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麗華
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能否實現學生學習的高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高效型課堂能否構建成功。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1.學生學習狀態較為被動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占據教育的主體位置,學生則更像一個觀眾,關注著教師的講解。因此,在課堂上常常出現這樣的狀況:偌大的教室里只有教師一個人的聲音,課堂反饋不夠熱烈,課堂氛圍沉悶。學生往往被要求去學習,而不是發自內心地追求知識,久而久之,會刺激學生的逆反心理,增強其厭學情緒,不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
2.教學模式死板陳舊
當前的小學教學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理論知識的灌輸,大量的習題,以及高強度的計算訓練。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應試方面自然是佼佼者,然而缺乏數學探究和邏輯思維的能力,機械化的鍛煉在低年級還有一定成效,但在難度逐漸升高的高年級,學生只會越學越吃力,學習信心受挫,從而導致教學效率的低下。
3.以教定學,忽略學生的自主性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由教師根據教材或者教案決定,在這個過程中,部分教師在教學時過多地考慮如何將既定的教學安排合理地進行下去,反而忽視了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需求,學生的接受能力等,甚至有的教師完全照本宣科,對教學過程中學生產生的疑惑視若無睹。教師這種“以教定學”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嚴重影響了高效課堂的建立。
二、如何建立數學高效課堂
1.合理的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是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課堂導入,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教師掌控課堂教學進度,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負數的初步認識”學習為例,教師可以綜合懸疑導入法和舊知導入法,引導學生回憶“最小的自然數是什么”,在學生回憶起舊知后,再提出新知識,“既然零是最小的自然數,那么比零還小的數是什么呢?”“比零還小的數有什么意義,零是沒有,比沒有還少是什么意思呢?”通過拋出問題,設置懸疑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成功地開啟一堂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2.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于生活。將課本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增強數學的真實性和實效性,同時可以鼓勵學生靈活變通地應用知識,鞏固原有的知識,發掘生活中的新知識。
比如在蘇教版“小數的意義與性質”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小數,例如百貨公司的物品價格,同學們的身高,體重,物體的長度等。學生通過自己度量、觀察,得出小數的基本性質,感受到小數的作用,這比書上抽象的數字更讓他們信服,同時記憶也更牢固。
3.改變傳統教學方式
要構建高效教學,就必須改變原來陳舊腐朽的教學方式,不能讓課堂成為教師一個人的舞臺,要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積極思考。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學習小組的方式,通過學生之間的團體合作或者競爭游戲,鼓勵學生開口發言,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
例如在蘇教版“畫出美麗的圖案”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布置“畫出美麗的圖案,看看哪個小組畫得好”這個任務。學生通過組員之間的通力合作,利用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梯形等多種平面圖形,構造出千奇百怪的美麗圖案,營造了熱烈而輕松的學習氛圍,提高了教學效率。
4.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毋庸置疑,小學數學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本,教學過程中的一切教學設計都應該圍繞著學生展開。為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性格特征等制定自己的教學計劃,而不是單純地憑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去教學。
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第一步,就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將小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格,而不是學習的機器來考慮。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在與學生發生矛盾時,應該平心靜氣地講道理,與學生平等交流。同時,在學生犯錯的時候,教師要學會委婉地指正批評,切忌諷刺嘲笑學生,打擊學生自尊心,自信心。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修養,除了教學能力,綜合素質也必須重視。
例如:在蘇教版“小數的加減法”一課的學習中,學生面對繁瑣的計算,一時粗心難免犯錯,教師不應在課堂上正面批評學生,指責其“智商低,從來沒見過這么笨的學生”云云,可以私底下對學生進行諄諄教誨,以督促為主,鼓勵為輔。
綜上所述,在構建高效數學課堂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積極進取,勇于創新,在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專業素質的同時也不忘綜合素質的提升,尊重并理解學生,以生為本,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互助,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習績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