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漆佳
[摘要]《愛爾蘭可持續發展教育國家戰略(2014-2020年)》作為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的回應與參與,是愛爾蘭推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綱領性文件。這一戰略主要包括總體目標和主要原則、八大優先行動領域等內容。由此,從戰略的制定、組織與實施、價值取向三個方面呈現出三大特點:政策導向,多方參與;目標明確,注重合作;貫徹“尊重”,追求實踐。這對我國更好地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有多方面的啟示與借鑒。
[關鍵詞]愛爾蘭;可持續發展教育;戰略
中圖分類號:G619.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9949(2016)03-0067-04
2014年7月,愛爾蘭教育技能部(The DepartmentofEducation and Skills,DES)發布了《愛爾蘭可持續發展教育國家戰略(2014-2020年)》(The NationalStrategu 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Ireland,2014-2020,以下簡稱《可持續教育戰略》)。這是愛爾蘭頒布的第一個國家層面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戰略,為愛爾蘭可持續發展教育指明了前進的發展方向。
一、《可持續教育戰略》的出臺背景
《可持續教育戰略》的頒布有其特定的國際、國內背景,既是順應國際改革與發展潮流,也是基于對國內實際情況的考量。放眼國際,可持續發展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國際社會積極倡導的一個重要議題。2002年,聯合國大會(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Assembly,UNGA)通過第57/254號決議,決定將2005至2014年確定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并敦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The United 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負責領導開展這一活動。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頒布了《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國際實施計劃(2005-2014年)》(Decade of Education for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ImplementationScheme,2005-2014,以下簡稱《國際實施計劃》),明確提出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價值觀和實踐融入教育中;并鼓勵各成員國根據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國際實施計劃》為基礎,制定和推行適合本罔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國家戰略。而愛爾蘭正是響應這一國際改革與發展的號召,積極推進本國可持續發展教育事業。
立足國內,愛爾蘭面臨著有限的經濟資源挑戰,希望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來促進本國長遠有效發展。2012年,愛爾蘭環境、社區和地方政府部門(The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Community and LocalGovernment,DECLG)發布了《我們可持續未來——愛爾蘭可持續發展框架》(Our Sustainable Future-A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Ireland,以下簡稱《我們可持續未來》)。
《我們可持續未來》旨在提供可持續發展進入政策關鍵領域一體化,落實有效實施機制,采取具體措施促進可持續發展。
二、《可持續教育戰略》的主要內容
《可持續教育戰略》的內容主要包括:總體目標和主要原則、八大優先行動領域。它們共同建構起一個相互協作、宏觀立體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框架體系。
(一)總體目標和主要原則
《可持續教育戰略》的總體目標旨在通過讓學習者具備相關知識(什么)、技能(怎么樣)以及價值觀(為什么)來激勵他們成為一個有素養的社會公民,從而使教育有助于可持續發展。這一戰略為支撐其總體目標的實現,進一步確立了九大主要原則。即:平衡環境、社會與經濟的關系;促進終身學習;與地方相關,同時把地方與國家、國際聯系起來:讓教育體系中所有領域和非正規教育領域參與:認識到與其他領域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采用各種教育技術,促進知識、技能、價值觀的發展;強調社會公正和公平;關注價值觀,并把全納作為賦予個人和社區權利的一種方式;在調整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中成為一個積極改變的引導者。這些主要原則與八大優先行動領域相關,并影響每個領域具體建議的制定。
(二)八大優先行動領域
在愛爾蘭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總體目標和主要原則的引導下,《可持續教育戰略》詳細明確了八大優先行動領域,并把它們作為這一實施的重要平衡點來推進愛爾蘭可持續發展教育。八大優先行動領域包括:領導與協調。當前愛爾蘭有很多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相關的活動,但是利益相關者認為其缺乏領導能力,沒有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教育領導者。同時。利益相關者也明確了對現行活動更有效協調的需求,這涉及許多層面的協調:政府部門之間、非政府組織之間、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領域之間、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因此,要求教育技能部作為愛爾蘭可持續發展教育政策的主要領導者,采用一個協調一致的領導方法。數據收集與基線測量。雖然愛爾蘭已有很多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相關的政策,但在大量單獨的政策領域中缺乏詳細規定的數據。同時,由于缺乏基線測量,很難設定目標或測量進程。因此,要求其他優先行動領域根據自身情況提出具體建議來加強數據收集、促進基線建立、支持目標設定。幼兒園、中小學課程。依據《可持續教育戰略》總體人才培養目標,幼兒園、中小學需要為學生提供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相關的課程內容,讓他們具備可持續發展所需的技能和價值觀:而它們的獲得主要通過課程教授的方式來促進。因此,提倡把可持續發展教育主題融合到幼兒園、中小學的相關課程中,并提供可持續發展教育具體項目和課程。教師專業發展。幼兒園、中小學課程為學生提供了更可持續發展的知識技能,但事實上達到這一目標依賴于幼兒園、中小學教師對課程的教授。因此,要確保幼兒園、中小學教師的可持續教育專業發展。繼續教育與培訓。繼續教育與培訓在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一是為過早離開主流教育的學習者提供學習機會,二是培養適應綠色經濟發展的人才。因此。要求對“重返教育”的成人學習者進行繼續教育與培訓時,積極培養他們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相關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高等教育與研究。高等教育跟幼兒園、中小學一樣,面臨著相似的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相關的挑戰,如缺乏具體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內容和相關研究,缺乏綜合性跨學科教學方法運用于可持續發展教育等。因此,急需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與改革。促進青少年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在發展和加強民主參與,特別是在青少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要讓學習者積極參與到影響他們的問題和政策中。可持續性行動。教育技能部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到讓教育體系更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措施中,包括推進整個教育體系可持續性的途徑、建立可持續基礎設施、在學生中倡導可持續交通工具。總之,根據存在的挑戰和潛在的機遇,八大優先行動領域分別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具體建議(共計44條)來促進《可持續教育戰略》總體目標的實現。
三、《可持續教育戰略》的主要特點
《可持續教育戰略》是愛爾蘭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綱領性文件,是在一個宏觀層面上對如何有效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闡述,覆蓋面廣泛。下面從《可持續教育戰略》的制定、組織與實施、價值取向三個方面評析其主要特點。
(一)政策導向,多方參與
