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針,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建成,法律制度也在社會生活中得到更多的運用。但是,社會中仍然存在著與法治不和諧的問題。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又提出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解決當今社會問題具有理論指導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 依法治國 以德治國 關系
作者簡介:李莎,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07
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內涵
(一) 法治與德治
中國自古就有重德傳統。“以德治國”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商朝的最高統治者自稱是“天”在人間的代表,他們是受“天”的保護,因此要求老百姓對其統治服從。然而最終奴隸運動推翻了商朝的統治,這使得周朝的統治者不得不開始反思,商朝的統治思想是否真正有效,進而得出結論“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成為治國的重要方略。春秋戰國時間儒家學說的發展使得德治思想又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我國歷屆領導人也十分肯定德治的重要性。鄧小平同志首次把“以德治國”的思想提高到國家治理的層面。他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道德體系的建設。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更是直接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道德滋養法治。
“法治”是與“德治”或“人治”相對稱的,法治強調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我國法治思想最開始來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學說。法家學者認為“圣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而用其不得為非也”,“法者,國之權衡也。”法治論者認為法律的特點在于它是一種能對人的行為進行一般性指導的準則。這種一般性的準則可以適用于普遍的人群,并為人們的自身行為做出一個合理的指引。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也曾產生過人治與法治的激烈爭論。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是優于一人之治的,他指出法律確實不能完備無遺,不能窮盡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與其把這種審議交給一個人,還不如交給眾人。
1997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號召。1999年憲法修正案將這一方略載入憲法。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要求。在現今中國,依法治國就是在黨的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民主精神,加強行政人員依法行政的意識,提升社會公眾的守法意識,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法治國家。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辯證關系
對于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之間的關系,國內學者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應該重視德治的重要性,以道德為主,只有在道德不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才用法律來補充。另有學者認為,應強調法治的重要性。在依法治國方略尚未完全落實的情況下,提出以德治國,結果會破壞依法治國,導致人治的覆轍。以上兩種觀點都過分的夸大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兩者的區別,將其完全割裂開來,沒看到他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因而這些觀點都是片面的。我們認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之間不可分割。依法治國是通過法律的規范性來調整人們的行為,通過法律的強制性來獲得人們的遵守;以德治國是通過提升人們的思想道德覺悟、自我約束自身的行為,來達到調整人們相互之間行為的目的。二者在性質、調整手段和方法等方面雖然有差異,但都是為了規范人們的行為,都是國家治理的一種手段。我國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要將德治與法治相結合。
1. 德治為法治提供了思想基礎:
首先,良法亦法。亞里士多德認為:大家所服從的法律應該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何謂良好,亞里士多德雖然沒有詳述,但是我們認為良好應該指的是合乎人類道德理念的法律。不道德的“惡法”是非常危險的,無法為國家法律確立正確的價值標準,也無法得到廣大人民的維護,更加無法推動法治的實現。例如德國希特勒時期制定的種族滅絕方面的法律,最終將德國推向了法西斯的道路。
其次,社會道德水準的高低決定了社會成員守法自覺性的強弱。法治要在全社會中實現,需要依賴于社會成員對法律的自我認同與遵守,只有將這種外在的強制性法律規范轉化為人們內心的自覺認同,法治才有可能順利實現。
最后,法治的實現還需要執法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如果執法人員道德素質低下,那么即便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也無法得到切實良好的執行,損害公民人身權益的事情就不可能杜絕。
2. 法治為德治提供了法律依據:
