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中圖分類號:G47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9949(2016)03-0056-02
校園文化是學校成長的靈魂,培育獨具魅力,內涵豐富,富有時代氣息的校園文化,營建幸福富足的精神家園是學校師生的共同愿景。本文從“互聯網+”時代視角審視學校文化,進一步從校長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角色定位、校同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以及具體的教育管理實踐等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互聯網+”時代的校園文化觀
著名作家梁曉聲認為,文化是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龍應臺說,文化就是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人選擇怎樣生活就能成為怎樣的人。人類已經進入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促進人的發展和經濟發展和諧同步逐步成為現代社會的最高追求?!盎ヂ摼W+”時代為教育發展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學習空間,同時也帶來網絡文明和安全以及意識形態領域的新風險和新挑戰。學校教育很重要的作用是人格的塑造、文化的傳承和精神的熏陶,必須要有文化的支撐。校園文化如何借助“互聯網+”時代的新技術、新媒介實現內涵拓展和豐富。也是值得管理者思索的一個問題。
二、校長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新定位
校長是一所學校發展的靈魂人物,校長的教育理想、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對學校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新形勢下,我們教育的發展正從外延發展向內涵發展轉變,十八大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新近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提高教育質量,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等。作為校長,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并力所能及地把校園內的每一件小事做得有意義,努力為學生構建民主、科學、人文、開放的育人環境,體現教育對人的潛移默化的感染力和影響力。互聯網無疑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作為教育管理者要順勢而為,但始終不能忘記教育的根本任務所在。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校長要特別注重提升信息化領導力,作為倡導者、引領者、實施者,有意識地在傳統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互聯網元素,充滿激情又不失理性,能夠規劃、建設、評價學校文化發展愿景,并能擁有影響和帶領師生共同實現這個愿景的能力與智慧。
三、“互聯網+”時代校園文化建設的新內涵
一般來說,傳統校園文化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處于深層面的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中間層的制度文化,也可以說是規范與習慣:表層的物質文化,也可以說是器。關于三個層次的具體解讀這里不做贅述。筆者認為“互聯網+”時代要求我們管理者從新的視覺審視學校文化,在三層次的外圍可以加上學校網絡文化,以新技術新媒介搭建文化建設的新平臺,以創意創新去推動學校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四、“互聯網+”時代校園文化建設的再思考
物質文化要有人性?;ヂ摼W時代更注重個性和多元。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毙@物質文化建設相對來說,各校之間可以有共性。特別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政府加大對學校的硬件設施投入,在教學樓、運動場館、體藝樓設計方面更趨完善。學校則主要在文化墻、宣傳欄、校園綠化等方面突出文化主題。各項建設要富有濃郁的書香氣息,布局建設符合審美要求,一磚一瓦都要有其象征意義,而不是強調整齊劃一、單調直白。在校同物質文化建設中還應多征求孩子的意見,要從孩子的視野,孩子的認識,孩子的情趣出發,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體現寓教于環境的理念。
制度文化要有溫情。要營造人性化校園管理文化,通過制度引導和約束,使學校倡導的價值觀念變成可見可感、可操作的現實因素,使學校發展有章可循,并沿著既定的目標前行。古人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比如,我們在實踐中強調精細化管理和人本管理。提出精細是一種認真的態度、一種追求至善的觀念、一種精益求精的文化。要求干部帶頭“用心去做,盡力做好”。隨著教育的發展,過去的一些制度需要修訂完善,同時還有一些制度需要重新制定。比如校本研修制度、學生評價制度等等。但無論如何,這些制度的產生都應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則,以得到教職員工的理解和共同維護。
精神文化有共鳴。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也是提升學校辦學品質的關鍵所在。教育肩負的使命很重,但教育面臨的環境十分復雜。學校要真正實現教育的目標,必須少一些教育的功利,特別是要真心實意地開展素質教育,必須堅持科學教育發展觀、全面質量觀、素質教育觀。因此,學校要重視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制定,形成學校發展的共同愿景。在凝練出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的風格方面,我校也在實踐當中積極探索。我們注重調動全體師生的積極性,結合學校發展的歷史,不斷豐富涉江文化內涵?!渡娼烦鲎郧冻o·九章》。我校文化以“涉江”為名,一則《涉江》為屈原名篇,屈原是宜昌本土的歷史文化名人,有很強的地域性;二則結合學校校情實際,學校地處長江之濱,有70多年辦學歷史,走過輝煌,歷盡滄桑,社會轉型期,學校面臨發展需要。涉江文化寓意求索追夢,不斷創造適合學生之教育,培育美好人性,幫助學生做最好的自己!經過幾年的探索,涉江文化已成為學校發展的精神動力,并逐步成為一種涉江精神。一所好學校不一定擁有華麗的外表,但一定擁有一種精神,一種由內而外的氣質,一種自然而然的風度,我想這應該就是精神文化的魅力!
網絡文化有創意。隨著三通兩平臺建設等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加速,學校的信息化硬件建設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因此有了更多史新的交流平臺。互聯網使學校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提升了優質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加速教育的自我進化能力,重新塑造著教室的空間和教學的形態。校園文化建沒新形態也必然出現,,學校網站、官方微信微博、管理平臺系統、班級QQ群、微信群、微文化等小斷豐富了學校、家庭、學生的交流溝通平臺。
新時期,作為教育者必須要學會互聯網思維,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煒等人這樣闡述互聯網思維: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跨界思維等。其最突出的特性是顛覆與重構。所以,在學校網絡文化建設中,我們從師生和和家長的角度出發,讓信息技術豐富視覺體驗,便捷信息交流,拓寬義化視野,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文明綠色上網,引導輿論輿情,讓教育正能量不斷激發,讓核心價值觀不斷弘揚!
在實踐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師生的全面發展和提升質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學校必將成為充滿文化底蘊的智慧校同,成為青少年學生健康快樂成的陽光樂園,成為師生一路進取和成長的精神家同!
[責任編輯:孫燕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