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輝
摘 要: 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高質量、高效率的課堂有效教學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基本前提條件,是實施新課程的重要保障,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對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高中生物 課堂教學 教學思考
1.利用多媒體進行高中生物教學
1.1豐富生物教學的內容。利用網絡,教師可以選取較多有利的教學資源,并將其為學生展示,這樣既豐富了高中生物教學的內容,又使學生認識到了大自然的變幻莫測和神奇,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此外,在高中生物中,許多生物理論是科學家經過不懈的努力,甚至是花費畢生的心血才最終完成的。教師可以從此角度出發,拓展教學內容,培養學生敢于實踐和創新的精神。
1.2輔助師生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抽象的生物學概念、理論轉化為學生容易理解的事物,使學生在聯系生活實際的同時,對理論概念有更深的認識。例如,神經系統的調節等內容十分抽象,學生對這類知識往往掌握得不夠好,這卻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如果教師利用Flash動畫對神經系統調節活動進行演示,就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從而深厚學生的基礎知識,突破這個重難點。
2.教師要及時將一些生物學資訊引入課堂,拓寬視野
現行的教材已經注意到引入先進的科技成果,在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中有一個“科學前沿”欄目,介紹了“組裝細胞”、“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生物信息學———融合生物學與計算機科學的新興學科”、“授予諾貝爾化學獎的通道蛋白研究”、“評價應用激素類藥物的利與弊”、“人類腦計劃”、“恢復生態學及其應用”等諸多內容,也選編了一些有啟發性的舊聞作為思維拓展性習題,供學有余力的同學分析、思考、探究。但科技的快速進步使教材內容陳舊落伍難免,精選一些符合教學所需的新聞資源,充實到課程教學中,是十分有必要的。選取時,一方面所選新聞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把握基礎性,另一方面要體現前沿性。近年來,生物學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常常引發公眾的關注和熱議。引入課堂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又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
3.利用導圖式教學板書,搭建層次化知識架構
傳統教學板書通常以線性化方式呈現各知識細節,視覺上易造成知識間孤立、缺乏緊密聯系,學生易把知識分散成“點”去理解和儲存。課堂教學中教師展示出教學引導和思維連續性,學生并不能深刻體會,造成把握困難,最終在獲取知識的思維上缺乏整體性,學習達不到預期效果。課堂教學利用導圖式板書可長時間全景式展示教學內容、順序和知識的層次,學生更易從整體性上掌握和加深理解,教學針對性強,有豐富的立體感。教師教學設計的邏輯結構清晰明了,為學生聽課降低了理解難度,知識間能夠橫向對比有效整合,同時易于學生歸類整合,提高學習效率。課堂教學中利用導圖式板書布局靈活,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依據學生自主生成的實際課堂情況增加或減少分支主題,避免教學中把知識強拋給學生,有效加強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同時不同班級教學板書具有班級鮮明個性,因有學生思維活動加入板書體現師生共同的智慧生成,在良好課堂氛圍中建構學科知識體系,積極調動學生對課堂的注意力與專注度。課堂總結階段導圖式板書整體全面呈現出課堂教學的核心枝干,有利于教師對重難點進行重復提醒,方便梳理知識間的從屬、并列等關系,使之一目了然,有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鞏固和有效突破。
4.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
4.1教學生做好“標”“增”“注”。所謂標是指用各種符號和下劃線表示知識所要掌握的程度。將課文中的重要知識內容、關鍵概念、關鍵詞句用各種符號標出,通常我會教學生用方框框出名詞,用下劃線劃出概念的解釋或定義;將一段文字中的不同點用上標①②標出來,重點內容可用雙下劃線來表示。所謂增是指對教材中自己的疑難點標上簡要的文字說明。所謂注是指學生在閱讀中遇到困難的地方在其左右標注上“難”,如果課堂已經解決的,就可在其后加注上“解決”字樣,這樣做的目的是方便學生復習時更快找出自己的難點所在。當然學生如果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就不必強求與教師所說的一致。
4.2重視課本中的插圖。高中生物課本中有很多重要的插圖和圖解,這些圖例把課本中一些難以進行理解、難以進行記憶的知識具體化和形象化,讓知識變得更簡單。但學生閱讀教材時卻常常忽略圖示的作用,只看文字忽略圖示的研讀。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突出課本插圖的重要性提示學生重視插圖。
5.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現行新課標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而言,為了適應新課程理念和課程教學目標,圍繞核心概念和基礎知識內容,設計了許多有利于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學習專欄,如遵循發現——新問題——再研究——再發現的問題驅動模式來描述的“科學史”;創設學習情境的“問題探討”;構建聯系現實生活氛圍的“與生活的聯系”;創設進一步理解和應用知識情境的“科學·技術·社會”;適應高中學生了解科學發展需要的“科學前沿”;適應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需要的“資料分析(或資料搜集和分析)”和“思考與討論”,等等。這些專欄或概括,或演繹,或拓展思維,富有思考價值和探究意義,具有承上啟下、知識遷移應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構建知識體系的作用,是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重要素材。然而,新課程實施多年,大多數高中生物教師對新課程的研究視角單一,沒有真正領會高中新課程理念,并且受長期以來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的“應試教育”思想的慣性影響,沒有真正理解這些體現新課程理念和科學教育思想的教育素材的作用和價值,教學過程中要么對這些素材視而不見、要么以學生的自我閱讀一帶而過,致使課標中的許多要求沒有得到很好地落實,尤其是學生的學習意識、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選擇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造成教育資源的偏廢和教學目標的缺失。因此,教師只有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審視和剖析教材資源,準確理解教材內容賦予的教育價值,才能深入挖掘出蘊涵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合理設計和組織教育教學活動,促進課程目標的全方位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