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丹
《人民日報》近幾年改進不小,其中突出的一點是各類評論明顯增多。以前,《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主要出自評論部,從評論部升到報社級的干部也最多。現在,評論幾乎遍及編輯部各部門或版面,對于幫助讀者深刻地理解新聞很有益處,也體現了黨報具有的思想性特點。這方面,大眾化報紙需要像《人民日報》學習,改進目前報紙評論集中在2-3版的模式十幾年不變的慣性。
翻看《人民日報》的版面,感覺評論文章一是多,二是版面編排較好,一些標題比較醒目且能夠吸引人。我認真看了2015年12月2日(星期三)的報紙,24個版(含1.5版的廣告),共有各類評論文章大小21篇(評論版5篇)。乍一看很好,但逐一閱讀這些評論,從評論的立論、論據、論證規范性角度看,問題比較多。下面逐一作分析。
一、21篇時事評論的分析
第一版報眼是本報評論員文章,自然很重要,為三論學習習近平關于扶貧的講話。但我讀了以后沒有任何思想收獲,不過是一些想得出來的正確的大道理,幾句古話、俗話(“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等等),以及吹響沖鋒號之類。這樣的評論文章就不能寫得有聲有色些嗎?在既定的精神內,理解深刻了,應該能夠寫出助力于中央精神的評論,這里除了深刻理解外,還需要解放思想。去年《人民日報》經濟部關于“新常態”的系列報道獲得全國經濟新聞一等獎,我到會特別評論了他們的報道。當時中央領導人只是在一次講話里提到這個概念,沒有任何展開的話,但被記者們抓住,經過深入采訪和調研寫出系列報道,完全符合中央精神,并為中央進一步闡述“新常態”準備了更多的材料,這種探索性報道,是需要一定膽量的。在已經有了習近平講話以后做文章,不比探索性質的“新常態”報道難吧。
第四版“人民論壇”文章《“第二”的價值》,選題很吸引人,但讀了這篇文章,立論、論據與論證不搭配,讀完不知所云。第一段立論,表明要批評“只認第一,不認第二”。但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認識?可能作者自己也沒有想明白。
第二段從“只認第一”導出所有的人都要沖鋒陷陣才能勝利的道理。“第二”的本意是單一的,在這里被偷換為“眾多的第二”(那還是第二嗎?)如何成全了第一。第三段更奇怪了,作者表揚了大家一擁而上抓壞人、良心油條哥如何帶動了“良心經營”蔚然成風,試圖說明“眾多的第二”一起匯成了正能量。問題是第一件事情里沒有誰是“第一”,而油條大哥也絕不是中國第一個有良心的炸油條的,這樣的人從有炸油條開始肯定就有了呀。
第四段講到自行車比賽中“破風手”和“沖線手”的關系,說明第一的獲得需要第二的配合,這里多少與立論有關了,本可以在此基礎上做下去,但后面又走題了。第五段回到反向第一和“眾多第二”的關系,批評了幾種“第一”帶頭做壞事引發很多人跟著做的事例。
第六段結論:見賢思齊、起而行之。與立論幾乎不搭界,完全走題了。
第五版是評論專版。頭條評論是一組政論的第四篇《以“五個更加注重”實現轉型升級》。我算是比較關心時事的了,但我不知道文中提到的“五大發展理念”,更不知道‘‘五個更加注重”是指什么,估計拿著這篇文章問任何一位高校教授,沒幾個人知道。從文章的立論看,是談如何把握中國的經濟,但文章本身沒有自己的觀點,而是一再強調“五個更加注重”如何重要,沒有它如何就不行了等等。連續出版的報紙,需要想到并非人人每天連續讀報,單獨一份報紙的文章里提到的概念,要想一想是否多數讀者知道。對于偶然讀報的人,任何解釋都不是多余的。這兩個“五”對讀者比較陌生,就要不厭其煩地在每篇評論內解釋一句,使得文章任何時候都可以作為獨立的篇章存在。