道德的標準并不是普遍的、固定的,它帶有個性和不穩定性,缺乏暴力性的制約手段。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反映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道德水準,具有強制性的規范文件,依據法律來治理國家可以彌補道德中的缺陷。同時,通過立法、司法活動使一些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制度并得到國家強制力的支持,以法治來推進國家道德體系的發展。例如婚姻家庭法中規定了夫妻雙方的忠實義務,這本身是一則道德義務,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將其上升為法律原則,使這一道德義務得到國家強制力的支持,進而約束夫妻雙方的行為,促進家庭道德觀念的完善。另外法院也會通過判決的形式肯定或否定社會中的某些行為,來表達國家對社會行為的道德評價。比如通過判決的形式對見義勇為者所受到的損害進行補償,表達國家對于見義勇為行為的肯定性評價。
二、新時期對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關系的解讀
(一) 堅決發揮法治的主導地位與作用
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各種社會矛盾糾紛高發頻發,各類違法犯罪案件不斷增多,不誠信、說謊、造假的現象充斥著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是經濟合同領域,違背誠信、違背合同條款的案件尤其突出。
另外,法律也往往得不到很好的遵守,拒不執行法院判決的現象也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那么必然會破壞社會主義的法治建設,使人們對法律、對他人、對社會缺乏信心,進而也嚴重損害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因此堅定不移的維護依法治國的主導地位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1.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本身:
我們要樹立良好的立法理念,法律的制定不能脫離道德的基礎,否則就會制定出惡法,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脫離了道德的法律,就不再是法律。此外,加強關于民生大計方面法律的制定和清理,積極踐行科學、民主、公開的原則,擴大公民的有序參與,提高立法的質量。
例如,我國《婚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在制定的過程中就大量的征集了社會公眾的意見。正在起草中的《民法》,也將草案公布以尋求社會公眾的參與。一方面可以使法律的制定更加的貼近社會公眾,另一方面也起到宣傳法律的作用,使法律在實施時能夠得到公眾更好的遵守。
2.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運行機制:
法律運行機制即法的實施運用。一個國家是否實現了法治,不僅看它法律規定了什么,更主要的是這些法律規定是否得到了實際的運用,法律運行機制的健全和完善才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
首先,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建設公正的司法制度,積極推進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建立。
其次,堅持依法行政,做到公正、規范的執法,將立法者的意志轉化為現實的法律關系,從而發揮法律規范對社會現實生活的調整作用。
3.開展法治教育,樹立法治觀念,使公民能知法、守法、用法:
國家將12月4日確定為憲法日,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大力宣傳憲法;以社區為單位積極建設基層糾紛解決機制,如人民調解機制、社區矯正機制;通過媒體等多種媒介形式宣傳國家制定的新的法律法規。只有大力加強普法教育,提高人們的法律素質和法律意識,才能實現依法治國。
(二) 堅決發揮道德的輔助地位
依據法制來治理國家,充分發揮法律中的社會調控職能,是我們的理想狀態。但法律有其局限性,社會也總是在不斷的發展進步,如果單單只依靠法治這一個標準來評判一個社會,甚至來治理國家是有失公與的。因此,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發揮道德的力量。
我國正在努力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的要進行信用的運作。企業在經營中不遵守信用,可能會獲得短時的利益,但絕不可能有長久的發展。朔州出售假酒一案,最后使得山西白酒業幾乎遭受滅頂之災。南京冠生園月餅事件使得當年全國月餅銷量銳減四成以上,這些事件表明信用的缺失會增加市場交易的成本,擾亂市場的秩序,進而破壞社會的安定團結。
1. 要提高黨員干部,特別是國家公職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
各級黨員干部在工作中、生活中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體現較高的道德素養,同時為社會公眾的思想道德起到一個示范和警示的作用。
2. 要提高全體公民的道德水平,特別是對于一些只用傳統的方法難以影響的人群,如流動人口、高收入群體、自由職業者、私有企業業主、離退休者等。
在社區里,針對該社區特色建立適合該社區的道德公約;針對特殊職業群體,如律師、法官、檢察官,建立符合該職業特點的道德規范,另外從中小學生開始抓基礎道德教育。黨的十八大就提出了符合全社會需求的道德規范體系,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 要營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圍:
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在利益抉擇和多元化價值觀念的沖擊下,各種違背道德的行為時有發生。我們要積極利用輿論教育的手段,大力宣傳良好典型的道德風尚,批評那些錯誤的、不道德的和丑惡的現象,營造一個良好的思想道德體系,以道德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劉忠孝.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學術交流.2007(7).
[2]李林.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3]范進學.法律與道德——社會秩序的規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