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團是大學生校園生活和接觸社會的重要場所。社團對大學生、校園、社會都有價值和意義,因此,必須加強社團建設。加強高校社團建設應當遵循四項原則。本文對其重點分析:一,加強集體主義精神,二堅持“以人為本”,三、開放性原則,四、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
【關鍵詞】高校;社團;原則
大學生在高校不僅要學習專業(yè)知識,更要學著面對工作,逐步走向社會。社團是大學生在高校生活中的一部分,積極參加社團活動有利于大學生提高工作能力。因此,高校社團必須體現出它應有的作用和價值。為了更好的建設高校社團,必須遵從幾點原則。
一、加強集體主義精神
“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原則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是正確處理國家、集體、社會和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基本準則,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體現,更是當前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的原則”。每個學生從小在學校學習,雖然生活在集體中,但是主要是以個人學業(yè)為主,集體活動很少。面對社會,面對工作,都需要講究集體主義精神、團隊合作精神。馬克思認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的自由”個人能力需要大家的配合與協助才能更有效的發(fā)揮作用,在當代,需要合理調配資源,每個人的才能也是資源的一種,將有效的資源協調配合是當前社會所必須的。
高校中社團工作是讓一些社團成員在短時間內完成一個目標,做好一項工作。每一個同學都要為這項工作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在團隊中團隊精神是有區(qū)別的,有些同學能夠做到團結一致,認真合作,具有集體主義精神。有些同學則是希望通過集體的具體工作達到自己的一些目的,他們只是短暫的服從集體,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在高校中,短暫集體主義者較多。大學生進入高校是為了更好的服務社會,集體主義精神是走向社會必不可少的精神,因此大學生必須培養(yǎng)集體主義。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從社團活動開始,每項活動都將集體主義與活動內容相結合,在一次次不斷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集體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團隊氛圍。在團隊中也要重視學生個人的發(fā)展需求,不能因為重視團隊就忽視個人。盡可能的給每個同學提供溫暖與幫助,團隊領導者應該主動找尋辦法調節(jié)團隊中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沖突,從而激發(fā)個人在團隊中的活力。
二、堅持“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內容,在國家建設中,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黨中央十分重視“以人為本”原則。“‘以人為本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即人的勞動能力、社會關系和個人素質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是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離開人的發(fā)展談發(fā)展,這樣的發(fā)展毫無意義也根本無法實現”。如今的大學生利用網絡等其它方式接收了大量的信息,他們自己有較強的主觀意識,價值取向和行為意識呈現多元化的狀態(tài)。大學生需要表達自我,體現自我價值。社團活動應當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并且給大學生提供比較寬裕的環(huán)境,相對自由和開放,讓大學生有空間和余地進行自我選擇。社團領導者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熱情,在不觸犯原則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少去干涉他們的活動。大學生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最大程度的挖掘工作潛能。所以,高校社團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使社團工作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的前提下健康、協調發(fā)展,學生也在社團工作中磨練了自己,提高了工作能力。
三、開放性原則
信息化的社會讓一切現象融合在社會中,也加快了信息之間的傳遞。大學生面對的是多樣化的社會,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樣化的。大學生應該廣泛嘗試和體驗,因為社會需要多樣化人才。社團可以成為校園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社會在更新,人們使用的工具在改變,新的方法和新的項目都可以成為社團活動的主題。由此可以總結出:社團工作必須具有開放性。社團工作不能僅僅局限在校園,或者一些傳統的項目。社團可以針對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展開工作,也可以以提高大學生的能力為目標走向社會,尋求項目。以開放性的思維引入多樣化的活動和管理。社團工作的開放性不僅可以增加社團的活力更可以帶動整個校園的活力。社團的發(fā)展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團對校園活動的改造和優(yōu)化更新了校園的氣象,促進了校園對人才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將學習和工作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在多樣化開放性的社團活動中,學生應當嘗試將更多的所學知識、專業(yè)融入社團活動中,盡可能做到學以致用。讓校園文化與課本與社會相接軌,打破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校園與社會的“隔閡”。
四、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
無論是對于國家、團體、學校還是個人,可持續(xù)性都是發(fā)展的原則。“學校學生社團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指社團堅持以育人為中心,以服務為宗旨,遵循教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正確處理社團自身發(fā)展與學校、社會、成員的關系,構建和諧的運行機制,使社團始終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機和活力,培養(yǎng)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人才”。當前,學校社團在建設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內部體制不夠完善,運行不規(guī)范,領導缺乏總領全局的能力,會員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等問題。當下,我們必須重視社團工作,針對本社團出現的問題仔細研究,尋找解決方法,絕對不能任憑問題越來越嚴重。社團領導需要認真研究學生社團發(fā)展規(guī)律,擺脫傳統陳舊的思維模式,從思想理念上、運行模式上和運行機制上總結創(chuàng)新,提升社團發(fā)展水平,從根本上解決社團發(fā)展的問題。如前所述,社團發(fā)展對學生、學校、社會都有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努力解決社團問題。
總之,社團發(fā)展必須建立在社團文化的基礎上,不斷與時俱進,推動社團的發(fā)展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使社團成員處于進取、創(chuàng)造的發(fā)展狀態(tài),在不斷完善自身的基礎上積極推動社團成長與發(fā)展,讓社團不斷進步,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王 ?斌, 趙 ?露. 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 四川: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4.
[2] 肖志偉. 高校學生社團會員滿意度測評研究[M]. 江西: 湘潭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2014.
[3] 張 ?靜, 吳榮生. 大學生理論社團與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1.
[4] 龍希利, 李新謹, 樊立三. 大學生社團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與實踐探索[M]. 山東: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4.
【作者簡介】
杜興東(1986—),男,漢族,山東青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