該版二條評論是一位主管直轄市的政治局委員的講話摘錄,談如何做好群團工作,關鍵在于干部管理。把一段領導人的講話為評論文章安排不大適合。這是領導人給下屬提出的各種要求,這些要求有點文化的人都能想得出來,關鍵在于具體的負責人是不是上心做。如果要做這方面的評論,重在督促落實,講一些具體的事情,可能會比較生動,傳播效果也會好些。該摘錄第一句話是“歷史和現在已經證明”,這樣的話不宜出現在評論文章中。如果歷史和現實真的證明了,那就要把證明材料拿出來作為論據,否則這類話說得好聽些叫“不證自明”,說得不好聽些叫“強加于人”。至少在學術論文中,我不會允許學生使用這種語態的詞匯,一定要拿出充分的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第三篇評論《分羹,不能只用“湯勺”》,這個標題看不懂,但“陌生”在一定條件下會引發注意力。文章第一段對“湯勺”做了解釋,使得這篇評論有了一個好的開頭,提出了一個人們多少感覺到、但需要提醒才會加以關注的社會問題,且給出了一些數字、國際組織和名人的分析(論據)。但結論“汲取平衡的智慧”實在無力。其實北歐國家不是有現成的經驗嗎?遞進的高額累進稅和遺產稅,自然抑制了天生“金勺”的產生。
第四篇《保持讀書的定力》,不就是“一定要下定決心讀書”嗎?一點新意也沒有。從文章的摘要看,該文競提倡“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還說“未嘗不是增強讀書定力的良方”。真理往前邁一步,哪怕仿佛邁一步,就是謬誤(列寧語)。盡管作者對“三死”做了自己的解釋,但這個“三死”讀書,人人知道是一種偏頗,為什么一定扭著說呢?評論必須顧及眾人的一般理解,不要出幺蛾子。
第五篇《警惕“從吾所好”的軟抵抗》,揭示了當前反腐倡廉中一些干部使用的一類軟抵抗方式(攝影、書畫等),并進行了批評。文章比較及時,但論證邏輯成問題。一個人有某種雅好是好事,與他當不當領導無直接關系,而此文列舉李后主、宋徽宗,得出“為政與從藝,猶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這個道理講偏了。是政治家,同時又在某方面具有頗高的藝術造詣,這樣的人很多。從另一個角度看評論中列舉的軟抵抗現象,如果發生在上班時間,都是違背黨紀和關于公務員法規的,不該如此軟軟地講道理,也不是禁止個人的雅好就能解決的,而是執行紀律或法規的問題。“不作為”對公務員來說本身就是一種瀆職,該處分處分,該撤職撤職。
第七版是理論版,有一篇“大家手筆”欄目的評論《增強參與全球價值鏈能力》,這是對經濟戰略形勢的分析,擺情況部分尚好,但提出的應對措施實在水得很。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看了前面講敘的我國在全球價值鏈的狀況,也能想出那幾條措施。這是目前理論文章的普遍問題,擺情況、談問題很生動,一到解決問題,就變成了幾句不會錯的套路性的話。
第十一版是生態版,有一篇“說道”欄目的評論《重霾不能靠“風局長”解圍》。這是一篇很及時的談環境時事的文章,主題貼近一般百姓的觀點,但話說得沒一點銳氣,套話較多。此文6段,第一段是霧霾了,發出預警了;第二段擺不良情況;第三段是針對情況要如何做好。第四段說這個事情急不得,第五段說這個事情等不得,這兩段說得軟軟的,與眼下的霧霾主題顯得遠了。文中有一句“不僅影響老百姓的身體健康,還可能會影響黨和政府公信力”。這樣的“不僅……還”造句邏輯不對,老百姓的健康是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目的,公信力只是衡量黨和政府工作好壞的一種尺度,兩者不是并列關系。第六段提醒:不要大風一來就放松治理。這個結論尚好,但最后一句話成了狗尾:“只有這樣,全面小康社會建成時,才不會讓生態環境這個短板拉低人們的幸福指數。”環境本身就是小康的重要標準之一,現在這句話下,環境指數成了“建成小康”之外的標準。
第十二版是社會版,有一篇“民生觀”欄目的小評論《扶貧軍令狀專治不認賬》。主題不錯,講的是立了軍令狀后如何防止責任溜肩;文章也寫得不錯,錯在題文不符。文章重點說的是立了軍令狀不一定頂用,貴在督查,但標題卻完全不是這個意思。
第十五版是政治版,有一篇“微觀”欄目的小評論《政績要擺在群眾心里》。這篇文章說得實在,體現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若是標題能夠把“民生立區”寫進去,能讓人看得更明白,例如:民生立區,政績在民心。
本版還有一篇微評論《出實招除陋習》,談對開車低頭族的治理。立意和寫作都還可以,但這樣小的文章結構,仍然是擺問題、法律不健全、建議立法和嚴格執法的老套路。不能改一改嗎?例如,把外國的立法與執法例子放到前面,再提出同樣的中國現象。只要略有調整,文章就會有一點與眾不同,好看了。
