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吉紅
摘要: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第一,立足基礎教育,營造傳統文化及現代文明結合良好氛圍。國學經典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根基,為傳承中華文化傳統美德,形成學生良好品德修養,夯實學生文化底蘊和陶冶學生情操,濃郁校園書香氛圍,提升學校文化品位,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學校應舉辦誦讀國學經典系列活動。第二,打造學校德育工作的開放性和社會實踐性平臺,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完整德育網絡,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應緊密聯系,互相配合,把學校教育擴展到全社會,這是現代社會對學校提出的新要求。單一的學校教育是不完善的,學校要利用社會教育優勢,把社會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延續和補充。社會教育資源豐富多彩,學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增強學校的開放性。
關鍵詞:青少年 思想道德 開放性 社會實踐性 德育網絡
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隨著學校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德育的現代化進程也在不斷發展。就現有教育途徑,總體來講各種平臺覆蓋較全,構建了德育教育的廣泛渠道,就落實及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提高德育教育效能,我通過調查和思考,提出多方入手,細處抓起,切實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使之成為對自己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立足基礎教育,營造傳統文化及現代文明結合的良好氛圍
國學經典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根基,為傳承中華文化傳統美德,形成學生良好品德修養,夯實學生文化底蘊和陶冶學生情操,濃郁校園書香氛圍,提升學校文化品位,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學校應舉辦誦讀國學經典系列活動。新編《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從內容和形式上均做了較大調整。從形式上看,《守則》刪掉了一些和中小學生年齡、話語習慣不太相稱的說法,遵循中小學生認知規律和語言特點,表述生動、帶有詩歌韻律,朗朗上口。從內容上看,既繼承了2004年版的仍具時代價值、體現中華傳統美德、應長期堅持的內容,更增加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學生可以做到的具體行為規范內容,如主動分擔家務、自覺禮讓排隊、不比吃喝穿戴等;增加了新時期學生成長發展中學校、社會和家庭高度關注的內容,如養成閱讀習慣、文明綠色上網、低碳環保生活等,刪除了學生做不到或已經陳舊的內容,如不再提“見義勇為”要求。可以說,新版守則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也較好地融合了歷史繼承性與社會時代性;更加“接地氣”,也更加“孩子化”,容易記憶和操作。
因此,學校應抓住鍥入點,無論是在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建設上,還是在各種德育活動載體中多方融合,細節入手,營造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和諧氛圍。
二、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完整德育網絡,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應緊密聯系,互相配合,把學校教育擴展到全社會,這是現代社會對學校提出的新要求。單一的學校教育是不完善的,學校要利用社會教育優勢,把社會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延續和補充。社會教育資源豐富多彩,學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增強學校的開放性。
學校重視和利用社會資源,把對學生具有教育意義的單位作為學校的校外德育基地,各學校應與駐地部隊、福利院、敬老院、抗美援朝烈士墓、革命歷史博物館,靖宇陵園等單位協商建立了軍訓基地、敬老愛幼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以重大節日為契機,開展“走進軍營,領略風采”“用愛心傳遞溫暖”“心手相牽,情暖社會”“緬懷先烈,祭奠英靈”等形式多樣的校外實踐活動。同時,學校注意社會人力資源的挖掘,本著就地、就近的原則,在一些重點聯系的單位中和“五老”中聘請校外輔導員,充實了學校的教育力量,豐富了學校的教育內容,同時也提高了教育實效性。
學校應盡可能拓寬學生社會活動空間,發揮社會人文、自然資源的教育優勢。社會資源不是一層不變的,在社會大環境、大背景的變革下,出現了相應的變化和發展,在保持原有資源的同時,不斷涌現出新的資源。我們對這些資源進行了篩選,然后加以靈活運用,使之成為我們教育活動內容的新來源。
總之,青少年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十年種樹,百年樹人,德育教育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培養好我們的下一代,永遠在路上,沒有停歇,面對錯綜復雜的形式,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各訴己見,為德育教育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