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東旭+崔文萍
摘 要:在對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一個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機制。該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一是圍繞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控制方面,識別內部審計風險及其成因,衡量各個風險權重并對其進行評估,有針對性地提出防范和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內審風險損失;二是圍繞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評價,構建內審風險評價體系,旨在降低內部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為高校的基本建設保駕護航。
關鍵詞:高校基建工程;審計風險管理控制;審計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0-0099-03
一、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概況
(一)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的現狀
高校占地規模較大、基本建設工程較多,每年新建和修繕工程不斷增加。高校自身對基建工程的風險管理意識逐步增強,進而逐漸建立并完善其基建制度,充分發揮高校內部審計在基建工程的作用。
1.成立招標職能部門,全校統籌基建招標。為防范招投標過程中出現的風險,多數高校專門組建并成立了招標職能部門,全面統籌全校的基建工程招投標工作。在招投標過程中,基建、紀檢、財務等部門的工作人員以及特邀的專家教授全程參與監督。現有的制度更加完善,對于風險的防范和控制更加嚴格。
2.高校多個部門協作,共同保障基建工程。高校基建工程規模一般都比較大,由基建、房管、修繕、物業、各院系等單位各自負責相應領域的基建和修繕工作,在基建工程進行過程中,各個單位合理分工,各司其職,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管理優勢,有效地防止了業務交叉、專業匱乏帶來的風險,共同保障了基建工程的順利開展。
3.高校重視風險管理,充分發揮內部審計。隨著高校對風險管理和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視,多數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取得了一定的成績:(1)通過審減為高校節約了大量建設資金,保障了基建工程質量;(2)通過內審監督、評價、建議,有效完善了高校層面及各部門的內部控制與規章制度,建立了項目決策審批、工程招標采購等制度,規范了基建工程管理;(3)不斷創新內審工作方式方法,在高校的一些重大基建工程中,校內審計部門在開工前的投招標階段就介入,有效地防止了投招標過程中的風險。
(二)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的問題
現階段,高校對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但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的特點決定了其依然存在較多的風險因素,而這些普遍、復雜、不確定且潛在的風險,急需高度重視。
1.投資決策不太科學,設計概算監督性差。高校基建工程的投資決策缺乏科學依據時,會給后期工作帶來難以避免的隱患。比如對于一個基建工程而言,在其前期項目可行性論證不充分的情況下,投入大筆資金開始施工,如果項目中途出現但土地使用權或土地用途方面的爭議和失誤,從而導致基建工程停工,甚至是該基建工程撤銷,其造成的經濟損失將非常嚴重。同時,一些施工方為了后期管理方便,有意拔高概(預)算金額,向學校申請經費,而相關部門在不經過審計等多部門投資評審監督的情況下,就直接撥付款項,造成資金資源的大量浪費。
2.內部控制不太合理,內部審計風險遞延。高校當中有些部門既是建設部門又是施工部門,既管工程立項又管工程施工;有些施工方掛靠現象較為嚴重,一些相同的人員通過借用不同的公司名稱進行施工;有些施工單位以校內單位的名義承包工程,這些內部控制的不合理會造成工程管理風險增加。同時,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工作關注的重點是竣工決算審計,但內部審計風險貫穿于基建工程的整個周期,普遍存在于各個審計環節。因此,前一階段的審計結果會直接遞延至下個階段,給后面的審計帶來風險。
3.內審人員配備不足、專業素養知識缺乏。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專業性強且工作量大,相關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并不斷學習,以防出現與被審對象協調溝通困難、價格高估冒算混亂、各個內審階段基礎材料不規范等問題。做好高校基建內部審計,需要嚴格執行基建工程審計程序,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內審隊伍。
二、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機制構建
(一)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機制
如上文所述,我們已經具體、系統地分析了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接下來,在全面了解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的基礎上,我們結合風險管理機制——風險識別、風險度量、風險應對和風險管理效果評價四個方面,來構建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機制,該機制包括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控制和內部審計風險管理評價兩個部分。其中,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控制包含內部審計風險識別、內部審計風險度量和內部審計風險應對(見下圖)。
(二)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控制
