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蘭
目前我區轟轟烈烈地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其中之一就是教法、學法改革,教法、學法改革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必由之路。因此為了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實現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打造高效課堂,先后嘗試“先學后教,當堂達標”課堂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的嘗試中,學生的學法無疑是重中之重。特別導學案成為新式課堂模式的載體,更關注學生學法的指導,使導學案的使用確保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落實,提供師生“互動一探究”的課堂空間。設計、使用一份高質量的導學案對提高課堂有效性具有顯著作用。
一、對學法指導的再認識
學法指導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尤其導學案的編制與使用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目標要明確、具體,知識點直觀,例題設計典型,練習題有針對性,使課堂真正做到高效。在導學案設計中,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內相互探討。因此,合作意識會進一步增強。學法指導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在課堂教學中要求當堂達標,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自學、合作的習慣,這一切都需要學法指導,更使學生養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學習習慣。學法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轉化后進生。因此學法指導要注重問題情境創設,把知識點、能力點以探究問題形式呈現,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學習數學的氛圍很濃,學習效果就明顯了。學法的掌握可以增強學生課堂主人翁意識,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角。教師講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自己掌握了哪些學習方法,獲得了哪些能力,獲得了哪些進步與發展。
二、學法指導要關注的幾個主要問題
一是關注學法的常規性指導,從最基礎方面指導。如有的學生還沒有養成預習習慣,他們認為預習作業不是家庭作業,即使教師提前把導學案發放到學生手中,個別學生不能自覺預習,還有的學生不會結合導學案內容預習,不知道預習方法。因此,教師要以預習方法要求指導學生,做好預習。教師沒有對學生課前預習情況整體把握,不知道學生自學到什么程度,達不到利用導學案的真正意義。
二是導學案的設計要科學、規范,貼近學生的需求。改變學習目標不準確、不科學;把“導學案”設計成“習題集”,不能創造性使用教材;問題設置不具有探究性、生成性、創新性;只注重“雙基”,忽視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滲透,展示內容不精,單純把知識點教給學生,學生學到的知識零散、不系統,沒有形成知識網絡的現象。
三、學法指導要體現導學案的實用性
編寫導學案要特別注重學法的指導。因此要研讀《數學課程標準》,熟悉教材,注重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教學。例如,“一次函數”在《數學課程標準》中的教學要求為:(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一次函數的意義,能根據已知條件確定一次函數的表達式。(2)會利用待定系數法確定一次函數的表達式。(3)能畫出一次函數的圖像,根據一次函數的圖像和表達式y=kx+b(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時,圖像的變化情況。(4)理解正比例函數。(5)體會一次函數與二元一次方程的關系。(6)能用一次函數解決簡單實際的問題。
因此,在“一次函數”復習課中確定學習目標為:(1)通過函數圖像獲取信息,培養數形結合能力。(2)能利用函數圖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數學應用能力,滲透建模思想。這兩個學習目標注重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教學。
同時充分了解教材編寫意圖。如第十一章“三角形”編者在線段與角、相交線與平行線的基礎上介紹三角形的概念與性質,進而研究多邊形的概念與性質。本章,學生進一步學習通過推理得出數學結論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本章的有關內容有廣泛的實際運用,是學習特殊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知識的基礎。因此,編寫導學案時考慮的幾個問題:(1)加強與實際的聯系。(2)加強與已有內容的聯系。(3)加強推理能力培養。
還要認真鉆研、活用教材,注重教材的整合。課程標準為我們指明了新的教材觀,對新教材的使用建議上提出:(1)對教材進行適當補充和刪減;(2)適當替換教學內容和活動;(3)適當拓展教學內容;(4)適當調整教學順序。
根據《課程標準》的理念,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師編寫導學案時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對教材進行適當變化,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是發展的、開放的。
例如:如圖,△ABC是等邊三角形,DE∥BC,分別交AB,AC于D、E。求證:△ADE是等邊三角形。
變式:如圖所示,(1)△ABC是等邊三角形。(2)DE∥BC。(3)△ADE是等邊三角形,要求從這三個條件中選出兩個作為已知,第三個為結論,并使這個命題成立。請你用序號寫出所有成立的情形,并選擇一種證明。
把例題作為基本素材進行變式,對課堂教學內容重新整合,有利于學生知識的落實、思維的拓展及演繹推理能力的提高,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同時注重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已有經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
總之,初中數學學生學法指導要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關注合適的學習策略;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因此要依據學生已有知識和學生認知規律設計哪些內容是自研完成,哪些內容合作完成,時間安排沒有科學性。在學法指導時應注意舊知識與新知識連接,實現在有限時間內使學生能力與知識兼顧,容量與質量并進的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