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星
摘要:蒙古族舞蹈產生于民間,是我國民族舞蹈藝術中的一枝獨秀。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舞蹈藝術正在不斷發展、探索,尋求其真、善、美的最高境界。通過賽事,我們不難看出正有一批朝氣蓬勃的年輕編創者朝著更高的追求向前探索,編創出富有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貼近人民接地氣的優秀作品。
關鍵詞:中國蒙古族舞蹈 民族文化 傳統習俗 原生態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9-0095-02
第四屆中國蒙古舞大賽暨第四屆內蒙古電視舞蹈大賽于2015年9月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舉行。自2004年創辦并舉辦第一屆開始,經過十年的摸索發展至今,已然成為一項內蒙古自治區最高級別的專業蒙古族舞蹈品牌賽事,對蒙古族舞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積極地作用。
蒙古族舞蹈現如今已深受廣大舞蹈愛好者及人民群眾的喜愛,不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或是舞臺上,到處可以欣賞到端莊、優美又不失粗獷豪邁風格的蒙古族舞蹈,舞蹈動作語匯是從生活實踐中提煉而來,與傳統習俗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本屆大賽突出的特點是轉化工作思路,改進評獎機制,特別增設了組別,更加注重廣泛性、普及性,更加面向基層,為旗縣烏蘭牧騎、演出團體搭建平臺;參賽隊伍的共同特點是在藝術上都具有蒙古族舞蹈文化的典型特征,“第四屆中國蒙古舞大賽暨第四屆內蒙古電視舞蹈大賽”具有典型性和前瞻性。
參賽團隊有內蒙古自治區乃至全國分布著蒙古民族的地區,如: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區從事民族舞蹈,熱愛蒙古族舞蹈的編導和演員不遠萬里聚集在這里,40支隊伍近100部作品參賽,具有一定的廣泛性,無論是參賽作品的數量、質量及人數,本屆大賽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點。大賽所呈現出的優秀作品主題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實為豐富多樣,既有散發著人民群眾古樸氣息的真切作品,其特點是與他們的生活環境相關,傳承堅守著民族文化的根;另有不失表現社會環保責任意識的作品及能夠觸碰到心靈的情感深切的作品。
其中涌現出眾多值得贊揚的優秀作品,如:群舞《戍邊的鷹》通過軍旅題材努力突出了軍人戍邊衛國的英雄主義氣概,熱烈而充滿溫情,表現出了軍人一以貫之的軍風;群舞《巴林·德布斯樂》蒙古語直譯為:跺踏,舞蹈保持著蒙古族古代廣泛流行的踏舞特征,舞者們激情的為觀眾展現了召喚踏步、踏襟踏步、擺巾踏步、左腳踏步、跳躍踏步、翻轉踏步等眾多舞步,以優美揮灑的動作,融穩、準、敏、輕、揉、健、美、韻、情為一體,形成了盛大的歡樂場面,表現了蒙古人熱情、純樸、勇敢豪邁的氣質;群舞《守護綠色》則是一部環保題材的作品,積極向上,通過滿舞臺的綠色樹苗作為道具來呼吁倡導人們保護賴以生存的家園,予人以啟迪,能引發觀眾的共鳴。另有多部獨、雙、三優秀舞蹈作品凸現,如:雙人舞《情系綠草地》是一部帶有情節的抒情性舞蹈作品,將對哺育我們的草原那份真摯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心靈的震動;同樣,獨舞《奶茶飄香》對蒙古族頂碗舞做了創新性的挑戰,道具方面提高了難度,碗和茶壺一起頂在頭部,給觀眾帶來視覺沖擊的同時,也帶來了欣賞的喜悅和美的藝術享受,充分展現了蒙古族女性舞蹈那優美曼妙的舞姿,無疑是一次大膽的創新。筆者認為,獨舞《我的牧場》這部作品在本屆賽事中,在獨雙三部分略勝一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論從編導編創方面還是演員表演上都尤顯突出,因為獨舞優秀作品近些年少之又少,這樣既表現出人物思想情感又能將內容描述透徹的作品更是罕見,面對如今獨雙三作品本身的薄弱,我們希望今后能推出更多的優秀作品。本作品帶有敘事性,表現了年逾古稀的牧民回憶著自己青年時在牧場的生活場景,充滿對草原無盡的熱愛之情,舞者通過肢體語言將人物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編創手法值得編導學習和揣摩。以上獨雙三作品編創者敢于將創新的意識付諸于實踐,是值得大家肯定和鼓勵的。由此,在探索編創蒙古族舞蹈作品的同時,要做到保護本民族文化的根,在其基礎上繼承并良性發展,努力編創有質量、有水平,三性統一的優秀作品,舞蹈之路才會更堅固、更長遠。
另外,有一部分來自全區各盟市、縣烏蘭牧騎參賽的作品,其獲獎作品不亞于其他組別,正是因為處在基層團體的編創者對生活體驗頗深,不被外界紛擾所影響,才能用自然淳樸的心態潛心創作屬于自己、貼近群眾、接地氣的作品,許多作品是由年輕編導所編創,現如今民族舞蹈正需要這樣給人民大眾觀看,讓老百姓都能接受的作品。如群舞《衛拉特斯布格日》《布吉格勒耶》《跳起幺赫爾》《吉祥靴》等。筆者認為在當代蒙古舞組中,來自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漫瀚調藝術中心群舞《騎著馬兒過草原》的表現形式有別于其他作品,特點突出,其一,選用旋律質樸新穎,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這樣的選曲是在舞蹈創作中運用較少的。