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劍
摘 要: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是形成我國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間博弈呈現出長期性和動態性,因此,基于演化博弈理論探討地方政府不當干預決策的演化過程,建立地方政府之間的演化博弈模型,根據復制動態方程得到地方政府行為的演化規律和演化穩定策略。研究結果表明,缺乏約束的地方政府很可能陷入不當干預決策的“囚徒困境”。
關鍵詞:有限理性;不當干預;產能過剩;演化博弈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0-0185-03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取得將近兩位數的增長,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已經對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以及社會的發展和穩定構成了潛在的威脅。一方面從微觀上,產能過剩使得資源缺乏有效配置,造成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從宏觀上,產能過剩使得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經濟轉型升級舉步維艱。總之,產能過剩嚴重影響著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究其原因,部分學者認為是市場失靈造成的,林毅夫等[1]提出了“潮涌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容易對下個有前景的產業產生共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一個企業無法得知行業內企業總數目,導致盲目投資從而出現潮涌現象。另一部分學者認為,產能過剩是經濟轉軌過程中的體制弊端造成的。江飛濤等[2]認為,在財政分權體制和以GDP為核心的官員政績考核晉升體制下,地方政府具有強烈的動機干預企業投資以及利用各種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地區對于投資的干預性競爭才是導致產能過剩最為重要的原因;王立國和鞠蕾實證分析了地方政府干預對產能過剩影響過程中企業過度投資的中介作用,發現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會引發企業過度投資,進而造成產能過剩。與此同時,不少學者從博弈論角度分析,“體制弊端”造成的產能過剩現象[3]。李曉斌[4]利用博弈論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制造業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各個主體之間的博弈是如何推動產能過剩的形成與進一步升級。夏寧和王哲[5]從博弈論的視角,嘗試構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企業之間的博弈模型,來探討中國式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然而,對于地方政府之間長期博弈是如何演化卻很少有學者進行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理論,以我國地方政府對企業的不當干預行為作為分析對象,建立政府之間長期演化博弈的新模型,并在該模型下分析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行為對產能過剩問題的長期影響。
一、地方政府之間產能過剩演化博弈模型
在有限理性條件下,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是成員間隨機配對、相互學習的重復博弈,其策略調整過程可以用復制動態機制來模擬。
假設地方政府經濟水平相當,并且其所在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同質,以及政府不當干預所獲得的收益遠大于其成本。策略選擇包括干預和不干預,策略集為(干預、不干預)。當地方政府選擇干預時,所在企業生產的產品數量會增加,在供給增加量遠大于需求增加量的情況下,從而使產品的價格下降,同時使得其他地方政府所在企業的生產數量下降,降低其他地方政府的GDP績效,使得其他地方政府的收益下降。因此,地方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存在負外部性效應,即一方政府收益的增加會降低另一方地方政府的收益。當博弈方都采取干預時,雙方都會損失一部分收益。而地方政府都選擇不干預時,地方政府通過干預所獲得的效益為0。當博弈方采取不同策略時,實施干預的地方政府不僅可以享受到干預所帶來的績效,同時通過政策實施的負外部性降低其他地方政府的效益;不實施干預的地方政府,無法獲得其他地方政府對企業不當干預所帶來的收益,同時還需要承擔其他地方政府實行干預時所帶來的負外部效應。
假設存在地方政府群體1和地方政府群體2,在兩個群體中各自隨機抽取一個參與者博弈。C1為地方政府1的干預成本,其中包括隱性補貼和地方的政府補助等。隱形補貼包括土地模糊產權、金融軟約束等對企業提供的隱形干預。地方政府補助包括現金補助以及提供給地方政府的固定資產和生產產品補貼等。H1為地方政府1通過干預所獲得的收益。C2發為地方政府2的干預成本;H2為地方政府2通過干預所獲得的收益。θH1為地方政府1對地方政府2的外部效應系數,θH2為地方政府2對地方政府1的外部效應系數,在2×2分對稱重復博弈中,其階段博弈的支付矩陣(如下表所示)。
