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薇
一、加強算理算法教學
初始的10以內加減法啟蒙教學是孩子們依賴掰手指頭、畫小圓圈、數小棒等具體的物體的增減來感知的,然后對結果進行記憶,沒有太復雜的算理。從學習20以內進位加和退位減開始,部分孩子就明顯有些吃力,兩極分化現象比較嚴重。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時,我利用小棒讓孩子們在合計小棒時自己發現算理算法。如教學進位加9+4=13,我讓學生先擺出9根和4根的小棒各一堆,然后看左邊的9根只要添上1根就能組成1個10,就從右邊的4根小棒中取出1根放到左邊,和9根組成10,再看右邊還剩3根,跟10合起來就是13。然后讓學生回憶并口述擺小棒進行計算的過程,使學生達到由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從而學生在大腦中建立了形,有效達到了計算過程的數形結合。所以,進位加的算理教學相當重要,不可忽視,我們不能用死記硬背來取代算理的教學。
在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口算時,如“91-34”,我仍然讓學生通過擺小棒理解它的口算方法。學生操作后,便讓學生口述自己的操作過程。生1:我先從90里邊拿去30,再向90借1個10,跟1組成11,拿去4,還剩7,所以結果是57。生2:我把91分成兩堆,80和11,80里拿去30,11里拿去4,就是54。生3:我用9l減去30得61,再用61減去4得57。學生理解了這幾種方法的計算道理后,問:“大家還有其他的算法嗎?”學生或許還會說出不同的算法,我把它們全部板書出來,再讓他們推薦一兩種比較簡便的算法,進行算法優化,最后對優化的算法進行強化練習。
二、加強口算訓練強度
口算就要天天練,時時練,不同方式練。卡片看算、開火車接龍算、聽算寫得數、口算比賽……都是口算練習常用的方式。
首先,我的課堂前五分鐘基本上都是練口算,一般都是視算或聽算練習,視算可以讓速度慢的學生有一定時間的思考,而聽算可以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口算速度。
其次,我常利用口算卡片開火車,并且反復練習,以便不太熟練的學生能逐漸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另外,對于口算能力較弱的孩子,我不惜課問開小灶進行強化訓練,并及時跟其家長溝通,讓家長在平時的生活游戲中多跟孩子進行有意識的計算訓練,并對孩子及時進行鼓勵,逐步掌握并漸至熟練運算最基本的計算式題。
三、利用錯例分析教學
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改錯題進行進一步的計算教學,我在改錯之前就創設情境:同學們,你們現在當醫生了,你們看看,來了一些傷員,他們都是哪里有毛病呢?各位醫生一定要認真診治,醫好病人。孩子們每次當“醫生”的時候,責任感特別強,都希望自己是個負責的能救死扶傷的好醫生,所以,對于沒有進位沒有退位等錯誤都能很快進行更正,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我還利用學生的錯題作為練習資源,用高拍儀把學生的錯題投影出來,這些放大后的錯誤特別明顯,犯錯的學生看到自己粗心導致的錯誤,非常后悔,表示以后一定認真計算,減少錯誤的發生。
四、游戲活動趣味練習
計算是一種枯燥的學習活動,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還可以補充一些趣味性的計算游戲,培養學生對計算的興趣。
譬如,碰數游戲——用伸出的手指代表數字,用自己的一個手的數字去碰對方的數字,相加得幾,自己的手表示的數字相應變成幾,反復相加,誰先得到10誰就獲勝——是孩子們隨時都可以進行的計算游戲;算“24點”——不僅可以在活動課上玩,還可以在課后、在家里玩。或者運用口訣手指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四六一起來,五五湊成一雙手”來幫助孩子記憶十以內加減法這類趣味練習無疑提高了學生對于計算的興趣,豐富了學習活動。
活動課“小小商店”是練習孩子口算能力最集中的表現,在這個活動里,所有的孩子都成了計算高手,計算已經不再是一種數學學習的需求,而是孩子們來自本能的需求。
五、估算檢驗習慣培養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第一學段的知識技能要求就明確提出“在具體情境中,能進行簡單的估算”。對計算結果進行估計,可以讓學生檢測計算結果的數值范圍,幫助檢查計算結果的正確性。如計算34+58,學生可以先估計十位上的數相加得8,個位上滿十,所以大約是90多,如果學生結果為82,通過估算就可以找出自己的錯誤來。所以,估算的訓練也能發展學生的數感,并且可以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
及時地檢查檢驗也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途徑之一。除了教材上提到的驗算方法外,我們還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其他的檢驗方法。如尾數檢驗法,就是看末位的結果是否正確,尤其是乘法,末位相乘,積的末位很容易判斷,如果末位有誤,答案就肯定錯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及時檢查驗算,及時糾正,做到每題必檢查,每步必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