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控制的具體思路是:首先,建立一個風險庫,根據每一個基建項目的特點選取對應的風險因素,即風險識別;其次,根據每一個基建項目的特點,對風險因素進行度量,衡量每一個風險的權重,即風險度量;最后,根據風險權重大小,選取重要風險指標,進而提出具體應對措施,即風險應對。
1.內部審計風險識別。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主要是由于高校內審部門和內審人員行為等因素而引起的風險。內審風險的產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相關領導對內審工作重視不夠;(2)內審工作缺乏獨立性;(3)內審程序和內審方法不當;(4)究其本質而言,主要還是因為內審控制制度和內審人員本身造成的。如內審風險意識不強,內審人員知識結構難以勝任專業性極強的基建工程等。因此,進行內部審計風險識別時,首要工作是建立一個風險庫。通過分析大量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實例,閱讀風險管理方面文獻資料以及訪談相關專家,識別出影響基建工程內部審計的具體風險并分析每一種風險的形成原因及影響范圍。然后針對具體內部審計項目,按照其特點確定其對應的具體風險,特殊項目也可對應新的特殊風險。
2.內部審計風險度量。在內部審計風險度量方面,我們借鑒安全風險系數評估法,即Lec法(V=Lec,V—風險值,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c—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對識別出來的風險進行估算。我們對L、e、c進行重新定義,其中:(1)L為對內審風險發生可能性大小(概率大小)的評價和估量;(2)e為對內審風險影響范圍的評價和估量以及對內審風險發生時間的評價和估量;(3)c為對內審風險后果嚴重程度的評價和估量,結合L、e、c的取值來計算最終的V值(其中L、e、c的具體值均按照概率分析方法、效用函數法和專家決策法來確定),最后按照V值的不同,對識別出的每一個內審風險劃分風險等級。
3.內部審計風險應對。內部審計風險應對應該根據內部審計風險成因和風險等級實施精準的防范和控制。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的具體防范和控制措施主要有:(1)加強內部審計規章制度的建設,使內部審計制度化落到實處。為了保證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切實可行,確保其規范、合理、健康持續發展,各高校必須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結合自身特點,建立健全必要的基建工程內部審計規章制度,使基建工程內部審計有規可依、有章可循。(2)健全內審機構設置并完善內審隊伍人才建設。基建工程內部審計較強的專業性要求參與其中的相關人員應具備多種專業知識,如審計、財會、基建預決算、經濟、法律等,因此要加強基建內審人員的培訓,積極參與系統內的經驗交流和理論研究,搭建內審人員整體水平增加的平臺。(3)創新內部審計方法技術,確保內部審計質量不斷提高。各高校進行基建工程內部審計時,要適應經濟新常態發展需求、結合自身基建工程特征、運用“互聯網+”等新興技術,不斷創新內審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內審質量,提高內生工作效率。(4)內審人員全程參與基建工程,重視事前事中前后全程內審。高校基建工程決策、設計、招投標、施工、竣工結(決)算的整個投資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內審人員的配合監督。(5)全面提升內審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內審人員的職業道德。高校基建內部審計人員不僅需要對法規、基建、財會等知識掌握,而且需要樹立正確的思想和職業道德。
(三)高校基建內部審計風險管理評價
高校內部審計風險因素復雜而多變,內審風險政策的實施可能會導致不同風險因素權重值不同程度的變化,也可能出現新的風險。針對這一問題,需要不斷對具體實施的風險防范和控制措施進行內部審計風險管理評價,對內部審計風險應對效果進行及時反饋和修正。高效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評價是對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控制的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進行分析、比對,確定其是否達到預期目標,以此來評判內審風險管理措施的科學性、適應性和收益性,進而進行評估和修正。內審風險管理評價通常將綜合風險評價值Va=∑Vn(n=1,2,3…)與行業平均風險水平綜合評價值Vb=∑Vm(m=1,2,3…)進行對比,該對比值α=Va /Vb表明了基建工程內審風險應對的實施效果。若該值處于可接受范圍,則此風險管理方案和對策已達到預期目標;若綜合風險評價值超出可接受范圍,則進入新一輪風險管理過程,直至風險最小化,達到評價風險管理的預期目標。
三、小結及展望
在對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地基礎上,構建了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機制,通過建立該機制,使高校內部審計制度更加規范和完善,內審隊伍人員的建設更加健全。在實際應用中,針對每個基建工程,給出具體的內審風險防范和控制措施,通過對內審風險管理和內審風險管理評價的有機結合,提高內審風險防范意識,最大程度地減小了內審風險損失,不斷提高高校基建工程的投資效益、管理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加強高校基建工程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控制,達到降低內部審計風險,提高內部審計質量,為高校基本建設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李延召,李明,司艷萍.基于內部控制的高校建設項目審計研究[J].項目管理技術,2016,(4):77-81.
[2] 李延召,王小華.高校工程建設領域的風險管理與內部審計[J].項目管理技術,2016,(3):82-83.
[責任編輯 劉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