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振興
摘要:學校教育德育為首,任何學科教育的目標中均有德育任務,并包含著德育因素。初中音樂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是德育的重要形式。本文從教材、音樂藝術、教學過程和各種課型等諸方面就德育因素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德育;德育滲透
在初中階段的教育中,音樂課是學生的必修課,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學校的音樂課能讓學生在接受音樂熏陶的同時,逐漸掌握正確的道德觀念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音樂教育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發展學生的藝術創造才能,使之獲得完美的心理品質,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深挖教材,發掘音樂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當教師講解完一首革命歌曲的創作背景和歷史故事之后,學生們對歌曲的表現依然很直白,沒有絲毫的感情融入。與其說音樂背景介紹,不如說是在開故事會或者說是上政治課,只不過是用歌聲作了個句號。音樂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音樂美感教育來啟發學生的道德情操,應該將音樂課的思想教育與音樂藝術的美感巧妙地融匯在一起,從而來啟迪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在歌聲里自然地融入情感呢?關鍵在于教師自己先要有一個情感內化的過程。即讓自己的心靈先受愛國之情的震撼,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有來自教師的真實感情。羅曼·羅蘭說:“要散布陽光在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要培養學生的豐富情感,教師自己就要有豐富的情感。在教學中要找準切入口,隨著不同的音樂活動,把教師對音樂的正確的內在情感傳達給學生,把握教材內容,進行正面教育。首先讓學生在音樂審美體驗中被音樂本身“征服”,其次通過音樂的美受到音樂形象的感染,深刻理解歌曲內容。最后讓學生領悟到其中的濃濃愛國情感,讓學生從歌曲中認識真善美,從而水到渠成地實施德育。
二、要挖掘音樂藝術中的德育因素
教師應緊緊抓旋律、節奏、音色、拍子、曲式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歌(樂)曲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學唱《國歌》時,除了讓學生了解它的歌詞意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號角式的呼喊,再三強調的“前進”。后半起的急切吶喊及三連音的運用等音樂本身的特點。既準確地表現了歌曲。又激起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進而樹立時代責任感。學生們在演唱時嚴肅、自豪、情感真摯,可謂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在學習新疆民族音樂時,新疆特有的十六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相結合的節奏特點,讓學生體會到新疆維吾爾族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情感。《小鳥,小鳥》中輕快的八六拍節奏,可以把學生帶到美麗的大自然里去,增加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
音樂教師應當時刻把德育貫串和滲透到教育和教學全過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用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此外,音樂教材中還教育學生愛家鄉、愛自然、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樹立遠大理想、繼承革命傳統,尊敬師長、互相友愛,等等,從多種角度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在音樂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中,教師要多動腦筋,設計德育活動。 使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說教,要見縫插針聯系實際。要制定切實可靠的音樂常規來訓練學生講文明、有禮貌的好習慣。比如說,要求學生整隊到音樂教室上課;從步入音樂教室、師生問好、坐姿站姿等都要養成一定的規范動作,以培養遵守紀律、舉止文明、尊敬老師的良好行為;上課過程中要保持音樂教室的衛生,臨走時隨手撿起垃圾;基本訓練要通過發聲練習、節奏訓練,聽音練耳等培養學生和諧統一的良好心態;新課教學要結合教材采用多種方法。 使德育內容有機地滲透在教學中;課堂小結要面向全班各類學生,鼓勵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通過這些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行為。
四、教師要基于德育素材進行情感的內化
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當教師講解完一首革命歌曲的創作背景和歷史故事之后,學生們對歌曲的表現依然很直白,沒有絲毫的感情融入。與其說音樂背景介紹,不如說是在開故事會或者說是上政治課,只不過是用歌聲作了個句號。音樂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音樂美感教育來啟發學生的道德情操,應該將音樂課的思想教育與音樂藝術的美感巧妙地融匯在一起,從而來啟迪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在歌聲里自然地融入情感呢?關鍵在于教師自己先要有一個情感內化的過程。即讓自己的心靈先受愛國之情的震撼,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有來自教師的真實感情。羅曼·羅蘭說:“要散布陽光在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要培養學生的豐富情感,教師自己就要有豐富的情感。
音樂課不僅是使學生們欣賞音樂,更重要的是它促進了學生們的德育發展,更加有利于學生們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起到了其他學科所無法企及的功能。音樂教育的德育滲透,是通過音樂教學,教育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質,教育學生熱愛集體、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達到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