第十七版是民主政治版,“銳評”欄目的評論是《靠什么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這是迎接中國憲法日的一篇評論,主題在提要里講了,即領導干部法治意識的提高還要靠嚴明的制度和嚴厲的懲戒,立意不錯,但整體行文結構不夠合理。全文1040字,寫到550字的地方,這個主題才被提出。第一段說的是法治大好形勢(160字),第二段講有人懂法但不尊重法(106字),第三段軟軟的,假如……又怎能(170字)。前面已經講了,這些人懂法,你給他講“假如……又怎能”,不是對牛彈琴嗎?第四段才談到懲戒,第五段懲戒的作用(150字),第六段結論:前面幾句套話(120字),然后“只有讓……才能”,軟軟地結束了。
本版“民聲”欄目還有二篇微評論,一篇《愿“訂報孝老”成風尚》,文章350字,寫得清楚明白。另一篇《莫將“代駕證”異化為“收費證”》更短,只有300字,但就令人看不懂了。首先標題錯用了“異化”概念。異化是黑格爾、馬克思等使用的哲學概念,指“人創造的東西反過來控制了人”這樣一種現象。現在我們一些媒體亂用這個概念,把“異常變化”簡化為“異化”,再進一步,把“變質”說成“異化”。以前這類問題發生在大眾化媒體,我從90年代起,幾次發表過文章指出這個問題,沒想到《人民日報》這樣水平較高的媒體也亂用“異化”了。再說內容,考代駕證怎么回事,本版沒有相關報道,行文中對代駕證誰來考和如何考沒有交代,造成整個文章讀了不知所云。文章說代駕證要與公安部門的駕駛員考試結合起來,似乎考代駕證與駕駛證不是一回事。文章前面說,有的駕校亂收費,也就是說代駕證由駕校來考,后面又說,這樣的考試要交有資質的駕校。問題是,沒資質的駕校是駕校嗎?應該是假的。
第十八版仍是民主法治版,“論政”專欄的評論是《一個人的法制科能干啥》,看標題,有點意思,會引人看,但看了就能感覺到,標題與行文有些對不上。文章談到只有一個人的基層法制科,如果這個人認真履行內部審核各種文件是否符合法治的職能,還是能起到作用的,但這一個人經常被領導派遣處理與本職無關的瑣碎事情。作者強調領導要認識到法制科的重要性,讓這個人認真履行職責,并不在于一定要擴大編制。這個觀點很好,可以論證,但標題要求回答這個人能干啥,而文章并沒有回答。建議標題改為:如何保障一個人的法制科發揮關鍵作用。
第十九版還是民主法治版,“論法”專欄的評論是《法院年底不收案當休矣》。這篇文章從立論到論證都不錯,很及時,立意跟進黨中央關于法院改革的精神,客觀、平衡地分析了問題。但此文標題“××休矣”是文革大字報的行文風格,有媒介審判之嫌,不好。建議改為:破解“年底不收案”的難題。
第二十一版“鐘聲”欄目為國際版的評論《開放與共贏之舉》,談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特別提款權籃子的意義。從提要文字看,該文沒有任何新意,只是強調這個事情如何偉大,宣傳而已。其實這個事實只要擺出來,本身就很震撼,碼上一堆偉大意義的字反而弄巧成拙。如果做一個歷史圖式來顯示目前世界五種貨幣納入特別提款權籃子的進程和背景,傳播效果要好。還有一個小問題,評論文責自負,署名是必要的程序。然而這樣一篇1200字的文章卻沒有署名,這個疏忽是不應該的。
第二十二版還是國際版,“觀點”欄目的評論是《援助合作共融》。這則評論基本是關于我國對非洲醫療援助的自我表揚,共9段,從上世紀40年代數到現在,直到第7段才談到現在已經從援助轉變到合作、共融,也只是敘述。“觀點”欄目,基本沒有觀點。還有一個問題,文中寫道:“1948年到1977年,中國對非衛生援助的形式以派遣醫療隊為主。”1948年還是中華民國,這時在“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正在進行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從未聽說過共產黨或國民黨那時向非洲派遣過醫療隊。
