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鄒旭鋁
摘 要:好的評課要做到“高、新、深”,如何做到“高、新、深”?本文提出了幾個策略,旨在為教師評課提供參考。
關鍵詞:評課;激勵性評價;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11-0034-02
一、評課如何做到“高”
1.理論依據要高
“高”是指理論依據要“高”。我們分析課堂中某個作法的對錯,肯定要有理論依據,這個理論依據要“高”,這樣才有權威,能讓人信服。這些理論依據包括國家的有關體育政策、2011版新課標、教育學、心理學等,國家有關體育政策又包括陽光體育、全民健身和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體育內容等。評優點是評課的重要方面,如何使優點突出,令人信服,這需要優點與上述理論相聯系,說明優點是什么理論的體現。如,一位教師上《足球腳內側運球》,他在課堂中既采用了口頭語言評價,又采用肢體語言評價和實物獎勵評價,既有教師評價,又有學生自評與互評,而口頭語言評價既有激勵性評價,又有負面評價,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果我們要把這些作法上升到理論高度,我們可以說:2011版新課標強調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和評價主體的多元性。該教師在教學中采用了這樣的評價是2011版新課標的具體落實,評價的效果體現了教師對新課標的充分理解。假如我們這樣評價,就能體現評課的高度。
2.問題與優點概括要高
同一個問題,不同的教師概括,高度是不一樣的。例如,A教師在評一節課的問題時說,“這節課教師的器材運用太多,尤其是器材變換頻繁,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影響了課的練習密度”。其實,從該評課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評課者說的是“器材運用問題”。我們如果說“該教師器材的運用未遵循‘一材多用,一用到底的原則”,這種問題概括高度較高。又如,B教師在評一節課時說,“這節課教師的語言很到位,沒有多余的話”。如果這樣說,“本節課教師的語言遵循了‘精講多練的原則”,這種優點概括高度就高。其實,對問題和優點概括越高,說明教師對問題和優點看得越透徹,評課時也越容易給人啟發。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有豐富的理論、敏銳的觀察和高度的概括能力。
二、評課如何做到新
“新”是指評課的角度、方式、內容、方法等要與眾不同,不能老調重彈,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1.評課方式要新
通常,我們借助話筒進行評課,這樣的方式比較常見,教師見多了,就會習以為常。其實,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就能想出其他的方式。如,在浙江省第二屆初中體育教研體活動中,一位教師采用無聲評課,做法是,將講評課內容做成PPT,然后配上音樂,播放給教師聽,由于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再加上音樂,一下子吸引了聽評課教師,大家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生怕漏掉重要的內容,評課取得很好的效果。當然,由于是無聲,這樣的評課不能成為常態,只能結合具體的、相適應的評課內容進行。
2.評課角度要新
在一些評課活動中,筆者發現大多數教師都缺乏評課角度,他們只是按照優缺點的順序,想到什么就點評什么。這樣的評課雖有廣度,但缺乏深度,對其他教師的幫助有限。而且這樣的評課會讓后面的評課教師產生壓力,因為評課者把他們要說的話都說了。此外,這樣的評課千篇一律,教師聽多了會索然無味。為此,我們做到評課角度新。其實,評課角度很多,如教學設計、場地器材、課堂評價、教師語言、安全措施、突發事件等。如果每個老師在評課時都從某一個角度出發,就能避免重復評課的現象,就能使評課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當然,要做到這點,需要教師在看課時注意按評課角度分組,如此才能保證評課有話好說。
3.評課的邏輯要新