令地方政府群體1中選擇干預的地方政府比例為x,選擇不干預企業的地方政府比例為1-x;地方政府群體2中選擇干預的地方政府比例為y,選擇不干預的地方政府比例為1-y,以下利用復制動態方程擬模擬該有限理性重復博弈過程。
地方政府群體1方面,選擇為企業提供干預的期望收益為:
復制動態的穩定狀態是指采用兩種策略的博弈方的比例保持不變的水平,所以令F(X)=0,可以得到地方政府1的全部穩定狀態,分別為:x*=0,x*=1。已知-C1+H1>0,根據微分方程的穩定性定理可知,F(X)>0。F(0)>0,F(1)<0,所以x*=1為該博弈的演化穩定策略。
令F(y)=0,可以得到地方政府2的全部穩定狀態,分別為:y*=0,y*=1。已知-C1+H1>0,根據微分方程的穩定性定理可知,F(y)>0。F(0)>0,F(1)<0,所以y*=1為該博弈的演化穩定策略。所以,-C1+H1-θH2為地方政府1選擇干預策略的凈收益,-C2+H2-θH1為地方政府2選擇干預的凈收益。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地方政府對企業干預策略博弈中,地方政府干預的負外部效應并不影響地方政府的干預策略選擇。在沒有約束機制的條件下,并且干預收益大于干預成本時,會有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選擇干預,直至所有地方政府都選擇干預而達到穩定狀態。因此,在沒有約束機制的條件下,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很容易陷入雙方都選擇干預從而造成的“囚徒困境”,使得我國的產能過剩長期存在。
二、結論和相關政策建議
本文以博弈方有限理性為前提,運用演化博弈理論分析了地方政府之間博弈對產能過剩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在沒有約束機制的條件下,通過地方政府之間長期的博弈,地方政府都會對企業進行不當干預,迫使企業增加產能,從而提高地方政府的政績。因此,產能過剩的治理效果不僅取決于去產能政策制定的科學性,更取決于地方政府行為選擇的合理性。基于研究結果,可以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建立健全要素市場,以市場機制來抑制產能過剩問題。建立健全要素市場,推進要素市場改革,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改變現有不合理制度對企業行為的扭曲。同時,為市場能夠發揮調節產能過剩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建立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形成市場化的金融資源配置機制,強化市場配置生產要素資源的功能以及充分發揮投資市場的競爭機制作用。
第二,減少地方政府對企業的直接干預,加大干預懲罰機制。改革官員晉升考核體制通過改變以考核轄區內 GDP 增長為核心的政府官員政治晉升體制,強化民生支出、環境保護、縮小貧富差距、提高經濟質量等目標。降低政府干預市場經濟行為的強動機,減少政府對企業的生產行為進行直接干預,導致資源配置的扭曲,造成資源浪費和產能過剩。并且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第三,建立和完善市場退出機制。掃清市場退出障礙,緩解產能過剩壓力,改進落后產能淘汰方式,確保落后產能真正退出市場并且依靠市場力量推動行業兼并重組,實現真正產業升級。還需建立退出補償機制,加快過剩產能退出,加快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消除企業退出后顧之憂。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實現企業有序退出。
第四,改革現有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機制,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GDP指標不再作為唯一的指教進行考核,還應當加入環境、債務等在內的指標進行綜合考核,以考核結果作為官員選拔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現象”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J].經濟研究,2010,(10).
[2] 江飛濤,耿強,呂大國,李曉萍.地區競爭、體制扭曲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J].中國工業經濟,2012,(6).
[3] 王立國,鞠蕾.地方政府干預、企業過度投資與產能過剩26個行業樣本[J].產業經濟,2012,(12).
[4] 李曉斌.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產能過剩的博弈分析[J].企業經濟,2015,(6).
[5] 夏寧,王哲.基于博弈論的政企行為與產能過剩關系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5,(5).
[責任編輯 李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