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強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利用有效提問策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成為相關教育者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文章立足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主要分析了有效提問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普及和推廣,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而不思則罔”,在語文課程教學中,除了學習課本知識之外,還應該不斷加以思考,發現問題,敢于質疑,挑戰教師權威,追求真理。因此,教師必須及時轉變自身教學觀念,重視課堂提問環節,鼓勵學生積極進行有效提問,開發學生的大腦,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和質量。
一、確保課堂題目的有效性和真實性
通過合理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使師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融洽課堂教學氛圍。但是問題的題目并不是盲目而不切實際的,而應按照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和構思,確保問題的有效性、計劃性和針對性。如果問題不能及時對教學難點和重點進行體現,或者說學生通過自身能力能夠很容易地解答這些問題,那么這些問題的設置和提問便失去了教學意義。因此,應避免無效提問,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水平進行有效提問。
二、問題題目難易適中,一視同仁
眾所周知,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性特點不同,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和思考程度也不盡相同,教師在設計問題題目時,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狀況,合理設計問題內容,確保內容的層次性和階梯性,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有所收獲。如果問題千篇一律,并未明確回答問題對象,便會出現部分優等生以及喜歡表現的學生獨霸課堂的現象,別的學生失去了課堂鍛煉的機會,產生不滿。同時,提問方式需要靈活多樣,既可以點名個人回答問題,也可以讓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討論,并由組長加以總結和整體代表小組回答觀念,也可以設置搶答環節,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搶答。并且教師還可以按照問題的難易程度設置問題。對于學習能力強且成績較好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適當增強問題的難度,使問題更加具有深度和廣度,逐步推進,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對于學習相對有困難的學生來說,便需要對問題難度進行合理調整和降低,避免打擊和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和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鼓勵他們對問題加以作答。通過這種問答模式,能夠使全班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強化成功體驗,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才華,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值得注意的是問題題目需要把握好分寸,好的問題能夠活躍氛圍,促進學生智能發育和提高,而差的問題不僅難以啟發學生,還會演變為教師自問自答的尷尬局面。
三、實現問題的開放性和創新性
隨著新課程新理念的不斷推進,問題提問不再局限于傳統問答模式,更加鼓勵問題的多面性和開放性,而不去設定正確答案,是要思路明晰、觀念有理即可。開放性的問題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解放,可以根據自身的理解去設想問題答案的多種可能性,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得到問題的答案,不再嚴苛按照答案標準進行構想。如以《紫藤蘿瀑布》為例,在學完文章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作者通篇都在寫紫藤蘿花,但是實際上卻蘊含了對生活、時代以及哲理的感悟和思考,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發和感受?”再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又能體會到哪些深刻內涵和道理?這些問題的開放性,能夠極大地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分析和思考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豐富了學生的情感,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提問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也是師生進行互動的主要橋梁。教師只有不斷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問題提問的重要性,選擇有效問題,進行針對性、開放性提問,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