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鵬
(哈爾濱商業大學,哈爾濱150028)
?
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關系研究
白志鵬
(哈爾濱商業大學,哈爾濱150028)
摘要:人民社會保障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與社會保障水平有一定關系,經濟發展好是社會保障的基礎,社會保障完善國家能吸引人才,能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在當今經濟形勢下,我國應采取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多支柱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擴人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而,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社會保障待遇水平;調整則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等措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關鍵詞:社會保障;經濟發展;適應性關系
近年來,我國城市社會保障水平增長同經濟增長基本適應,而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增長波動性較大,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主要是因為農村社會保障缺乏穩定的制度安排。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重點應是:一方面加強對城市社會保障水平增長的適度控制;另一方面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步伐。
我國的經濟發展起步晚,整體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社會保障制度并不健全。比如,人們存在住房難、看病難等問題。一方面雖然公民的平均工資有所增長,但與此同時,物價也小斷上漲,特別是房價的飛漲,很多人成了房奴、車奴;計劃生育制度的實施,導致現在的80后和90后都要面臨兩個人贍養4個老人1個小孩的巨大生活壓力,國家卻沒有相對健全的制度來緩解這種社會矛盾。在看病方而,很多公民表示“病不起”,一個輕微的感冒,到醫院去做個檢查、拿副藥就要幾百元甚至上千元,更別說什么大病了。這說明我國醫療方而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健全。在就業方面,很多大學生而臨“畢業就失業”的尷尬局面,很早以前一則鬧得沸沸揚揚的關于“清華大學畢業生當屠夫賣豬肉”的新聞,還有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等新聞報道,這都反映了一定的社會問題。也說明了我國在就業方面的保障制度還不夠健全。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小夠高,社會各方而的保障制度還不夠健全。
社會保障水平的發展和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社會保障投入也會快速增加。仔細分析可以發現社會保障水平增長迅速而導致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符合的主要原因包括:政府逐步完善福利政策、人口老齡化、經濟發展速度變緩等。社會保障過度主要引起的不良現象包括則政赤字、失業率上升、勞動者缺乏積極性等。
社會保障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這是不是意味著在我目前的市場經濟還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特別是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更加落后的狀況下就不能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呢?就算是建立了是不是也會成為經濟發展的包袱呢?考察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可以發現,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都不是等到其經濟足夠發達的時候才建立的。例如,美國是在1929一1931年全球性經濟人危機時期確立的,它對于美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貢獻巨人。英國的福利國家創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它也帶來了一戰后英國的黃金發展時期。日本一戰后通過迅速完善自己的福利制度,結果創造了日本經濟發展的奇跡。由此可見,保障制度的建立不僅受經濟水平的影響,也會受到社會、政治、文化傳統等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一)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根據城鄉人民的收入狀況、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來調整社會保障的待遇水平,讓社會保障的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比如,城市居民的收入高,但物價也高,如果看似不斷增加的工資只能勉強與不斷上漲的物價持平,這樣城市居民的生活壓力就會加大,并不能過上和諧舒適的生活。根據經濟的發展來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要求物價部門根據居民收入情況和消費情況對商品價格作出規劃,防止因物價過高導致居民生活艱難的局而。
(二)構建城鄉多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是一個龐大的生活群體,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發揮社會財富再次統籌分配的作用,為農村居民和生活沒有保障的居民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這樣能夠縮小城鄉的貧富差距,構建社會和諧。比如,現在實施的田地補助保障措施,就是保障農民在自然災害的意外情況下,盡管沒有收入來源,但有政府的補貼來維持生活。又比如農村合作醫療的舉措,就是為農村居民看病求醫承擔一部分費用,為他們的健康提供資金上的保障。
