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立鵬+羅煥萍
[摘要]:樟子松是一種常見的常綠喬木,針葉短小、根系發達,具有耐旱、耐寒、適應性強、抗風性強、生長快、材質好等特征,是北方最常用的造林樹種。在我國北方有大面積干旱瘠薄的沙地,用樟子松裸根苗造林的成活率非常低,曾多次出現裸苗造林不成功的情況,因此,林業部門開展了有關樟樟子松引種的可行性及其影響因素探析的研究。
[關鍵詞]:樟子松;引種可行性;影響因素
[引言]:
由于樟子松四季常綠,壽命長,脅地范圍小,能與雜草共生,防護時期長,效益穩定,因此是營造和更新農田防護林的理想樹種。目前東北地區的農田防護林和草牧場防護林已經進行了以松改楊的生產實踐,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樟子松引種的可行性
1.1從樟子松對土壤的適應性看其引種的可能性
天然樟子松生長在最貧瘠的山地石礫沙土上,不苛求土壤養分。在荒漠土、白漿土、黑鈣土、棕壤、棕色森林土、褐土、輕度鹽堿化土、草甸土、生草沙土、風沙土及礫質戈壁土上均有引種栽培成功的報道,只不過在土壤立地條件適宜的地方長勢好、生長快,在立地條件差的地方生長速度慢一些。據資料記載,南京夏季高溫多雨,土質黏重,透水、透氣性差,因此一些引種樹種適應不了這種環境,產生了爛根、枝葉凋萎等現象,但樟子松依然根繁葉茂。
1.2樟子松的生物學特性與引種的可能性
樟子松喜光,樹冠稀疏,針葉大都集中在樹冠的外面,喜生長在向陽的地方,因此,樟子松是極喜光的陽性樹種。樟子松是我國松屬中最耐寒的一種松樹,能耐-54℃的極端低溫。短時期內37-38℃的極端高溫不會導致其生理活動的紊亂。據觀測,樟子松在氣溫達9℃時開始生長,樹高生長期的適溫為18~24℃。樟子松根系發達,內蒙古紅花爾基沙崗上13齡樟子松根幅達9.8m,整個根系的水平分布近50m2。由于樟子松根上發育著團狀和分枝狀的菌根,增加了對水分、有機物質及無機鹽等的吸收能力,加之針葉稀少、針葉中的灰分含量少、角質層厚,因此,樟子松蒸發量小、耐旱、耐瘠薄。
2、樟子松規模化種植技術
2.1種子培育
如果使用樟子松種子進行培育,需要采用一定的措施對種子進行預先處理,從而確保樹苗的出苗率以及出苗質量。常見的處理方式有沙藏法以及雪藏法,使用沙藏法,需要使用溫水對樟子松種子進行浸泡,通常浸泡一天,之后再用0.5%濃度的高錳酸鉀進行消毒,之后按1:2的比例與細砂混合放置在背陰處,發芽后進行播種;雪藏法是將樟子松種子與雪混合放在背陰處,一周后取出,待發芽后進行種植。對于芽苗的播種也有一定的要求,針對當地的地理環境特征,通常在四月中下旬進行播種,并且播種密度按每畝8千克最為合適,同時在撒種時,要保證播種均勻度,之后再用沙子覆蓋。
2.2營養土的材料以及配比
營養土是經過人工選擇以及配制而的具有較好的保水、保肥、透氣、透水性能,沒有病蟲菌和雜草種子并含鹽量低、陽離子置換能力強、價格低廉的致密均勻的培養土,為樟子松苗木的生長和發育提供各種營養和水分,是營養杯育苗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北方地區在選擇和配制營養土時一般使用山坡土為基質,然后摻加進松針腐殖土、黃沙土等一些材料,來滿足營養土的持水性、通氣性、保肥性和陽離子交換能力,同時也可添加部分有機或無機肥料。在樟子松營養土的配制方法上,通過多次實驗,一致認為,通用并經濟的營養土是山坡土混合松針腐殖土和黃沙土:各個成分體積所占百分比依次為:80%、15%、5%。在營養土的調制完成后,還要清除雜草種子與病蟲害營養杯。
2.3造林整地
造林地的整理通過改善樟子松造林的立地條件和清理雜草,提高了地表的透光度,改善了林地墑情,也提高了樟子松造林的成活率,減少了水土流失。具體的整地工序是:清除雜草以及雜物;沿等高線整合地塊;挖地穴,穴植法有不同的穴狀整地方式,要根據具體的立地條件選擇恰的地穴,經多年的造林經驗,一鋤穴具有方便易挖、成活率高、表土破壞小等優點,在樟子松的造林中也適宜采用,在整地過程還要注意穴與穴之間的間距不小于2米,行距不小于3米,最好呈“品”字型排列,這樣有利于幼林后期的生長。
2.4樟子松幼林病蟲害防治技術中的林木蟲害調查工作
開展樟子松幼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對于可能引發病蟲害的幼蟲的種類。數量以及危害程度也應當有詳細的了解和掌握。開展樟子松幼林病蟲害防治技術中的林木蟲害調查工作,建立永久性的病蟲害檔案,對于每個病蟲害案例都加以仔細的分析。可以有效的預測病蟲害的發展趨勢。因此樟子松幼林病蟲害防治技術中的林木蟲害調查工作的開展可以有效的實現樟子松幼林病蟲害的預防和治理。
2.5苗期追肥
幼苗階段,從生出側根時開始追肥,第1次施硫酸銨、過磷酸鈣各60kg/hm2,第2次各施90kg/hm2,第3次各施120kg/hm2,追肥要在7月中旬結束,防止苗木貪青、木質化不好。結合施肥進行灌水、松土。松土逐次由淺到深,深度1~3cm為宜。在高生長停止到木質化階段,須在根外噴磷肥或0.5%磷酸二氫鉀,第1次噴施75kg/hm2,第2次噴施120kg/hm2,先將磷肥浸肥3晝夜,濾去渣子,兌成1%~3%的水溶液,用噴霧器噴到莖葉上,并要加強松土除草,防止爛葉病。在10月上旬切根,如8月底尚未封頂,切根還應提前,以抑制徒長,促進木質化和形成頂芽。
結語
隨著我國對林業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有效地推動了樟子松種植培育技術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不錯的成績。為了更好地推動樟子松種植培育技術的普及,本文介紹樟子松引種技術的相關內容和注意事項等,以加深讀者對該技術的了解和運用,提高樟子松幼苗的成活率,提高國家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彭德乾.簡述樟子松種植培育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10)
[2]于秀蘭,崔云英,李學勤,等.樟子松優樹子代測定及優良家系的選擇[J].中國林副特產,2011,111(2):35-36.
[3]甘肅省中部干旱半干旱區適生樹種栽培技術研究[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3.
[4]李軍奇,吳中梅,馬平安.提高半干旱荒漠化地帶自然植被恢復能力技術探討[J].寧夏農林科技,2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