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霞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3年版)》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如何打造符合新課程理念的高效課堂值得我們去探究.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高效性的思考與探索.
一、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動力,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能,因此數學教學目標的確立應具有全面性、科學性和適切性,使其體現有效教學的價值取向.教師制訂的數學教學目標既要符合三維目標的要求,又要與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水平相適應.
首先,數學教學目標的確立應是全面的.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內容應該由單純傳授知識轉變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其次,數學教學目標的確立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應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教學目標,從行為指向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拓展了現代數學教學的內涵,真正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未來發展.教師要盡最大努力去實現教學目標.
二、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
初中學生具有好奇心和可塑模仿性強等情感潛能優勢,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情境創設,促進學生的有效關注,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應是主動發現的過程,創設問題情境應引發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產生認知需要和心理傾向,激發自主探索的學習動機.
以“軸對稱圖形”教學為例:設計游戲,第一步:伸出你的左手,是軸對稱圖形嗎?第二步:伸出你的右手,這時有幾個圖形?成軸對稱嗎?
請你在我們學校的建筑物中找出對稱圖形.
通過做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知識,是學生樂意做的事情,這樣學生很快進入角色,深入其中,積極思考,共同參與,鍛煉了學生的分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寬了視野,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并拓展遷移提升.
三、重視師生互動
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是教師指導下學生的再創造活動.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基本目標.與傳統數學教學相比,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活動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在教學中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這就需要老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重視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師生互動是指教師有效地幫助學生有意義地學習、掌握知識,糾正錯誤的思想觀念,主動地進行建構的過程.而且教學互動應該是雙向的,即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都有交流;互動應該是多元的,不僅包括語言、行為的交流,還包括心理的交互.通過師生互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1.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教師則起主導作用”,這是大家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的共識.然而,現狀似乎與這一指導思想的要求相距甚遠.課堂教學中,教師演大戲、唱主角,學生只唱配角,甚至只敲邊鼓的現象仍然存在.事實上,課堂教學中唱主角的只能是學生自己,因為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得到發展.正如學習游泳技術,無論教練的理論多么高明,教練在水中游得多么精彩,倘若學員只在一旁觀看,那么,學員的游泳本領肯定得不到提高,同樣,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2.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起的作用,只是為學生的認識發展提供種種有利的條件,即幫助、指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習性.“教會學生學習”已成為當今世界流行的口號,而作為老師就是在課堂中,給予學生學習的指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為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提供和創造必要的條件.
四、體現數學文化的育人價值
新課程理念重視三維目標的達成,不過其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往往容易被忽視.同時,數學作為推動人類進步的最重要的思維學科之一,在培養人的邏輯思維、分析推理、歸納能力等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理性精神和數學發展中數學家嚴謹的態度,讓學生感受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增強民族自豪感,領悟道理,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獲得啟迪,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數學文化與知識的熏陶和感染.
以“勾股定理”教學為例: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彎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稱為“勾”,下半部分稱為“股”.我國古代學者把直角三角形較短的直角邊稱為“勾”,較長的直角邊稱為“股”,斜邊稱為“弦”(如圖1).
教師:幻燈片展示(如圖2),我國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數學家商高就提出,將一根直尺折成一個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記載于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以后人們就簡單地把這個事實說成“勾三股四弦五”,所以在我國人們就把這個定理叫作“商高定理”.
介紹有關勾股定理的歷史,展示趙爽弦圖,領略古代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同時也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對勾股定理的了解,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在勾股定理的發現、論證中,介紹我國古代數學的偉大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總之,我們每個數學教師應積極投身于課堂教學改革,用自己的眼光發現問題,用自己的思考分析問題,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多管齊下,共同努力,相信數學課堂必將充滿朝氣與活力,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