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夕+李雪婷
摘 要: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金融行業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能夠推動并促進其他行業的發展。加之人們對金融知識感興趣,渴望了解和享受金融服務,使犯罪分子的目標鎖定在金融業詐騙上,并隨著金融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詐騙金額巨大,詐騙技術不斷更新,作案手段隱蔽。事實證明,金融詐騙行為的存在損害了人們的利益,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通過對金融詐騙概念的闡述、普及金融知識的重要性及對金融詐騙的防范措施三個方面的論證,進一步說明提高社會公眾整體金融素質、金融風險意識、金融法治意識和誠信觀念,提高對金融詐騙的認識,有利于打擊與防范金融詐騙,提高金融效率,推動金融創新,維護經濟秩序。
關鍵詞:金融知識;金融詐騙;防范意識;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0-0194-02
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金融服務業務的不斷發展,金融行業日益發展,然而與之相對的,金融詐騙和電信詐騙等外部欺詐風險呈現高發態勢,金融詐騙的案發率不斷加大,逐年呈上升態勢,并且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作案手段也不斷翻新,不僅對普通民眾財產安全的威脅日趨嚴峻,對資金安全、社會聲譽乃至經濟正常運營也造成嚴重威脅。
一、金融詐騙的主要類型
(一)集資詐騙
集資詐騙罪,是指個人或者單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違反有關金融法律法規的規定,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非法向社會公開募集較大數額資金,擾亂國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財產所有權的違法行為。一般表現為,行為人虛構客觀上并不存在的企業或者企業發展計劃,而且是對投資者具有誘惑力的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的所謂的項目,是金融詐騙罪的一種。
集資詐騙罪具有詐騙手段特殊性、行為方式特殊性、被騙對象具有公眾性和廣泛性的特點。犯罪分子通過欺騙手段聚集資金后,任意揮霍、浪費、轉移或者非法占有,參與者很難收回資金,嚴重者甚至傾家蕩產、血本無歸。集資詐騙罪性行為是以集資的面目擠入合法資金市場的,往往集資規模大、人員多,資金兌付比例低,處置難度大,容易引發大量社會治安問題,侵犯國家的正常管理秩序和公共財務的所有權,嚴重影響社會安定。
(二)保險詐騙
隨著我國保險事業的迅速發展,一種較新型的金融詐騙——保險欺詐事件時有發生。保險詐騙是指以非法獲利保險金為目的,采用虛構保險標的保險事故或者制造保險事故,編造未發生的保險事故、故意造成財產損失的或者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等方法,違反保險法規,利用保險制度上的一些漏洞,騙取保險金,且數額較大的行為,就是保險詐騙活動。
保險欺詐敗壞社會風氣,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給國家財產和他人生命財產造成威脅,為社會治安增添了許多不安定因素,造成了極大地社會危害,同時嚴重危害了保險業的發展、危害了人民所享有的保險福利,給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三)網絡詐騙
隨著經濟的發展,網銀、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等金融服務方式在為金融消費者帶來更大的便利性和更高效率的同時,也成為金融詐騙的“重災區”。網絡詐騙犯罪成為金融服務領域中的“負產品”,即網絡犯罪者借助網絡、利用數字化工具,適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誘使網絡使用者提供姓名、身份證號、信用卡號、銀行卡號、網絡密碼或者其他私密信息,并利用這些私密信息進行詐騙或者其他犯罪活動,騙取財產的案件。
隨著互聯網的告訴發展,各種各樣的騙子漸漸地認識到網絡這一虛擬空間存在著豐富的可利用的詐騙資源,網絡詐騙案件呈高發態勢,給社會帶了巨大的危害,給互聯網安全和社會穩定帶來了很大的沖擊,給受害者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加之此類案件取證困難,直接影響了打擊力度。
(四)電話詐騙
電話詐騙即犯罪分子借助于手機、固定電話、等通信工具實施的非接觸式的詐騙犯罪。隨著科技和經濟的高速發展,電話詐騙現已蔓延全國,常見的詐騙手段多達幾十余種,例如虛假中獎、短信打款、電話欠費、購車退稅等等。犯罪分子一般采用冒充受害者的親戚、同學或朋友,通過套話騙取受害者的信任。例如先撥通受害者電話,與受害者進行簡單溝通,利用受害者缺乏防范意識的心理,在受害者處取得信任獲得好感,進而編造謊言,向受害者借錢,讓受害者匯錢到指定的賬戶。
