直發揮著雙重的作用:一方面政府是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倡導者、推動者;另一方面政府在推動改革的過程中,也要自我改革、自我革命,要在改革中逐步弱化自身權力、轉變管理職能。政府職能轉變與市場經濟體制完善是一個復雜的互動過程,是一個由相互適應到不適應,再到新的相互適應的過程??傊?,經濟出現過冷過熱的波動,以及如何保持可持續發展,都與政府管理職能的轉變,適應市場機制的狀況密切相關。
二、政府職能轉變的一些認識誤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進行了一系列較大規模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管理職能轉變也己取得重要成果:政企分開使相當部分的政府職能己移交給企業、社會組織和市場;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逐步擴大了市場調節的廣度和深度,也“端”掉了某些“實權”部門的“鐵飯碗”,對于杜絕以權謀私,對于消除腐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但是,與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地方政府在職能轉變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越位、缺位、錯位現象,這與思想上、認識上的誤區不無關系。誤區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一切將由市場來決定,任由企業自由發展,這是一種市場決定論的認識誤區。誤區二:政府管理職能轉變之后,就要保持穩定,不能隨意轉變。這種認識也是不正確的。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逐步完善,是一個不斷轉變、不斷深入的過程。誤區三:政府就是服務。其實,市場經濟中政府的職能是公共管理,一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二是為社會建立一個公平競爭、法制化的環境。所以,市場經濟環境下,對于政府來說,管理的要求更高,更科學,更富有前瞻性,決策性。當然,對于管理者來說,更需要素質與水平。
三、政府管理與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步
首先是為了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的同步。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經濟指標。二是社會發展指標,如城鎮化的加速。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教育、醫療、保險以及其它社會福利的普遍惠及等等。政府管理職能的轉變首先要實現觀念的轉變,要加強對公共產品供給指標的關注,當然更包括全民的脫貧致富。要堅持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 、國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的統籌,不僅關注經濟,更要關注人,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以及良性增長。
其次是產業調整與市場環境調整的同步。政府職能要與創造市場環境同步,要加快轉變對企業的管理方式,確立企業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為所有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要在知識產權保護、市場準入以及融資方面為所有企業的發展創造公平均等的經營環境,要發展完善統一、開放、良性競爭、有序發展的市場體系。
三是全面管理與公共治理的同步。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初期,政府通過建立法規、法令和相關政策來維護經濟秩序,由于權力的集中,導致政府辦事效率低下,甚至滋生違規或腐敗。在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的基本職能是滿足社會公共需求,不斷給企業和民眾、消費者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政府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宏觀調控和公共服務方面。政府的公共治理既不是統治,也不僅僅是行政管理,而是對公共事務的管理,不是直接介入公共事務。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人民要求提供系統的、制度性的公共服務,而不是臨時的、即興的更不是作秀的管理服務;官場絕不是秀場,管理者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做到公平、公正地對待社會的不同對象,建立健全符合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用法律手段調節市場,形成法制政府,進而達到從全面管理與公共治理的同步。
四是從科學發展到永續發展
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也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既是中國社會經濟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各種矛盾所應遵循的原則。科學發展把“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作為發展的總體目標,強調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整體同步,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要求。科學發展把整個社會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完整系統,強調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茖W發展必須要有可持續性。它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發展的基本準則,強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中共十八大進一步將科學發展上升為永續發展,并且提出“兩個一百年”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斗目標,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供給側結構的改革,必將顯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