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江濤
摘 要:語文教師在研讀教材,設計教案時,務必要鎖定那些對于訓練語感有幫助的詞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以期在語感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語感 感知 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209-01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依靠閱讀實踐活動來實現的,情感的積累與升華也是在閱讀實踐活動中發生、發展的。語感、感知、概括、情感,這些《課程標準》中出現的關鍵詞,是對語文教學方向的一個指引。教師應以此為依據來設計自己的教學,讓學生的能力與情感之花綻放在閱讀實踐活動的園地中。
1 抓住關鍵詞句,培養學生的語感
語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語文素質的發展狀況。一個人對語言有著敏銳的感悟能力,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靈活地感知與運用母語,而不是表現得遲鈍、僵滯。語感培養尤為重要,葉圣陶、呂叔湘等語文教育大家都曾大力呼吁教師重視在課堂上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所以,語文教師在研讀教材,設計教案時,務必要鎖定那些對于訓練語感有幫助的詞句,進而開展有效的訓練,以期學生在語感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
比如,《鄭成功》一文第3、4兩個自然段中分別出現了“眺望”和“瞭望”兩個詞語,而這兩個詞在意思上是有區別的。于是筆者就設計了這樣的練習,引導學生用心揣摩:兩段中的“眺望”和“瞭望”都含有登高望遠的意思,但有時“瞭望”還有另一種意思,請利用工具書來查閱一下。通過自主探究,學生發現“瞭望”還有監視敵情的意思。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理解了兩個詞語在意思上的細微差別。但此時還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而要讓學生深入地領會,還要將詞語放在語段這個語境中來揣摩、體會。于是,筆者又運用課件呈現出了這樣的問題,要求學生思考,并在小組內交流:聯系課文想一想,鄭成功分別在“望”什么?心里又會在想些什么?通過思考與交流,學生探尋到了問題的答案。下面是一位同學代表小組展示學習成果時的發言:我認為“眺望”,望的是寶島臺灣,此時他心里一定在想:“我一定要帶領軍隊收復臺灣,讓臺灣人民過上自由的生活!”“瞭望”,望的是敵人的動靜,此時他心里在想:“侵略者別再橫行霸道了,你們的末日就要到了,我鄭軍官兵一定會打敗你們這伙狗強盜的,讓寶島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學生的想象合情合理,說得也非常精彩,充滿情感,筆者由衷佩服。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對“眺望”和“瞭望”兩個詞語的內涵就有了深刻的理解,語感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 通過瀏覽課文,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
感知是提取信息的一個過程,思維活動伴隨其中。初讀感知是閱讀實踐活動中比較重要的一環,教師要格外重視。“感知”的意思是“利用感官對物體獲得的有意義的印象”,對于閱讀教學來說,感知就是通過閱讀來獲取文本中有價值的信息,包括句子、句群、語段乃至整篇課文的內容、敘述順序或人物形象特點,等等。“概括”則是用簡明扼要的語言進行歸納,是對感知結果的一種“物化”的形式。
比如,學習《鄭成功》一文,在初讀課文一兩遍之后,要能夠知道課文主要寫了鄭成功的兩件事:一是收復臺灣,二是建設臺灣。這就是感知與概括的結果,是建立在閱讀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的。在弄清課文重點講述了這兩件事之后,學生還可以感知到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是畫龍點睛之筆,起到總結上文的作用。當然,通過這一自然段,也可以感知課文主要講了哪兩個方面的事。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整體感知來尋找中心句,并抓住其中“收復臺灣”、“建設臺灣”這兩個核心的詞組來輻射全篇,引領學生回過頭來研讀課文,感受鄭成功其人其事,觸摸英雄人物崇高的精神世界。
3 通過課內品讀與課外拓展閱讀,培養學生的情感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學生識字學詞,能讀書看報,寫出文通字順的作文——這只是“工具性”方面的任務;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著要對學生進行思想的教化與情感的熏陶,要讓學生的精神境界更美好。小學語文教材每一單元都有一個主題,如六年級上冊中的“心中有祖國”、“人間真情”、“名人風采”,等等。教學這兩個單元,通過閱讀課文要讓學生領悟愛國志士的情懷,在心中也萌生熱愛祖國的信念;要懂得人間自有真情在,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有愛心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教學課文,教師除了指導學生感知、概括課文內容,領悟人物形象之外,還要抓住充滿情感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反復默讀、朗讀、誦讀,將自己的一顆心融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間,去觸摸文字的溫度,體會其中的情感。比如,教學《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筆者抓住第2自然中的細節描寫大作文章,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想象,來感受師生們對肖邦的不舍以及肖邦對祖國無比眷戀。再如,《鄭成功》一文第3自然段描寫的是鄭成功與士兵的對話,教學此段,筆者反復指導學生品讀鄭成功的那句慷慨陳詞,進而體會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決心之大。
品讀教材中的經典課文,盡享其語言與形式之美,這固然是正確的,但語文教學不能死啃一本教科書,死教一篇課文,這樣會導致學生的目光變得狹隘,語文能力的發展受到限制。相反,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積極開發與運用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課外資源,借此鞏固與豐富情感,促進對教科書內容的理解。拓展閱讀可以安排在學習課文之前或之后,比如,學習《鄭成功》一文,學生缺少的是對臺灣方面的知識,而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一書中恰好設置了《隔海相望》這一單元,講述了臺灣的相關歷史,還有描寫阿里山風光的美文,并配置了能夠展示臺灣地理位置的局部地圖等相關圖片。筆者在教學課文之前布置要求學生用心閱讀這一單元,以拉近學生跟臺灣的距離,消除學生的陌生感——這為學習課文作好了知識的鋪墊與情感的積累。在學習課文之后,筆者又將《鄭成功塑像》這首現代詩歌印發給學生,并指導學生深情誦讀。該首詩歌以凝練的語言敘述了鄭成功的光輝業績,贊美了鄭成功博大的愛國情懷——這跟課文的主題、構思及語言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生品讀詩歌是以另一種美的形式來走近英雄,表達對英雄的欽佩與謳歌,進一步升華自己對英雄仰慕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