第二十三版是文化版,“新語”欄目的評論是《莫讓“二手毒”污染青少年》。立意當然很好,擔心少數吸毒的明星對青少年產生不好的影響,但文章的核心概念“二手毒”不成立,行文邏輯成問題。有“二手煙”的概念,人人都懂得,因為吸煙會有看得見的煙霧侵害他人的健康。作者發明的“二手毒”概念主要指思想的影響。吸毒違法的,故吸毒均為偷偷摸摸的行為,至今也沒看到哪個吸毒的明星私下或公開向青少年倡導吸毒:明星吸毒當然不能容忍,但他們的藝術表演與吸毒無直接關系,“激發靈感”不過是他們被抓后的無力辯解。他們的青少年粉絲不是因為他們吸毒而崇拜他們,這個“二手毒”如何表現需要事實的論據。文章只舉出一個藝校,這樣寫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北京迷笛音樂學校近日發現的學生吸毒窩案,令人震驚又引人聯想,某些前輩的‘以身作則,是不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評論的論據必須可靠、專業、客觀,怎么可以聯想?
第二十四版副刊,有一篇“作家論苑”的評論《讓文學呈現生態之美》。這是一篇很有思想的文章,例如提出不能對生態進行數字化的計算和貨幣化的評估,1萬畝人工林與1萬畝天然林絕對不能等同。這篇文章作為散文之類處理,可能傳播效果更好些,現在作為評論,行文與標題限定的主題有些游離。第一段較長,作者與女兒吃飯如何很高興,第二段談到自己的獲獎作品主題是人與自然,后面多段脫離了文學作品,談生態如何是一種特定的存在,只有幾句話涉及到文學要寫生態,沒有展開。若該文作為一篇評論,是不成功的。
二、掌握評論寫作的規定動作,然后才能自選動作
《人民日報》有很好的寫評論的傳統,尤其是評論部,幾代人才輩出,近年也有若干篇評論影響全國,成為學習的樣板。我本來想做一下《人民日報》與大眾化報紙評論的比較,以說明《人民日報》做得不錯。隨意抽取了一天的報紙逐篇看,結果有些失望。《人民日報》編輯部各個部門、版面都做評論是好事,但問題在于不熟悉時事評論寫作的基本規范,還有整體的寫作風格一個模式,缺乏創新。
建議請高校新聞學院研究評論的老師給編輯部各部門寫評論的人集中講幾次課,先把時事評論寫作的基本要領掌握好,懂得如何選題(立論),哪里找論據,熟悉幾種基本的論證方法。上面21篇大小評論的作者們,大多經常寫敘事性文章,有一定的寫作經驗。但時事評論的寫作與一般的敘事寫作不同,需要用有力的邏輯力量和事實本身所具有的力量來說服人,必須經過邏輯思維的訓練,也需要認真研究所論證的現實問題,全面掌握最新的材料。憑一般的寫作經驗和生活常識寫評論,而且一上來就是自選動作,自我想象的邏輯經常會不合邏輯。
還有一個問題不是聽幾次課就能解決的,即評論作者知識的廣博。讀了上面諸多的時事評論,過于淺顯、缺乏較為深刻的思想,是內容方面的明顯問題。若你講的道理人人知道,沒有比一般人更多的知識(包括人文一社科基本知識和自然科學一般知識),沒有對古今中外歷史、地理的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這樣寫出的文章是沒人看的。幾句古語、俗話并非不可用,但只可作為調節話語氣氛的佐料,不可作為基本的論據。心靈雞湯只可哄孩子,面對有文化的新生代是不靈的。所以,報紙編輯的在崗繼續學習十分必要,知識的積累只能仰仗個人的勤奮。馬克思的女婿保爾·拉法格就他的岳父講過一句話:“他的頭腦就像一艘生火待發的軍艦,只要一接到命令,就能夠立即駛向任何思想的海洋。”即使我們達不到馬克思那樣的知識淵博,但一接到寫作的指令,應該至少知道到哪里找合適而充足的能源,以便開動頭腦的機器,立即駛向特定的思想海洋。
最后談談寫作風格。這些評論雖然出自《人民日報》不同的編輯部門,論證對象也不大相同,但給人的感覺像一個模子出來的,大都軟軟地、耐心地說話,道理淺淺的,氣力不足。可以有幾篇這樣風格的,但不能都是這類風格,需要多一些尖銳的、理直氣壯的具有強大邏輯力量的評論,當然調門不必很高,但說話得有底氣。
毛澤東說過有理、有利、有節,便是一種表達觀點的節律把握。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引證過法國博物學家若爾日·畢豐的名言“風格即人”,掌握好評論寫作的規定動作后,下一步就是要形成各自的寫作風格,發揮個人所長,寫出具有個性特色(自選動作)的評論作品。
三、一篇樣板時事評論分析
說了半天仍然有些抽象,這里舉一篇很老的評論,分析一下它為什么成功。
一個人真能承包100個廠嗎?
