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古詩語言生澀簡潔、文本的畫面感又極強,學生一般難以對其有深層次的感悟。筆者在多年的執(zhí)教生涯中,不斷摸索,進行了大量的古詩課堂教學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讀誦結合。品味音韻之美
漢語作為世界上存在時間最長的語言,尤其獨特的魅力,尤其是在音韻方面,漢語的每個不同的詞語都有不同的音韻、語義和情緒,這一點在古詩上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同時,古詩作為語文背誦的重點部分,也要求學生有大量的朗讀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設置一定比例的朗讀環(huán)節(jié),將朗讀和背誦相結合,讓學生深度品味古詩音韻之美。
例如,在蘇教版《古詩兩首——望洞庭》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中不同語境下各個詞語的具體含義,達到與詞語的情感交融,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自覺達到熟練背誦的程度,我設計了讓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的環(huán)節(jié)。在向學生講解完了詩文大意之后,我要求每個學生大聲地朗讀詩文,融入自己的感情,尋找詩文中的抑揚頓挫之感。學生一開始朗讀“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這一句時,都不知道如何進行斷句,在我的指導下又進行了幾遍朗讀之后,逐漸找到了詩文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隨著朗讀遍數的增加,很多學生已經漸漸能夠將詩文背誦出來了,并且在朗讀過程中體會到韻律感,也在背誦中體現(xiàn)了出來。
將朗讀和背誦相結合,讓學生的情感和詩文相交融,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詩文的背誦,得到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由此可見,讀誦結合的方式,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究。追溯傳統(tǒng)人文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知識的獲取,利用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來推動課堂教學的開展。在古詩文的課堂教學上,也要踐行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發(fā)對傳統(tǒng)的人文文化進行探索,獲得對知識的深層理解。
例如,在蘇教版《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悟到詩文中所描述的畫面,理解作者的詩文寫作流程,我讓學生自由結組,對詩文進行自主探究。學生結組后,積極地開展了詩文內容的討論,有的組在“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這一句的理解上出現(xiàn)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言”是說的意思,但有的學生卻認為“言”是一個姓氏,是作者要尋訪的人姓“言”。就此情況,我聯(lián)合文本對學生進行了名詞解釋:“‘言字,確實是有姓氏的意思,但用在這里顯然是不合適的,同學們思考一下,上文寫了什么?‘松下問童子啊,這一個‘問字就是關鍵。既然作者發(fā)問,下文就應該寫那人如何回答,回答就是說話嘛,所以這‘言字,一定是說的意思。”學生聽完后恍然大悟,并牢牢掌握了“言”字的用法
在自主探究形式下進行的古詩教學課堂里,教師只是扮演了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進行教學內容的自主發(fā)掘。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品嘗到了收獲知識的喜悅,形成了一個教與學的良性循環(huán)。
三、鏈接拓展,升華文言素養(yǎng)
小學時期是一個人成長最重要的階段之一,這個階段的學習和收獲,會成為一個人將來發(fā)展最重要的基礎。而語文學科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有著學習維度廣闊、學習積累性要求高的特點,尤其是在古詩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視野不能僅僅局限在課本和課堂范圍內。教師要注重進行課堂拓展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素養(yǎng)。
例如,蘇教版《古詩兩首——游園不值》這一課,講述了作者訪友不遇的情形,描述了美麗的春景。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我又舉出了杜甫的“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這一句與其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這兩種描寫下不同的春景分別表現(xiàn)出了作者什么樣的情緒。很快學生就說道:與杜甫的千樹萬樹相比,葉紹翁只描寫一枝紅杏出墻來,內心自然是不夠開心的,顯然是訪友不遇所致,與前幾句形成了照應。之后我又列舉了賀知章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讓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想象作者描寫的春景的美好,領悟作者的描寫手法。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對“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打開了學生對古詩理解的另一扇窗戶。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一定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從多個角度進行教學空間的搭建,把課外內容延伸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形成教學空間的多元化和層次化,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對教學投入十足的熱情與精力,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嘗試,改進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