犯罪分子通常準備充分,會精心編制固定操作流程,充分收集受害人的資料并對詐騙過程進行編排,假借名義,尋機騙人,從而獲得非法利益,使人民群眾蒙受了很大的財產損失,嚴重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
二、金融詐騙的特點
(一)詐騙數量金額大、領域廣
近幾年以來,金融詐騙犯罪所涉及的金額增多、觸及的領域擴大,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嚴重,令人觸目驚心,不僅給人民群眾造成了損失,也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2015年獵頭網站收到的有效理賠申請的網絡詐騙舉報總金額達1.27億元人民幣,人均損失超過5 000元,在2015年上半年央行更是破獲了涉案金額高達8 000余億元人民幣的洗錢案件。
(二)犯罪分子增多、內外勾結、團伙作案
從近幾年破獲的金融詐騙案件可以看出,參與犯罪的人員越來越多,并與景榮服務機構內部人員勾結屢見不鮮,團伙作案占據主體。由于金融行業所具有的專業性、復雜性特點,作案需團伙配合,很多重大案件內外勾結,行業內部人員參與其中。
(三)作案手段多變、智能化、科技化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金融詐騙手段由線下轉換為線上,由原始的偽造變為利用高科技技術手段,手機、電腦都是他的作案工具。
(四)危害嚴重,損失巨大
金融詐騙的危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人民的財產權益,給國家經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2)對金融服務行業的聲譽、資金、發展趨勢造成一巨大的影響;(3)擾亂了金融秩序、經濟形勢,破壞了國家金融管理制度;(4)對我國的國家經濟安全帶來了一定的干擾,對社會有一定的腐蝕影響,易引發貪污腐敗等作風。
三、金融詐騙的防范措施
(一)金融機構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1)加強對金融從業人員的思想建設,提高金融從業人員的工作責任感,普及金融知識和傳播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理念;(2)加強機構內部監督管理機制,堵塞內部漏洞,提高工作人員金融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3)機構管理層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采取正當的競爭手段,遠離違法盈利。
(二)提高群眾的道德意識,加強金融知識的宣傳教育
(1)加大對金融詐騙作案手段、特點及防范要點的宣傳力度,切實提高公眾的金融安全意識,提升公眾“防騙能力”和金融素養,特別是做好對中老年客戶、文化程度較低人群的金融服務安全與風險宣傳;(2)圍繞基本金融知識、金融詐騙概念、防范措施等內容向市民進行宣講,并重點加大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和日常生活防范意識的風險提示,做到金融知識精準投放、入腦入心。
(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強社會監控能力,不斷完善司法工作機制
(1)加大公司內部的審計力度,提高內部審計地位,真正發揮內部審計部門的作用,廣開言路、拓展途徑、嚴酷打擊、刻不容緩;(2)司法部門要依法堅決查處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影響社會穩定、破壞社會和諧、擾亂經濟秩序的金融詐騙、經濟犯罪;(3)完善司法工作機制,提高司法人員自身素質。
(四)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合作,促進國際交流
打擊金融詐騙的國際和地區協作必須加強,雖然一些金融詐騙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時身在境外,但我國司法部門仍對其具有司法管轄權,根據《刑法》規定可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對金融詐騙進行實地打擊協作,就是金融與公安部門密切配合,把住最后一道關口。因此,縱使這些電信詐騙嫌疑人躲在天涯海角,也要將其繩之以法,如此方能實現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 張陽.普及金融知識的重要性[J].金融經濟,2007,(12).
[2] 張象明.金融詐騙的特征與預防措施[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2).[責任編輯 李春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