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紹仙

摘要:焦慮對英語學習者的影響很大,探討怎樣克服外語課堂上學習者的焦慮,其意義在于了解我國中學生外語學習焦慮的結構特點;檢驗焦慮與外語成績之間的關系。過度焦慮和低焦慮對中學生學習外語起反作用,阻礙學習。適度焦慮對中學生學習英語有促進作用。針對英語課堂上學生高、低兩種焦慮的表現,通過實例理論聯系實際,本文分析了如何處理以上問題,并得出五點建議,以便達到輕松、有效地學習英語。
關鍵詞:克服;焦慮;英語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116
緊張、擔憂、害怕是人們在學習和使用外語交際過程中常有的情緒體驗,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焦慮(anxiety)。我國學生在外語課堂學習中的緊張、畏懼心理也是存在的,在中學生中甚至出現了由緊張到恐懼,由恐懼到厭棄,因而大面積掉隊的情況。探討焦慮對英語學習的影響作用,其目的在于:1. 了解我國中學生外語學習焦慮的結構特點;2. 檢驗焦慮與外語成績之間的關系,以此提出有關的教學建議。
我們把外語學習有明顯焦慮情緒和體驗稱之為高焦慮;把對外語學習焦慮體驗、情緒不明顯和無焦慮情緒的稱之為低焦慮;把對學習外語存在適度、正常的焦慮稱為適度焦慮。高焦慮和低焦慮又稱為過度焦慮,過度焦慮對中學生學習外語起反作用,它阻礙學習,導致成績下降,而成績下降又進一步導致不良的自我概念,從而產生更高焦慮的情緒。
筆者在教過的好、中、差三個班級中對焦慮現象進行了調查,其結果如下:
從上表中,我們看到低焦慮在好、中、差三個班級依次升高,適度焦慮在好、在、差三個班級依次降低。通過對學生焦慮值的測試我們發現適度焦慮促進學習,過度焦慮(即:高焦慮或低焦慮)阻礙學習,導致成績下降,而成績下降又進一步導致不良的自我概念,從而產生更高焦慮的情緒。
07年一班是全年級尖子班,學生是擇優錄取的,這些學生除了學習能力較強、基礎較好以外,在談話中我們發現這些學生大多數顯得自信且富于進取精神。因此,筆者所帶部分學生因學習困難而引起高焦慮的較少。而98級六班卻是年級上的差班,就普遍存在類似現象。剛入學,雖是年級上的差班,可在外語學習方面,大家起點一致,又懷著濃厚的興趣,對英語學習有新奇感、欲知感。因此,在七年級上學期全班總體成績還勉強可以,兩極分化也不太明顯。從七年級下學期,特別是從八年級起,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句型和“背不完的生詞”,他們漸漸失去了興趣和初學外語時的新奇感與輕松感,從而產生了畏懼和厭倦情緒。難度的加大和由此產生的情緒障礙使外語成績出現兩極分化。這種分化又進一步引起焦慮。另一方面,初中生尚未達到正確認識自己、善于控制情緒的心理成熟程度,這從主觀上增加了產生焦慮的可能性,其焦慮又集中反映在英語課堂上。
一、課堂焦慮的主要表現
1. 在英語課上,當教師要叫我時,心跳得快起來。2. 在英語課上,當我聽不懂時,我很害怕。3. 英語課進度太快,我常擔心跟不上。4. 我害怕老師隨時打斷我的話,糾正錯誤。5. 我在英語課上比其他課上緊張。
以上五點是筆者在執教的擇優班部分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焦慮表現。
但在普通班,大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存在低焦慮,學得好學不好無所謂,有的學生失去信心,自暴自棄,課堂上聽不懂,便不聽,無所謂,教師提問,站起來說聲“Sorry”不會覺得臉紅。有的學生英語課若有所思,上到哪兒都不知道,有的學生上課東張西望,或眼睛直瞅窗外,甚至有的學生偷偷地做其他作業。其主要原因是:
(1)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低,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差。(2)家長文化素質偏低,社會交流缺乏鼓勵學生上進的背景文化,反而負面影響大,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和自律精神。(3)機械,即“挑戰”意味不濃,學生并沒有明顯緊張焦慮感。(4)厭學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焦慮程度,一些學生并不為成績的好壞而擔憂。
二、應對課堂焦慮的辦法
1. 焦慮作為中學生英語學習中一種普遍的情緒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教師應善于體察和辨認各類學生的情緒變化,為學生,特別是為差生提供一種安全的、具有支持性的課堂氣氛。這正是防止兩極分化,大面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質量的重要環節。鑒于如98級六班中的大部分學生焦慮過低,外語課在某種程度的松垮現象,教師要善于設法造成一種必要和適當的緊張,形成學習上的促進性焦慮,如營造輕松的課堂心理環境:教師要善于在教學過程中以輕松的表情、幽默的神態、詼諧的語言營造出輕松的課堂心理環境,這樣學生就可以放松心情,消除緊張情緒,以開放的心態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這樣就可以使學習活動充滿樂趣。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和心理動力。營造平等的課堂心理環境: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個體特點,贏得學生的尊重與認同。教學過程中要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教學氣氛中,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才能充分發揮,師生之間才能彼此尊重、互敬互愛、教學相長。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營造團結合作、互幫互學的心理環境十分必要。教師可以在學科教學中組建“學習小組”“興趣小組”,可以采取“探分式學習”“集體討論”等方式,讓學生相互探討、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營造開放的課堂心理環境:教師應當采用“問題——探究——解答——新的問題——繼續研究……”的開放式教學過程,把單純傳播知識轉化為開發學生智能、挖掘學生潛能、激活學生動能、培養學生技能的過程,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
2. 重感情、除戒心,以情動人
現代心理學指出,情感對人的行為活動具有動力功能。初中后進生對教師都有“戒心”。教師對后進生的愛能喚起他們對教師的愛,從而去除學生“戒心”,并使這種愛更多地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積極回答問題。注意多鼓勵、少責備、多表揚、少批評、多一點幽默詼諧,切忌譏諷,使用課堂用語注意口氣要婉轉,多用“Please”或“Could you .../Would you...”等句型,以創設輕松和諧的氣氛,消除或減少學生的緊張情緒(anxiety)。
2001屆九年級(一)班的學生,不論是好生還是后進生,與筆者關系都很融洽,因此這一屆考生考出筆者自教書以來最好的成績,權重值從八年級時的43.16上升到70.46。可見,師生關系和緊張情緒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3. 努力減少評價帶來的威脅以降低學習中的高焦慮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對學生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多關注學生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有一位學生由于心理壓力過大,上課時沒能完整回答教師的提問,課后,要求教師能再聽他回答這個問題。教師給予了該生體驗成功的機會,就給予了該生心理上的支持,最大程度地消除了學生外語課堂上的焦慮情緒。
三、結束語
總之,要克服外語課堂上學習者的焦慮,教師要改進教法,形成一種新的評價體系,激活學生,提高競爭意識,特別是對后進生要增強其自信心。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嘗試了一種評價方式,便是積分卡評價學生,每周總結一次,及時表揚,以促進其下一步的學習。嘗試“張法教學”,攻克生詞關,轉變學習外語困難者與失敗者的學習態度,包括克服出差錯現象,使他們認識到,人們是在不斷嘗試和出差錯中學會外語的,如果直到對句子有把握時才敢說,我們將可能永遠學不會富有表達性地進行交際。同時,幫助他們克服羞于交往的心理,樹立能夠學好外語的心理優勢,從而使學生在交際訓練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和模仿英語的表達,以便更加輕松、有效地學習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