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鋒濱
摘要:當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人數日益增加,一方面是培養少數民族骨干的必要途徑和民族地區發展不可或缺的拼圖,一方面也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挑戰,如何促進民漢學生的交流、交往、交融是本文研究的主旨。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生;交流;交往;交融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8-000-0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以及國家的各類政策,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以下簡稱民族生)離開家鄉求學生活。由于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差異,部分民族生難以適應開放多元的大學生活,離不開“同鄉圈子”,局限于小團體內部,缺乏交流、交往、交融的途徑和平臺,不利于自身的成長成才。
一、民族生交流、交往、交融現狀
出于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革的客觀原因,民漢之間的隔閡難以在短時期內消除。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民族大團結關系著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關系到中華民族交融和國家統一。在這種背景下,讓民族生走上舞臺展示自己,讓漢族學生欣賞民族生、了解民族生、接納民族生,探索構建相互嵌入的高校管理模式模式,促進民漢學生之間交流、交往、交心、交融,是做好高校民族生管理工作的基礎,也是重要手段。
當前,大學階段學生民族團結交流、交往、交融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能夠基本滿足青少年德育教育以及民族團結教育的需求,但是,也存在如下問題。
一是各學校發展不平衡,部分高校只重視智育,主抓第一課堂,忽視對德育的重視。學校領導對民族生管理工作不夠重視,認識不到位,沒有將民族團結教育貫穿于整個學校學生管理過程之中,缺乏相應的機制和保障措施,活動浮在表面,流于形式。二是民族生管理的各項工作分散、不成體系,無法形成聯動機制。目前,民族團結教育形式較為單一,僅限于演講、座談、報告會等形式,且參與面不夠廣泛。三是少部分民族生的文化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容易受到民族分裂分子的蒙蔽和蠱惑。近幾年,三股勢力加緊向教育領域滲透,與我們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爭奪陣地、爭奪青少年一代。
二、民族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徑
開拓民族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徑,搭建民漢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提升民族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實現民族文化共享、弘揚、傳承,切實維護校園穩定、豐富校園文化的前提,是踐行教育強國偉大理念,培養政治堅定、知識全面、綜合素質過硬的少數民族骨干的重要途徑,對豐富學生培養路徑、發展學生培養模式、探索學生培養體系、研究學生培養成效具有重要影響。
(一)鼓勵民族生展示與宣講本民族語言、服飾、飲食、風土人情,以互知為基礎,提高民族生的自信,幫助民族生盡快融入學校。民族生極其渴望將本民族的文化、特點、習俗以及家鄉的風土人情展示給其他民族的同學,以求消解認識誤區、打破以往成見,與其他民族同學和諧共處。而漢族學生對于豐富多彩、神秘誘人的少數民族文化、特點、習俗以及其家鄉的風土人情充滿好奇,有了解的熱忱與興趣。在這樣一個心理共識之下,為少數民族同學和漢族學生搭建橋梁,為各民族學生建立友誼提供一個機會和平臺,同時成為建立同伴關系、提升交往能力的心理契機。
(二)建立普通生與民族生的朋輩互信計劃,建立一種互相信任、團結友愛、富有凝聚力的合作伙伴關系。鼓勵民族生走出自己的小圈子真正融入到學校的文化氛圍之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訓練一批熟悉本民族風土人情、有一定文化素養、愛國愛校、友好親和的民族生;吸引招募一批對少數民族文化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生,使之認識和了解少數民族文化與風土人情。通過訓練與合作,提高對不同區域不同民族間文化差異的認識,形成兼容并包的氣度,達成互諒互惠的關系。
(三)鞏固普通生與民族生的朋輩互助計劃,提高民族生的學習能力,提升民族生專業素養,幫助民族生處理學業困難問題。形成朋輩互助機制,建立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互助模式,為民族生招募學業上的導師。利用結對關系,培養多方面深層次的綜合素養。
(四)著力培養民族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能力。民族學生多數來自遙遠的西部地區,往往一年甚至數年才回一次家,來自家庭的關懷少,社會支持系統薄弱。通過各類培訓,旨在激發和培養民族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能力,加強對民族生群體的關懷,同時提供他們一個展示自我、熟悉校園、認識社會的機會。
三、建議和思考
交往是形式,在學校與院系兩個層面,需要將民族團結交流、交往、交融工作當作一項根本性、基礎性的工作,緊緊圍繞民族團結和學生交融總目標,立足實際、務實創新,充分發揮學工部門、共青團在民族團結交流、交往、交融中的特殊作用,最大限度地組織學生、教育學生、引導學生。
交流是內容,各類民族團結教育活動,要著重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抵御西方敵對勢力日益增強的思想和文化滲透,幫助青少年塑造遵紀守法意識、民族團結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在此過程中,既重視基本理論的宣傳灌輸,也注重教育時機的把握。以各類政治會議為背景、突發事件為契機、節日慶典為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對于理論政策的理解和全方位的理想信念教育。
交融是目的。加強民族團結交往交流交融,基礎在于推動民族地區科學、教育、文化發展,根本在于實現各族群眾共同進步,核心在于凝聚各民族尤其是青年共同團結奮斗,關鍵在于推進少數民族人才培養,重點在于推進少數民族社會融入。堅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廣泛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注重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戰略任務來抓,才能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建設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世界一流大學,培養時代高才、服務社會進步、促進民族交融、維護校園穩定,需要各民族同學消融隔閡、求同存異、共同發展。面對這一現實,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民族生培養之路,提升民族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民族文化共享、弘揚、傳承,切實維護校園穩定、豐富校園文化的前提,是踐行教育強國偉大理念,培養政治堅定、知識全面、綜合素質過硬的少數民族骨干的重要途徑,對豐富學生培養路徑、發展學生培養模式、探索學生培養體系、研究學生培養成效具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