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玲
摘 要: 寫作能力是建立在閱讀基礎之上的,讀的文章多,吸收的語言材料多,積累的事例多,見識的寫法多,寫起文章來自然會得心應手。閱讀教學必須引導學生關注文本敘述方法和表達形式。
關鍵詞: 閱讀教學 整體感知 欣賞感悟 表達形式
閱讀教學離不開一個“讀”字,讀乃是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手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調的就是讀的重要性。如何優化教學手段,增強閱讀實效性?筆者現以《船長》一文教學為例,談談見解。
一、初讀:帶著問題走向文本,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初讀,顧名思義,是學生與文本的初次見面,是第一次接觸文本語言,這一閱讀活動常常是在導入新課之后進行的。導入就是為了激發閱讀興趣,吊起學生“胃口”。如何達到這一目的?憑借有價值的問題引領。問題從何而來?首先,來自于對題目的思考與探究。比如,教學《船長》一文,筆者板書課題之后,引導學生圍繞題目思考:“船長”是一個什么樣的職務?類似的職務還有哪些?(學生思考后說出了機長、列車長、艦長等職務。)他們的職責是什么?有什么樣的權利和義務?(通過對這一問題的交流,為閱讀課文時理解船長所作所為做好鋪墊)。然后筆者再次鼓勵學生圍繞“船長”這個題目提問?通過思考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如船長是誰?課文寫了船長的一件什么事?反映了他怎樣的品質……筆者引導學生通過一番梳理,把有價值的問題交給學生,要求他們帶著這些問題自讀課文。讀完之后,筆者再針對問題進行初步的信息反饋,掌握閱讀狀況。
此外,學習字詞,掃除障礙,這些任務要放手讓學生完成。可以安排他們在小組內交流、學習,借此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促使他們從被動走向主動,從消極走向積極,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再讀: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培養概括歸納能力
再讀,即第二遍閱讀。此時閱讀的目的是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知,培養學生概括與歸納能力。感知是感悟的基礎與前提條件,是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培養的一種能力。比如教學《船長》一文,初讀過后,筆者要求學生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怎樣的事?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大體上可以怎樣劃分故事情節?對于第1個問題,筆者要求學生用簡要的語言概括,而不能只停留在讀課文中的句子這一層面。因為有些概括能力不強的學生在概括課文內容的時候,喜歡讀課文,抓不住要點,弄不清核心問題。面對這一情況,教師要耐心予以引導,要求他們圍繞課文寫了“什么人”、“什么事”、“結果怎樣”等要素表達,久而久之,學生的概括能力才能得以提高。針對第2個問題,教師在平日教學中就要告訴學生寫文章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不能“東扯葫蘆西拉瓢”、“東一榔頭西一棒”地胡亂敘述,要講究條理與層次。學習《船長》一文,讓學生明白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寫的,這種寫法叫“順敘”;可告訴學生以后還會遇到“插敘”、“倒敘”的寫法。針對第3個問題,先要引導學生自己概括,通過師生交流與評價,逐步對學生的語言加以提煉,直至語言簡潔,有較強的概括力才行。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引導學生把一句話濃縮成一個短語或詞語,比如,理清《船長》一文的故事情節并用簡潔句子概括之后,可以引導啟發學生從句子中找出核心詞語進行概括:“輪船遇險——指揮自救——壯烈犧牲”,此時概括出的結果亦稱之為“小標題”。小標題追求的是簡潔美、形式美,更能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精讀:品味精彩詞句語段,培養感悟鑒賞能力
精讀,常常在第2課時進行,是閱讀課堂上的“重頭戲”,也是最能體現教師語文教學水平的環節。精讀要完成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欣賞,品味語言的內涵,領悟思想感情,領略人物性格特點與精神品質,把握課文主旨。而培養理解、感悟、鑒賞、評價等能力,則是精讀的主要目的。比如,教學《船長》一文指導學生精讀時,要鎖定重點,把能夠體現船長風采的語段找出來,反復品讀,認真體會。在指導學生精讀第一部分“遇險”的時候,筆者要求學生用平緩、輕快的語調讀正常航行的句子,而對接下來描寫遇險的句子,則要用緊張的語氣讀出來,傳達出當時情況的萬分危急。學習“指揮自救”這一部分時,則重點指導學生爭角色讀好船長與機械師精練的對話,以突出船長的沉著、鎮定。
搞好朗讀指導是閱讀教學走向成功的一方面,還要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品味、揣摩,借此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與精神風貌。教學《船長》倒數第2自然段時,筆者運用課件呈現其中的重點句子,并引導學生圍繞“黑色的雕塑”展開討論,說說自己從“雕塑”一詞讀出了什么。經過討論,學生達成了共識:“雕塑”一詞寫出了船長面對死亡表現出的安如泰山、義無反顧的氣概,意味著船長的形象永遠矗立在人們心中。這就是咀嚼出來的“滋味”,學生的語感和鑒賞能力就是憑借堅持不懈的咀嚼、品味才得以發展的。
四、略讀:欣賞文本構思框架,培養謀篇布局能力
這里所說的“略讀”,發生在精讀之后。此時略讀的目的是欣賞文本的構思框架,培養謀篇布局能力。因為寫作能力的發展是建立在閱讀這個基礎之上的,讀的文章多,吸收的語言材料多,積累的事例多,見識的寫法多,寫起文章來自然得心應手。所以,閱讀教學必須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敘述方法和表達形式,否則只停留在理解思想內容這個層次上,只算完成了一半任務,走了一半路。比如,教學《船長》一文時,除了需要學生知道課文是按照“遇險——自救——犧牲”這一框架構思之外,還需要學生領會文本的寫法:以對話推動情節發展、夾敘夾議、畫龍點睛等,都是值得學生咀嚼、玩味、借鑒的。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夾敘夾議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如果把文中議論的句子刪除,那么表達的效果會怎樣?通過交流,學生認為這些句子不能刪除,否則,文本就缺少感染力。作者恰到好處的議論能夠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油然而生對船長的欽佩之情。
綜上所述,不管什么形式閱讀,都是為了促進感悟、傳達情感、培養語感和表達能力。為此,教師開展閱讀活動應克服盲目性,追求實效性,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