馮越
石家莊造紙廠廠長馬勝利,最近簽定合同承包了鞍山造紙廠,這是他承包的第39個廠,他一共要承包全國各地的100個造紙廠。對此我有一喜一憂。喜的是,中國確實涌現出了有雄心大志的企業家;憂的是,一個人真有能力承包100個廠嗎?
我的憂慮并非全無根據。中國目前的交通、通訊條件,對這種跨市的承包很不利。馬勝利在石家莊,他承包的廠家有一個在貴陽市。一旦有個指令,即使掛長途電話也未必能十分順利:如果有事要親自前往,光火車就要換兩次,還未必能順利買到火車票;如果乘飛機,也并非天天有班機。這還只是一個廠,其他的廠更無須去論了。目前正處在新舊兩種體制的交換階段,各個工廠需要廠長親自去處理的矛盾是相當多的。
再就個人的能力而言,我讀過關于馬勝利承包石家莊造紙廠的報道,那里介紹說他經常早起晚睡,吃住在工廠。可見管理一個廠對他也不是很輕松的。現在要承包100個廠,己無閉路電視、衛星傳真,又不像哈默那樣擁有私人飛機,奔波于100個廠之間,何其辛苦!且不說熟悉100個工廠的基本情況,就連記住100個廠負責人的姓名。也夠忙上一陣子的,還能談得上知人善任嗎?再說,我們承認馬勝利在石家莊造紙廠的成績,也承認他的經驗別人可以借鑒,但決不能承認真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治廠之道,各個工廠都有自己的具體復雜的情況。
把每一個人的成績都歸功于黨的領導、群眾的支持,這樣的話已經被諷刺為“老套子”,現在不大有人說了。但是,把一個人一時一地的勝利完全歸功于個人智慧,也不見得正確。改革大潮中顯露身手的風流人物受到人民的尊敬和贊揚,這是應當的,如果真的在捧場聲中以為自己的局部經驗也能成百倍地放大,那可就有點鬧玄了。步鑫生就是因為不太清楚而吃了很多虧。當然,我希望馬勝利能夠萬事如意。但是,如果我們的企業家因為個人不謹慎而自我膨脹,如果我們的新聞工作者只知捧場而不知提醒,接二連三的失敗只會給改革事業抹黑,動搖人們的改革信心。(《大連日報》1988年3月1日)
這篇評論本來是參評1989年“全國好新聞獎”的,但那年的評獎因故停掉了。不過,這篇時事評論一直作為講敘評論邏輯力量和論證方法的經典范例。
該文一共四段,第一段立論,說明我要論證馬勝利(當時全國聞名的成功企業家)能不能一個人承包100個造紙廠。第二段是正論,論據很有力,用當時全國交通、通訊的現實條件,說明他無法實現同時對100個造紙廠的領導。第三段是反證,用此前表揚馬勝利的典型報道里的一段情節(為管理一個廠,他每天起早貪黑吃住在廠里),說明他的生理能量也迫使他無法同時管理100個廠。第四段是駁論,一個人的成功經驗不能成百倍地放大,駁論里還有最新的論據一另一位全國知名企業家步鑫生的失敗。該評論給人一種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其風格特色也很鮮明。作者對馬勝利表現出一定的尊重,行文里沒有尖刻的詞句,但批評毫不留情面,很有力。其論證的氣勢來自一步比一步深入的文章結構和有力的論據,若用引用古語、俗話論證這個話題,肯定不是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