作為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的回應與參與,《可持續教育戰略》的制定積極參考了相關國際國內組織頒布的重要政策文件和研究資料。其主要包括:2005年和2009年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Commission for Europe,UNECE)發布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戰略》(Strategy fo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2010年歐盟委員會(The EuropeanCommission)發布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結論,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可持續發展教育——2014年后全球行動計劃》(Eduction 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 Global Action Programme after 2014),2012年愛爾蘭環境、社區和地方政府部門發布的《我們可持續未來》等。在政策導向的基礎上,愛爾蘭教育技能部負責領導制定《可持續教育戰略》,并在制定的過程中開展了一個廣泛的社會意見咨詢。該意見咨詢面向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社會民眾、學校系統、研究機構等。通過意見咨詢,教育技能部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于2013年11月發布研究結果。由此,《可持續教育戰略》的制定更加全面地了解多方利益相關者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需求和困難,有助于確定可持續發展教育政策的優先行動領域,并為以后政策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目標明確,注重合作
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推進過程十分緩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目標、責任不明確。《可持續教育戰略》在開篇就根據愛爾蘭教育的實際情況,確立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總體目標和主要原則,因而指明了可持續發展教育前進的航向。緊接著為戰略目標的實現明確了八大優先行動領域,使總體目標具體化。眾所周知,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一個廣泛的系統性工程,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指向整個社會系統,因而它不能由某個機構或部門單獨承擔,必須在各領域、各機構、社會民眾的共同努力下,實現走可持續發展教育之路。《可持續教育戰略》強調在愛爾蘭教育技能部的領導下,注重各領域、各部門、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如在幼兒園、中小學課程領域,教育技能部注重和兒童與青少年事務部(The Department of Children and YouthAffairs,DCYA)、國家課程與評估委員會(TheNational Council for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NCCA)、國總理府(Taisce)等之間的相互合作來使可持續發展教育主題融合到相關課程中。在可持續性行動領域,教育技能部注重和國家交通局(TheNational Transport Authority),環境、社區和地方政府部門、可持續能源局(The Sustainable Energy)、公共工程辦公室(The Office ofPublic Works)、公交公司等之間的相互合作來使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到可持續發展教育體系中。
(三)貫徹“尊重”,追求實踐
可持續發展教育基本上是價值觀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可持續教育戰略》從始至終地貫徹這一可持續發展教育核心價值取向,把教育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和基本力量來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進而通過實際行動推動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可持續教育戰略》緊緊把握住“著眼于全球,行動于身邊”這一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特點。無論是在政策制定過程中還是在八大優先行動領域實施的一系列具體建議中,《可持續教育戰略》都堅持追求實踐的價值取向,圍繞“可持續發展教育”主題尋求多元化且有針對性的實踐途徑,切實貫徹落實政策的有效實施。
四、啟示
《可持續教育戰略》的頒布,對于我國更好地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具有一定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一)多方考慮,盡快制定可持續發展教育國家戰略
2010年,我國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戰略主題”部分中第一次明確提出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這標志著可持續發展教育步入“進入綱要、舉國推進”的歷史發展新階段。并已經被正式納入到國家層面公共教育政策:這也預示著可持續發展教育將成為我國今后相對長時間內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指導理念與工作領域。而我國目前還尚未制定專門的國家層面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戰略。放眼國際,除愛爾蘭以外,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都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教育國家戰略。國家戰略的出臺有助于從國家層面統籌可持續發展教育,將有限的經濟資源投放到最需要發展的優先行動領域。使得效益最優化。因此,我國應在借鑒愛爾蘭等國家可持續發展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制定符合本國實際情況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國家戰略:并在制定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其主要包括:①國家戰略由誰負責制定,需要在哪些層面開展社會意見咨詢。②國家戰略由誰負責實施,怎樣讓所有利益相關者廣泛參與到可持續發展教育中。③國家戰略需要設定什么樣的目標,優先考慮在哪些行動領域推進,采取哪些具體的針對性措施。
(二)相互協作,積極構建可持續發展教育框架體系
目前,我國可持續發展教育主要在中小學領域實施。1998年,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委托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主持實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UNESCO Project on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EPD),后來更名為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項目。經過10多年的發展,全國已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0多所中小學參與到該項目中,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提供了嶄新視角。但總體而言,我國可持續發展教育推進速度緩慢。在正規教育領域中,可持續發展仍然處于邊緣化狀態,未融入學校教育主流:在非正規教育領域中,只有較少的組織和個人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
(三)知行合一,切實落實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措施
我國可持續發展教育較為重視可持續發展知識和觀念教育,但在一定程度上卻忽視了可持續發展技能的培養。由此導致我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存在著明顯的知與行脫節的問題,相較而言,愛爾蘭已經進入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實踐層面。《可持續教育戰略》尤其強調多方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到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強化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實踐取向,并要求不斷對其實施過程進行監測、調控和完善。因此,我國不僅需要開展廣泛社會意見咨詢來保證可持續發展教育國家戰略的制定擁有雄厚的實踐基礎,而且要貫徹知行合一,切實落實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措施:并成立專門的監管部門對政策實施進行監測、調控,使可持續發展教育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