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躍兵

摘要:運用討論法一定要恰到好地把握機會,誘發學生的積極性,一般在學生見意不一致、理解知識有困難、挖掘深度遇障礙時,都是討論的好時機。討論前,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以便討論時能暢所欲言。討論時,教師要巡視觀察,認真傾聽。對討論進行及時調控,使討論教學法發揮它的最佳效果,真正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關鍵詞:把握時機;提高討論效率
當前,討論式教學法為多數教師所青睞,它能充分發揚民主,吸引學生參與,激活思維火花,閘門,給學生發展個性,展示才華的機會,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體現。但如果討論的時機把握不當,討論就有可能失去意義,那么,如何把握討論的時機呢?
一、在新舊知識銜接時,進行討論
小學數學知識大部分是從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引申發展的.教師要精心設計復習題,作好鋪墊,但由于學生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的差異,有的學生能夠很好地進行知識的正遷移,而有的學生卻感到很困難,有許多的疑問等待解答.這時,讓幾個學生議論一番,說出各自的解題思路和疑惑,相互啟發,發揮互補作用,就能達到共同認識的效果.多數學生都能順利地將舊知遷移到新知。
二、在動手操作、提示物體特征時,進行討論
有些知識的獲得是以實物為原型,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抽象出來的。物體的屬性,有的顯露在外,有的隱藏其中,學生往往觀察不全面。這時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共同的操作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觀察所得,在吸取別人長處的同時,得到完整的答案。如:教學"長方形的體積“,要求學生說出用12個棱長為1CM的正方體隨意擺成長方體,并說出各自所擺長方形相應的長、寬、高。
通過以上的程序,討論從動態到靜態,學生都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把學生的思維激活了,真正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富有情趣的問題的討論、思考、,牢固掌握新知,建立了新的概念。
三、在歸納法則、規律和概括概念時,進行討論法則、規律概念大多數三利用提供的材料
通過比較、抽象、歸納而得來的,其推導過程有時顯得枯燥無味,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持續時間又比較短,不能參與全過程。這個過程如果組織學生討論,既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集思廣益、協作攻關,從而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深化對結論的認識。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先布置學生實驗,提出實驗,提出實驗的要求:(1)畫線。(2)沿著這條線剪開。(3)拼成學過的圖形。學生操作后組織討論:這條線是一條什么線?為什么要沿著高見開?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什么?你能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嗎?經過學生的充分討論,順利地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由此可見,在概括結論之前組織學生討論,能培養學生的遷移轉化能力。
四、在解答開放性題目時,進行討論,開放性練習三求異思維的一種具體表現
采用討論的形式,對學生的不同解題方法廣泛進行交流,并及時反饋,可拓展解題思路.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后設計者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4+4+4+3能用乘法計算嗎?一部分學生認為不是相同數連加,不能用乘法算,只能寫成4X3+3或4X4-1,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可以寫成5X3或3X5.顯然前者對乘法的定義的理解還浮于表面后者的理解深刻的、靈活的。這時教師沒有進行評價,而是問學生是怎么想的,并用圓片把思考的過程擺出來。學生們在教師的激發下,人人動手個個動腦,有一位學生的擺法如圖:
通過學生討論和相互評價,增強了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五、在解答思辨性問題時,進行討論
思辨性問題似對似錯,容易引起學生的錯覺,如果采用討論形式,就能使問題在議論中越辯越明。如:教學判斷題:“容積是50升的油箱的體積比50立方分米大”、“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好多學生認為它們都是錯誤的,針對這種情況可組織學生進行辯論,通過學生有力的論述,使學生牢記“同一種物體的體積略大于其容積”、區別了“面積相等”與“形狀相同”的不同含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樹立了要全面地分析問題的思想。
總之,運用討論法一定要恰到好地把握機會,誘發學生的積極性,一般在學生見意不一致、理解知識有困難、挖掘深度遇障礙時,都是討論的好時機。討論前,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以便討論時能暢所欲言。討論時,教師要巡視觀察,認真傾聽。對討論進行及時調控,使討論教學法發揮它的最佳效果,真正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