(三)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
一方面要使社會保障制度覆蓋到農村及邊遠地區,讓每個公民都能享受到這種社會保障福利。比如,山區的孩子上學難,政府應該派相關人員深入基層,詳細了解山區的情況,根據當地的情況健全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山區建設學校等,讓孩子接受教育。此外,也應該建立相關的教師志愿者保障制度,鼓勵城市的年輕教師去山區支教,提高山區的教育教學水平;另一方面社會也應該建立全套的社會保障制度,讓居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享受到社會保障,比如從就業到住房、從醫療到養老等等,使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相協調。
(四)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
政府在合理的情況下,應該增加社會保障方而財力的支出。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社會穩定、文明和進步,更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社會保障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對社會各個方面的平衡和穩定是極為有利的。比如,現在最緊要的住房難和看病難的問題,政府可以加大這兩方而的資金投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針對住房問題,可以推出經濟適用房這些社會保障措施;針對看病難問題,可以發放醫療卡等社會保障措施。
(一)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多支柱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最根本的作用就是促進社會的和諧與平衡發展,要能夠發揮社會則富的再分配效用,并且為低收入人群以及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提供相應的保障。在我國農村居民是一個非常大的主體,而大量的農村居民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社會保障。因此,首先很有必要構建能夠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多支柱的健全與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充分發揮國家、企業、社區、家庭的主體效用,保障人群的基本生活,這樣才能夠發揮社會保障的作用。
(二)加快擴人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做到應保盡保
要盡快擴人社會保障的覆蓋范疇,尤其要關注農村地區以及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地區是需要重點完善的對象。應當降低社會保障的準入機制,讓更大范圍的群體能夠加入到社會保障的范疇中來。同時,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彌補制度中的一些缺失,盡可能的讓社會保障實現全覆蓋。
(三)逐步提高社會保障待遇水平
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逐步調整社會保障的各項水平,要讓社會保障的待遇能夠逐步得到提升。應當結合國家經濟的發展水平、城鄉人群的收入狀況、不同地區的人口結構以及物價指數等來有針對性的對社會保障水平進行調整,要盡可能的讓社會保障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相適應,這樣才能夠讓群眾過上較好的生活。
(四)調整則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
政府應當調整則政支出結構,要對社會保障有更大的經濟扶持,這是提升社會保障水平的根基所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可以從社會的保障水平上得以體現,因此,國家應當在合理的范疇內對社會保障有一定的傾斜與更多的投入,要提升社會保障支出在GDP中的占比,這樣才能夠實現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良性循環。
總之,社會保障水平同經濟發展有著內在的聯系,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其有逐步提高的趨勢。國外經驗表明:在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初期,社會保障水平增長普遍慢于經濟的增長,社會保障水平發展系數小于1,二者之間基本協調,社會保障能夠充分發揮其基本功能:保持社會穩定、提高勞動者積極性、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及實現社會的充分就業。在社會保障制度高度發達乃至危機時期,社會保障水平普遍較高,且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社會保障水平有攀升的趨勢,通常表現為社會保障水平增長普遍快于經濟的增長,社會保障水平發展系數大于1,社會保障水平增長處于過度狀態。社會保障水平增長過度主要是源于經濟發展的正向促進、政府福利政策的推進、社會保障水平的剛性作用及人口老齡化的壓力等因素的影響。而社會保障水平過度常常會引起一系列不良現象,如政府財政赤字、失業率上升、企業競爭力稅減、勞動者缺乏積極性等。
參考文獻:
[1]周明,張鑫武,馬妮娜.陜西省社會保障水平測度與適度選擇[J].黑河學刊,2014(1).
[2]周明,戴歡,張鑫武,李致.陜西省社會保障水平測度與綜合評價[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3]鄧群釗,付蓮蓮,翁異靜,馬超.江西省社會保障水平影響因素及其經濟效應 [J].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2013(1).
[4]陳玲.淺析我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創新[J].企業研究,2015(2).
[責任編輯:王鑫]
中圖分類號:F8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7-0034-02
收稿日期:2016-01-06
作者簡介:白志鵬(1985-),男,內蒙古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