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建青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新課程倡導主動參與、探究發現的學習方式.在數學教學中,猜想驗證作為學生數學學習探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探究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本文闡述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猜想驗證”實施有效探究學習的策略.
【關鍵詞】猜想;驗證;有效;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新課程倡導主動參與、探究發現的學習方式,猜想驗證因其內在特點對學生產生的吸引力,使其具有引起學生主動探究、發現的特殊功能.因而,在數學教學中有效地進行猜想,科學地進行驗證,是實踐新課程理念的有效舉措.
鼓勵學生猜想要合理,引導學生驗證要有效,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又該如何運用“猜想驗證”有效地進行探究學習呢?
一、滲透“猜想驗證”思想,培養探究意識
猜想驗證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正如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所說:“真正的數學家——常常憑借數學的直覺思維做出各種猜想,然后加以證實.”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猜想驗證思想方法的滲透,以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同時在思想方法的滲透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感知—假設—驗證—歸納”,感知是播撒思想方法的種子,假設是展開思想方法的翅膀,驗證是把握思想方法的方向,歸納是收獲思想方法的果實.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不僅獲得了數學結論,更重要的是逐步學會了獲得數學結論的思想方法——猜想驗證,提高了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能力,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運用“猜想驗證”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一)引導學生體驗感悟促進有效學習
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來看,猜想是學生高效學習的良好準備,它包含了學生從事新的學習或實踐的知識準備、積極動機和良好情感,是一種體驗過程.
體驗是學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某一事件,猜想驗證正是一種體驗過程.而在體驗基礎上的理解則是經歷撞擊、感悟等心智活動后的深度的理解.
1.經歷認知沖突,在體驗中豁然
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學生的猜想是建立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這樣難免有些認知上的偏差,尤其對抽象的數學新知會產生沖突和錯誤,但是這樣的沖突和錯誤是可以作為教學資源的,它顯而易見的價值是使學生發現問題本質進而提升認識,獲得強烈的體驗并在體驗中豁然開朗.
例如:“工程問題”教學,以下是把工作總量抽象成“1”的環節:
首先出示:我們學校準備重修300米長的圍墻,甲建筑隊保證10天完工,乙建筑隊保證15天完工.兩隊合修,幾天完成?(學生解答:6天完成)
其次改編:把上題的“300米”分別改成“100米、150米、600米、900米”,請學生猜想,這樣合修幾天能完成?(馬上學生紛紛舉手,認為是2天、3天、12天、18天等,但是筆者清楚地發現有些學生若有所思:大概既認同又有疑惑)
然后組織探究:先自主探索,然后在學習小組中說說各自的發現,并討論為什么?
學生在發現自己的猜想是錯誤后,感覺是疑惑的;在發現小組同學的結論后,感覺是驚奇的;在隨之“為什么會這樣”的小組討論反饋后,感覺是釋然的.這樣的體驗經歷學生是很難忘記的,這樣的收獲也將會是終身受益的.
2.經歷多次猜想驗證,在體驗中得以升華
教師提供生動的材料組織學生探索,讓學生經歷多次猜想,在不斷探索中深化認識,經歷多重體驗.最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正確結論,而且在此過程中,讓學生不斷獲得求知的體驗,獲得自主修正猜想、接近成功和獲得成功的巨大體驗,并可能在不斷的碰撞中得到認識上的升華.
例如:“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1)學生任意報數,老師快速判斷這個數能否被3整除,學生驗證.
(2)小組合作學習:每個小組提供三組卡片,每組卡片形狀不同.第一組長方形卡片5個數:1,2,3,4,5.第二組圓形卡片4個數:7,3,5,0.第三組平行四邊形卡片,為3個數再加一張空白卡片:2,7,5,空.
提出合作學習要求(投影顯示):
步驟內容提出猜想或修正猜想
①第一次猜想.
②用長方形卡片任意排成5位數,用計算器檢查能否被3整除.
③用正方形卡片任意組成4位數,用計算器檢查能否被3整除.
④用平行四邊形卡片上的數字排成任意3位數,用計算器檢查能否被3整除,再在空白卡片上填上一個數字,使得排出的數能被3整除.
⑤在空白卡片上填另外的數字,看排出的數能否被3整除.
⑥驗證猜想,寫下研究的結論.
學生根據初步體驗得出的第一次猜想是建立在直覺基礎上的,學生一開始馬上想到的是:個位上是3、6、9的數能被3整除.但是在小組內馬上聽到了不同的質疑聲音.
學生在完成步驟②的時候,發現怎么擺都能被3整除,完成步驟③的時候,學生發現兩組數的和都是15,于是猜想到如果和是15就能被3整除,筆者發現確實有一些組提出了這樣的猜想.
學生在做步驟④的時候,發現幾乎所有小組都在空卡片上填寫了數字1,使得和等于15.結果發現確實能被3整除,學生都非常興奮.基本肯定了前面提出的猜想.
在做⑤的時候,學生又陷入了疑問,比如一個組在空白卡片上填4后,和等于18,這個數也能被3整除,使學生又進入更深層次的猜想.最后獲得正確的結論.