其二,舞蹈內容的表現方式有別于其他作品,雖然群舞人數只有16人,但編創者的創作思維別具一格,并沒有一以貫之將所有演員始終固定在臺上,而是利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道具,如:馬鞭、旗子、酒壺等,每個人手持道具,結合各種馬步動作不斷從舞臺兩側循環進出切換式的畫面調度走過草原,雖然演員數量有限,利用如此巧妙的調度將生活中每一幕場景展現給觀眾,其中有搏克摔跤場景、有展現騎馬競技表演,內容歡快豐富且質樸無華。群舞《出嫁》為四人舞蹈,其中三男一女,作品其實所要講述的故事內容是姑娘要出嫁遠方,是蒙古族生活習俗中常見的一幕,演員依依不舍的情感表現給人們留下了較深印象,但是三個年輕小伙子來送出嫁的姑娘,也許是兒時玩伴,也許是親朋好友,然而人們都知道玩伴可以男女都有,問題在于這樣的角色,編創者利用的都是小伙子,使得觀看者難免云里霧里不明真相,也就是說人物關系之間的問題沒有處理得恰到好處,如果將其再把握得貼切一點,人物之間的關系給觀眾呈現得再清楚明了些,或許可以是一部比較好的作品。
“原生態”舞蹈一詞,我們已熟知,是散發著泥土氣息,未經雕琢的非常接地氣的一種舞蹈形式,如今以“原生態”為名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漸漸走上舞臺,與觀眾見面,受到歡迎。其中涌現出一批在此基礎上進行加工升華為藝術的舞蹈作品,如在傳統民間舞組中群舞《陶里雅特博克》(巴爾虎摔跤)、《夏嘎》 (羊骨拐)、《熟皮》《薩吾爾登》《心中的烏力格爾》《楊西格》等。這些作品中除了區內參賽隊伍,還有來自甘肅省蒙古族自治縣烏蘭牧騎參賽團隊及新疆地區參賽團隊,真實展現了當地本土氣息,為大賽增添了一道亮彩。我們要鼓勵這樣的作品,因為這些舞蹈形式,經過長年累月依伴著蒙古民族人們的日常生活,無論其保護還是發展,都得到了各界廣泛尊崇,在蒙古族舞蹈藝術事業的發展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大賽為廣大基層舞蹈學者和愛好者提供了廣闊平臺,是賽制的亮點,是一次相互交流經驗、相互學習,提高編創者和表演者綜合素質的大好機會與平臺。隨著大賽圓滿落幕,浮現出許多優秀作品和優秀舞蹈人才,這正是舉辦大賽的意義所在。為了使廣大熱愛蒙古族舞蹈的編創人才及演員得到更多的學習交流機會,期間召開了“中國蒙古舞論壇”,區內乃至全國各地專家、學者近160余人出席會議,對當前蒙古舞創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與交流,認為蒙古族舞蹈是中國舞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優良的藝術傳統,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有些作品立意不深刻,主題不夠明朗,在表現上地略顯牽強附會,在三性統一方面欠缺一些,更多的是外在形式上的挖掘,缺乏內涵,要發展就要明確自身缺點與不足,找出錯誤根源。值得肯定的是從參賽作品數量或是在質量水平上均有良好的發展趨勢。
綜觀大賽,首先與往屆不同之處在于取消了其他舞種,成為純粹的蒙古族舞蹈比賽,參賽作品毋庸置疑只有蒙古舞屬性的作品。從參賽作品中看,雖然是單一舞種,但不缺乏觀賞性,在作品的題材、形式、表現手法和風格個性等方面是極為豐富多彩的。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即編導的年輕化趨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預示著舞蹈人才的源源不斷,是值得贊揚和鼓勵的,證明他們敢于探索研究自己所熱愛的民族舞蹈,愿意奉獻,為內蒙古民族舞蹈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其中涌現的優秀作品,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蒙古族舞蹈現如今的發展日趨成熟,毋庸諱言,這是對中國蒙古族舞蹈的一次難得的檢閱,同時呈示著如今蒙古族舞蹈作品之良,體現了非同一般的水平。
從審視當前作品來看,有的作品主題開掘淺嘗輒止,缺乏表現“心靈”的深度,致使作品淪為單純的炫技表演,如果片面追求形式至上、為形式而形式,思想貧瘠、粗制濫造、精神蒼白、內容空洞,也只能像失去靈魂的空殼、是沒有生命的擺設,難以引發人們的審美愉悅和情感共鳴,作品的思想力量最終會蒼白淺顯。還有些作品詞不達意,張冠李戴,隨意拼接,盲目模仿,缺乏個性,凡此種種,都警示著我們要以創作生產精品為目標,發揚好的跡象,克服一切雜念,敬畏藝術,靜下心來把主要精力和心思集中到創作上來,努力打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文藝作品。
我們積極學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其中對舞蹈藝術事業道路提出了中肯的期望,文藝創作始終離不開人民,要著力創作出無愧于人民的作品,為人民而舞,這就對我們舞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指明了正確航向,作為舞蹈藝術工作者要將講話精神落到實處。對于本屆大賽,它為全國愛好蒙古族舞蹈的優秀人才構建了一個相互學習與交流的大好平臺,給予了全國舞蹈專業團體編導及演員一個全面發展與鍛煉的機會,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蒙古族舞蹈的質樸與多彩。望廣大年輕編導和演員們在今后的創作道路中不要浮躁縹緲,圖名逐利,要心無旁騖,多思進取,在實踐中積累知識,熟知歷史,以文化引領舞蹈,切記憑空想象,力爭為下一屆大賽的到來創作出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精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