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一個幼兒在班級集體中的地位可能直接造成他今后無論是在性格還是語言發展上的結果。人們把孩子送入幼兒園,是要他們熟悉集體環境。如果某個幼兒不能融入這種環境,那么他今后的發展肯定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如果是一個智障兒童,往往根本無法融入集體生活,這樣,他的發展肯定令人擔憂。
維果茨基說:“思想不只是在話語中表現,而且也在話語中完成。”高爾基說:“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外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有交際的功能。幼兒語言更是緊緊地依附于其思維活動和交往活動中,他們的語言除了表現在自然界觀察各種事物的認知活動中外,更多地表現在日常活動中。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關系到幼兒的一生,注重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從小培養幼兒敢說、愿說、會說至關重要。
一
實習時聽個別老師說班中有個特殊兒童,名字叫小強,是華僑,出生在日本,中班的孩子語言已經發展得很好了,可是他到現在說話還口齒不清,經醫院確定屬智障兒童,而且患有孤獨癥,因為他攻擊性特別強,孩子們都不愿意和他玩,每天只要是活動時間,就會看到他一個人在桌上玩積木,其他小朋友看到他在玩都不愿意過去,這樣一個智障兒童無法融入集體生活,他的任何發展都會受到影響。
(一)語言發展晚,口頭表達能力差。
智障兒童無論是語言理解,還是語言的表達,都要比正常兒童晚一些,且言語的發展速度緩慢。這類兒童何時開始說話,這要取決于他們智力受損的性質和程度,也與家庭的早期教育有關。根據研究材料,正常兒童約從二、三個月起就開始了“牙牙學語”,但是智障兒童往往要到三、五歲或十幾歲才開始說話。小強的母親生育他時已34歲,屬大齡產婦,由于身體不佳和精力不足的原因,再加上遠在異國他鄉,身邊沒有其他親人和朋友,缺少良好的語言環境,忽略了對孩子的早期教育,錯過了關鍵的語言發展期。聽老師說,他來幼兒園時已經三周歲多了,根本聽不懂她們的話,更別說會講了。
(二)詞匯貧乏,語法簡單。
智障兒童詞匯貧乏,不僅表現在量上,而且表現在質上,即對詞義的理解往往不深刻、不全面,甚至不正確,他們表面上學會的詞,卻不能很好使用。小強在課上,教師教的簡單的詞看上去已能掌握,但在日常生活中讓其運用,卻有困難。如我在課堂上教的人稱代詞,感覺他已掌握,在日常運用中會用錯,這也許是詞匯貧乏而造成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障礙的重要原因。智障兒童的口頭表達能力較差,有的完全不會說話,有的則可能說個沒完,但是你很難聽懂他們說些什么,少數人說話流利,口齒清楚,但他們說的言語往往是前言不搭后語的。
(三)發音不準,吐字不清。
智障兒童的語言表達通常都是發音不準,吐字不清。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缺陷,造成其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上均有障礙,對詞匯的感知是很不精確的。對于相似的音節和相似的詞,往往是讀得“四不像”,如:“哥哥”和“的的”,“七歲”和“吃睡”,“伯伯”和“婆婆”等。小強就是這樣,有時候我找他聊天,他說話我根本就很難分辨他說的是什么。
二
語言參與人的全部心理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和天才》一書中這樣寫道:“言語是我們接受知識的工具,沒有這個工具我們就得不到任何知識,人類之所以優于其他動物而取得今天的進步,就是因為使用了其他動物所不具有的言語。”對于這一理由,如果我們不及早對智障兒童進行言語發展和訓練,就會導致惡性循環。我覺得對于智障兒童的言語訓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良好的家庭環境能促進兒童言語的較好發展,使他們的言語缺陷得到部分補償。相反的情況則會妨礙兒童的言語活動,使智障兒童的言語缺陷更加嚴重。因為兒童不可能憑空獲得語言,首先是在家庭語言環境的熏陶下,逐步學會發音和說話的。調查發現,由于某些智障兒童在家庭里得不到良好的言語刺激,說話受不到鼓勵。有的家長素質很差,不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言語典范。語言比家庭教育重視的幼兒語言明顯落后,如:實習班上的小強與毛毛相比,小強智力落后相對比毛毛好,但語言發展卻落后于毛毛。這都因家庭教育重視與否造成,毛毛的家長夠比較有知識,一直與孩子交流溝通,對孩子充滿了信心,這也給了幼兒更大的鼓舞。
(二)學校教育。
對于這些孩子,在幼兒園,教師除了讓他們更好地掌握語言外,更應該為他們提供良好的言語環境。第一,教師用普通話與他們交談,平時說話發音正確,用詞恰當,語句符合語法規則。第二,教師要充分發揮孩子的主動性,讓孩子多練習說話,多問些為什么,力求每次都能講一句完整的話。第三,鼓勵幼兒多與同伴、老師交流。只有這樣,弱智兒童的口語能力才能充分地鍛煉和發展。
(三)生活實踐。
采用生活實踐活動達到訓練的目的,生活是語言的源泉,社會實踐活動是語言發展的動力,沒有豐富的生活內容,不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靠無味、單一的訓練方法,讓智障兒童掌握語言是很難接受的。他們的自我控制力比較差,對事情的新鮮感只有一瞬間,必須采用貼近幼兒生活的社會實踐加以訓練:
1.帶他們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豐富說話的內容。
2.通過形式多樣的語言游戲,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開商店”、“看病”、“送信”等游戲。
3.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培養良好的說話習慣,在家里,家長對他們不要過度保護和歧視,經常帶他們到公共場所或親友家里走動并和左鄰右舍的小朋友一起玩,在幼兒園,讓智障兒童有一定的時間參加融合教育,讓他們有更多的交往機會和語言表達的機會。其次,教師應深入了解每位學生的情況,用愛換取信任,讓學生成為有教養、懂禮貌的人。
綜上所述,在教師、家長、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這些智障兒童肯定有很大的進步,我們培養智障兒童,一般先從孩子較感興趣的游戲、玩具和簡單勞動方面入手。因此,在制訂智障兒童培育計劃時,要從簡到繁,從易到難,不宜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