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激勵
問:預設立員工持股平臺,計劃持股比例10%,上一輪融資估值1.5億元,公司注冊資本1000多萬,如何避免股份支付,或者如何處理可以盡可能小影響當期利潤?另外,現有股東轉讓老股至新的自然人股東(公司高管)一定股份比例,是否也涉及股份支付,影響當期利潤;如無償轉讓,是否涉及個稅?
答:新三板公司做股權激勵,如果采用定增的方式,目前持股平臺是不能做的;如果是老股東之間轉讓的方式,目前的操作中可以不按股份支付處理,直接轉就行,但個稅需自己申報,不過現階段個稅申報的意愿都不高。
根據《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試行)》,即使無償轉讓,只要不符合《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試行)》第十三條情形(股權轉讓收入明顯偏低視為有正當理由的四類情形),稅務部門依然會要求根據實際價值核定納稅的情況。
股份支付存在以自身權益工具為自己結算、以自身權益工具為他人結算、以他人權益工具為他人結算,也存在以他人權益工具為自己結算,不同結算方式會計處理不同。大股東低價轉讓股份給管理層,如果不涉及前述老股東之間轉讓的話,一股會被認為是股份支付,會影響當期利潤。
大股東低價轉讓股份給管理層案例可參考新筑股份(002480)、風范股份(601700)。
滾存利潤分配
問:公司法第三十四條規定“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但是,全體股東約定不按照出資比例分取紅利或者不按照出資比例優先認繳出資的除外。”本條款是否可以理解為,通過定增進入的新股東可以自動放棄定增前未分配利潤的分紅權?如果是,在新三板實際操作中如何明確約定分紅權的放棄結果?同時,是否需要修改公司章程,還是說只要各股東間簽署補充協議即可?
答:公司法第34條僅適用于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并不適用。股份公司同股同權,不存在約定利潤歸部分股東的說法。
提問所指是發行期間的分紅。股份發行前滾存利潤本來就應該歸發行前的老股東所有。一般在新股發行時約定為新老股東共有,這其實是老股東對新股東的贈予,當然也可以約定這些滾存利潤歸老股東所以,在新股發行前做一次分紅,分給老股東。
將股份發行前滾存利潤約定歸老股東所有不需要修訂章程,只需在簽增資協議的時候明確就行,因為這個只是新老股東雙方就發行前留存利潤的約定,只是影響發行定價的一個因素而已。
新三板公司可以實施差異化的分紅政策,但需要在公司章程中明確規定,涉及定增進去的新股東,還要與發行方案中披露的對未分配利潤的處理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則需要修改公司章程。
實施紅利分配的時候,如果通過結算公司代為分紅派息的,要按結算公司的要求,簽不按持股比例分配的風險揭示書;自行分紅派息的,要向全國股轉系統提交分紅方案和自行計算的除權除息結果。
重大資產重組
問:四個自然人,共投資了三家公司,后經過整合,四個自然人將其中兩家公司的股權全部轉讓給四人持有的第三家公司(擬掛牌新三板),這樣,股權結構由原來的平行結構變成垂直結構。這對于擬掛牌企業算不算重大資產重組?是否需要在法律意見書中的重大資產重組中披露(子公司歷史沿革中已披露)。
答:對擬掛牌公司而言,其受讓另兩家公司股權相當于收購了兩家全資子公司,屬于重大資產重組。雖然子公司歷史沿革已披露,還需要在法律意見書中的重大資產重組項中進行披露。
返程投資
問:擬掛牌新三板企業A,在報告期內實際控制人B(境內自然人)構成返程投資(B設立境外特殊目的公司C,C投資了A,成為A的控股股東,使A享受外商投資企業的優惠)。現在A已變為內資,事實上不存在返程投資的問題,但B仍然是A的實際控制人。B在設立C時未辦理外匯登記(因為當時C不是75號文的特殊目的公司),現在是否需要去補外匯登記?不補登記而順利掛牌的2015-2016年的案例有沒有?
答:如果C還沒有注銷,建議去補辦登記,畢竟這是一個瑕疵;但如果C已經注銷,客觀上也無法補辦登記了。案例可參考英泰偉業、美茵科技、上海新陽(上市公司)。
股權轉讓納稅
問:自然人王總是中國國籍,持有A公司100%的股權,A公司設立于新加坡。同時,王總持有B公司100%股權,B公司設立在蘇州。現在王總想以B為主體掛牌新三板,但B的體量過小,想著把體量更大的A公司裝進去。出于稅務成本考慮,B公司能否以1元對價受讓王總所持有的A公司100%的股權?如果不能,可否在新加坡新設個B的全資子公司C,由C以一塊錢的價格受讓王總所持有的A公司100%的股權(這個行為新加坡法律是認可的),這樣王總實際無所得,不需繳納所得稅,A也成為B的孫公司,合并報表?
答:《個人所得稅法》第一條規定: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從這一規定看,需要交稅的兩個條件分別為“有住所、或居住滿一年”和“所得”。滿足這兩個條件的有稅收繳納義務。
規定股權轉讓定價的規章,主要是2015年1月1日新實施的《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試行)》(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67號)。該文第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股權是指自然人股東(以下簡稱個人)投資于在中國境內成立的企業或組織(以下統稱被投資企業,不包括個人獨資和合伙企業)的股權和股份。也就是說,稅務總局的這個文規范的是境內企業股權轉讓的定價問題。境外企業股權轉讓并不受此約束。既然1元對價轉讓的行為是符合新加坡法律規定的,而從結果來看,王總并未取得我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有所得的結果,故該方案理論上可行,但目前還沒找到相關類似的避稅案例。
在國內,存在著即便合同約定一元對價收購,稅務部門依然會要求根據實際價值納稅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