學生在猜想中體驗了知識發生的始終,既感受了探究新知的辛勞,又享受著成功的喜悅,因此,猜想是一種有滋有味的體驗過程.在猜想中,學生發現數學學習是有趣的,也是艱辛的;有收獲時的喜悅,也有失敗時的沮喪;有時答案好像垂手可及,有時卻是不著邊際的摸索……在猜想中,學生充分體驗了學習活動的魅力.
(二)引導學生有效探究提升思維水平
猜想,從心理學角度看,是一項思維活動,是學生有方向的猜測與判斷,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覺的推斷,是比較高級的思維方式.猜想,是學生憑借所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推斷等手段,借助思維的綜合,進行目標推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躍,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在獲得猜想后,學生進一步形成的希望知道猜測是否合理的驗證活動,以及發現猜想錯誤而提出新猜想的活動,讓學生經歷一種有情有趣的思維過程.
1.正面探究,誘發思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知進行猜想,然后在猜想的引領下,促使學生積極思索,在假定的探索航線上尋求問題的解決.這樣的教學,以先前的猜想為思維起點,其后的修正或者可能的進一步猜想、檢驗、判斷等為思維進程,最終獲得結論.
例如“我們認識的數”:
猜一猜:先讓學生像老師一樣把手張開,從1號口袋里抓一大把糖,數一數有幾粒,記在心里后放回口袋.再讓學生猜一猜如果像剛才那樣從2號口袋里抓一大把花生,大約有幾粒?學生抓一把花生驗證自己的猜測.接著小結:花生的個兒小,糖兒的個兒大,同樣抓一把,花生比糖的粒數多.最后再請小朋友估計一下,如果像剛才一樣從3號口袋里抓一把黃豆,大約有多少粒?為什么?并實踐驗證.
再猜:老師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抓一大把花生大約有多少粒?為什么?
接著小結:老師的手兒大,小朋友的手兒小,抓一把同樣的物體,老師抓到的數量比小朋友的多.
還猜:老師拿出一個大橘子,請學生猜一猜這只橘子可能有幾瓣?再拿出一個小橘子,請學生猜一猜這只小橘子又有幾瓣?為什么?對于孩子們的眾說紛紜,老師笑著說:“橘子個兒小瓣數就一定少嗎,橘子個兒大瓣數就一定多嗎?”課后,小朋友吃橘子的時候留心數一數,說不定你還能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老師由淺入深精心布局的“猜一猜”活動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活動經驗,并引導學生在不斷的猜想與反思(驗證)中逐漸提升對數感的感悟層次,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簡單看似的認數活動的背后還蘊藏著深刻的辯證思想:從“同樣大小的手抓不同的物體”反映出“空間一定,物體大小與物體數量成反比”的規律;從“不同大小的手抓同樣的物體”反映出“物體一定,空間大小與物體數量成正比”的規律;最后的“猜一猜橘子有幾瓣”又反映學生“空間大小與物體數量、物體大小有時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引導學生初步體會到“任何物體之間的關系都是相對的”.
2.反向建構,提升思維
常常聽到教師“講了很多次了,也做了很多題了,但是學生怎么還要錯?”等等的抱怨.學生錯誤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是“單行線教學”.比如,應用題教學的一般模式是“例題講解—獲得方法—練習鞏固”,在練習課或者復習課時教師往往讓學生進行較多的練習.這樣的教學是單向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別是在練習課和復習課中,有時利用猜想驗證內在的思維價值,變“正向教學”“反復操練”為“反向構建”,更能幫助穩固學生的認知結構.
比如,在十一冊總復習時,有一次出示了一組算式:
3.14×8
(8÷2)2×3.14
5000×2.25%×20%
3.14×(42-32)
……
先猜想這些算式可能在解決什么問題,算式中的數據可能是什么?選擇一道進行研究,利用自己熟悉的方法進行驗證.
反饋時,學生發言熱烈,還有一些學生以編應用題的形式呈現,還有學生“違背”了大眾化的認識,進一步進行了探究,創編了“另類”題,比如一個學生以畫圖的形式,展示了他對“3.14×8”的猜想成果:
他的解釋是:已知正方形的面積是8平方厘米,求圓的面積.
不難發現,這位學生的猜想來自于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思維的結果,這樣的猜想實際上是對學生思維的喚醒.在學生觀察一個非常普通枯燥的算式時,讓學生根據算式猜測數據的意義,進而猜想算式的現實情境,相對“根據應用題列出算式”這樣的正向探究活動來說,這是一個反向聯結,這時學生的思維活動是積極的、主動的,以此幫助學生構建一個穩定的認知系統,也可能促使學生通過進一步探究獲得不同的多樣的發現.
猜想是一種思維方式,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特別是創新思維能力.因為學生的猜想必定帶有個性的色彩,這種建立在個體一系列思維活動基礎上的猜想,很可能激起學生創新的火花,產生創新性的成果.
猜想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建立在一定直覺性基礎上的猜想內含了寬泛的思維空間,學生的思維可以在其間縱橫馳騁,在自身建構猜想的過程中、在與他人交流猜想的過程中都會產生思維沖撞,從而不斷推進思維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嚴育洪.新課程教學九辯[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詹明道.名師課堂經典細節[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