大多數評課教師習慣于按時間順序進行評課,這是一條非常好的邏輯主線,但每個教師都這樣就會千篇一律,聽的教師會感到枯燥、乏味。其實,評課的邏輯很多,除了時間,還有結構、要素等,而內容順序又包括教學設計、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場地器材、組織、安全等。因此,我們在選擇評課邏輯時盡可能不要重復,要追求“新”,這樣才能緊緊抓住教師的聽課心理,激發他們的聽評課欲望。
三、評課如何做到“深”
“深”是指評課要深入,不泛泛而談。“深”體現在問題挖掘獨特,分析問題全面,建議富有針對性。
1.建議要有針對性
好的建議要針對問題原因提出,而且要具有操作性,這樣才能解決問題。對于課堂中的問題,有些評課教師頭頭是道,但就是不提怎么改進,或者提出了改進意見,但泛泛而談,缺乏操作性。如一位教師上《魚躍前滾翻》,他在教學中設計了“3次鴨子步+魚躍前滾翻”組合練習。對此,有位評課教師這樣點評:上課教師為了提高練習密度,避免“多站少練”現象,采用了“素質+技術”的組合練習,既發展了專項素質,又促進了技術的掌握。這樣的評課既肯定了優點,又指出了不足,還提出了建議,但建議比較模糊,他要求所有學生都少走1次,這就忽視了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性。如果這樣建議:讓身體素質好者多走1次“鴨子步”,中等的走3步,差者少走1步,這樣的建議就有針對性,也能正確指導上課教師。
2.分析要深入
有些教師雖然提出了問題,但對問題的根源、問題的影響和問題的辯證分析不全面、不深入,因而借鑒性有限。如一位教師上《腳內側運球》,為了鞏固技術,他在教學中組織繞圈比快。方法:兩人一組,一人繞圈運球,一人邊踩球邊數圈,每人繞5圈,看哪個組快。教師要求繞圈者采用腳內側運球,另外同學數圈。結果,學生為了求快,忽視了腳內側傳球的技術。針對這個游戲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這樣分析:該老師想法很好,期望通過游戲激發學生興趣,鞏固技術,但學生為了求快,會忽視前期所學的技術。這樣的分析不夠全面,特別是優點分析不充分。其實,教師之所以這樣安排,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們要把他背后的意圖挖掘出來,這樣才能讓他信服,才能讓其他教師受到更多的啟發。如我們這樣分析:該教師設計很好,采用游戲既能激發興趣,又能鞏固技術,同時,讓學生邊數數邊踩球,還能引導學生眼睛離開球,熟悉球性,增加練習密度,但為什么未取得好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學生為了求快忽視技術,假如教師要求運球同學必須采用腳內側運球,否則不算成績,這樣的要求就能引導學生練習時注意技術。教師之所以犯這種錯誤,是因為他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忽視了動作技能形成規律,建議教師以后設計專項游戲時要考慮學生的技術基礎。如此評課就體現了分析的深入,因為不僅優點分析充分,缺點也分析到位,原因分析較深入,建議也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當然,評課要做到分析深入,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
3.優點和問題挖掘要深
優點和問題挖掘深是指,一般人看不到的優點和問題,或者是優點但一般人看成是缺點,或者是問題但一般人看成是優點。如,一位教師上《耐久跑》,他在結束部分組織學生跳“騎馬舞”,學生興趣非常濃,觀摩教師也嘖嘖稱贊,他們認為該教師很有創意,把目前流行的“騎馬舞”引進課堂,很受啟發。但筆者有不同的想法,耐久跑是腿部在用力,而“騎馬舞”也是腿部在用力,結束部分采用“騎馬舞”能放松腿部嗎?課后筆者提出自己的見解,獲得了大多數教師的認同。
當然,要達到優點與問題挖掘深,需要教師做到三點,一是團體看課,課堂瞬息萬變,一個人的視野、注意力與記憶力有限,所以即使水平最高的看課者,也會有所遺漏,如果團體看課,就能避免這些問題。如浙江省第二屆初中體育教研活動,我們組5個人負責課堂評價的語言與組織,在看課的過程中,筆者認真聽課,而且還帶著錄音筆,自以為評價的問題看得很全面,但在研討時,組內老師說的幾點仍然讓筆者眼前一亮。二是要有全面的理論功底。如果沒有理論功底,即使教師看到了問題,也無法判斷其好壞,也就談不上問題的廣泛性。三,要觀察學生,為什么會產生大多數教師說好,而評課者說差的現象呢?主要是評課者關注了學生。關注學生,就要關注他們的表情、技術學習效果、學習興趣、與他人合作交流等等。只有關注了學生,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能在評課時提出不一樣的觀點,才能給更多人以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