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旭 許浩豐 張丹丹
海上絲綢之路既是商貿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背景下,三亞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重要支點城市,主推濱海旅游、黎苗民俗文化旅游的同時,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洋文化——三亞疍家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擬以海上絲綢之路為視角,對三亞疍家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進行研究,為三亞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擔當起更加重要的責任提供參考。
作為文化旅游當中最為重要的民俗旅游,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興起以來便得到迅速發展。隨著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民俗旅游已成為當前海南最熱門的旅游項目之一。
海上絲綢之路以海路商貿為紐帶把世界各地的文明與中國緊密連接在一起。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正式提出“絲路”行動方案,絲綢之路重新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大眾視野。三亞作為海絲的中繼站、補給站,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現今還保留著許多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如三亞鳳凰鎮穆斯林,其歷史淵源與海上絲綢之路息息相關,回族傳統婚禮入選第二批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了黎苗回族外,三亞碼頭地帶還群居著疍民。因生活區域、生活方式不同于陸地,形成獨具特色的民俗特色,被稱為海洋文化的一個“活化石”,其世代傳唱的咸水歌入選第三批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通過合理開發,巧妙組合,萃取海上絲路文化主題,打造具有特色的海上絲路文化旅游產品, 對于繁榮“一帶一路”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三亞疍家民俗旅游資源概述
受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影響,三亞人民的飲食文化、節慶儀式、宗教信仰等都鐫刻著海洋文化印記,尤其是疍家民俗里透著濃濃的海洋氣息,成為三亞本土文化的一支亮麗奇葩。
(一)技藝文化
歷史上疍家人社會地位低微,以舟楫為宅亦為作業工具,船首勞作,中部船艙,船尾廚房。經過長時間的海上經驗摸索,疍家人通過分析海水沖擊力,從延長漁船使用壽命、提高打漁效率角度出發,將漁船進行改造,船體由平頭船、尖頭船、公仔艇、風帆船、圍網船、疍家棚,一直演變到現在的魚排。解放后,疍家人陸續上岸,三亞南邊海一帶的疍家人70年代初上岸,結束了幾百年海上漂泊的生活。
(二)飲食文化
三亞疍家人世代以“耕海”(捕撈、運輸)為生,食材主要來自海洋, 因此三亞疍家人飲食文化在食物種類、烹飪方式、烹調用具及飲食習慣上都帶有明顯的海洋文化特質。因舊時疍家人上岸受限制,調味料來源困難,疍家人烹制海產品主要是清水上鍋煮或蒸,這種傳統做法保留了海產品的鮮美。舊時疍家人雖以打漁為主,但多數勞作成果都換成米糧,吃的主要是馬鮫魚和馬友魚。將馬鮫魚腌制曬干儲存,或是制作成魚餅、魚丸。馬友魚更是成為逢年過節女婿送丈母娘最好的禮物。因常年與海搏與浪斗,長期在潮濕的環境中生活,三亞疍家人還有自己獨到的食補養生觀念,喜飲由海馬、海蛇等材料制成的疍家酒,如鯊魚翅燕窩酒強身健體,煲糖水補充能量,生育時食月子姜驅寒等。
(三)裝飾文化
舊時疍家人以唐裝為主,上衣較寬大,作開襟式,且長可及膝,以藍、黑、灰色為主色調,黑色是老人用,藍色是婦女用,灰色是男人用。褲則短而肥大,方便勞作時把褲腳卷起褲頭打結。疍家人常年不穿鞋不穿襪,便于勞作。三亞疍家女性多梳田螺狀的發髻,戴刷有金黃色海棠油的筒式竹編斗笠,防風防雨。女性偏愛與海水一般顏色的玉器和翡翠,雙耳上方別細鏈耳墜,下方懸吊翡翠環。上岸后疍民則以岸上流行時裝為主。
(四)節慶文化
疍家人作為漢族一個特殊的群體,節日儀式與漢族基本相同,但仍融入了疍家特有的水文化烙印。其中,三亞疍家人比較重視元宵節、端午節和清明節。
媽祖是海內外沿海地區華裔居民普遍信仰的海神。疍家人歷史上常年漂泊在海上,相傳媽祖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因風浪迷失方向的疍民漁船。疍家人感恩媽祖,世代供奉媽祖,除信仰媽祖外,更信奉龍王、五龍公。疍家人元宵節游神是最為隆重的儀式,早上到廟里將神像請(抬)出來,然后從三亞南邊海路抬著神像一直巡游到三亞水產碼頭,之后下船游海。居民焚香祭拜,祈求保佑風調雨順、平安如意。期間還叩拜龍盤古井,感念600年來龍盤古井井水的滋養之恩。現今,疍家人還同時舉辦舞獅、咸水歌比賽等活動慶祝元宵節。
端午節也是疍家人最隆重的節慶之一,端午活動內容豐富,有拔河、頂棍、抓水鴨、抱游豬等,其中“抓水鴨”是龍舟比賽結束后的一項大眾活動,在比賽水域放上100~200只水鴨,讓當日嘻龍水的人徒手去抓水鴨。
此外,疍家人信仰祖先崇拜,出海前都要敬拜祖先,燒香燃燭,祈求得到保佑,心靈得以寄托。清明節對疍家人也是相當重要的節日。雖然這存在著迷信成分,但憑借這樣的傳統儀式、依托宗教信仰對于穩定社會,促進疍家團體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民俗一個重要內容,婚嫁習俗在疍民風俗里獨具特色。過去疍民舉辦水上婚禮,新娘在出嫁前夕在自家船里唱哭嫁歌。因每句皆以“嘆家姐”三字開頭,疍家人稱其為“嘆家姐”。母女對哭,感恩生養;姑嫂對哭,規勸婚后隨夫孝敬公婆。忙碌又艱辛的海上生活,隆重的婚禮成為疍家人聚會難得的休閑好時機,眾人婚禮上徹夜圍坐談笑。上岸定居后婚禮也隨之在陸上舉辦,在保留傳統必要禮節外,又融入了現代年輕人流行的婚禮元素。
(五)演藝文化
三亞疍家人在與水共生共存的歲月里,由于受到嚴峻的自然條件和有限生產生活條件制約,缺乏娛樂設施和與外人的交流機會,唱歌成為疍家人大膽發泄內心真實情感,驅散寂寞的工具。因以“咸水歌”為主曲調,三亞“水上民歌”也稱為“咸水歌”,并于2010年被列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三亞疍家人喜慶、婚嫁、治喪、催眠時都吟唱咸水歌,婚禮時洞房儀式上,新郎新娘必須情歌對唱,陪嫁的男女友人也要陪同吟唱。三亞疍家人擅作咸水歌,如三亞疍家文化傳承和保護發起人之一天涯區榆港社區鄭石喜書記在不同時期作有《疍家魂》《改革開放好》《龍盤古井水甜又清》等不同曲目,曲調里不僅表現出疍家人對現在生活的滿足,也表達了對海洋的感恩。近年來,三亞疍家人組建了咸水歌協會,經常組織咸水歌演唱會。
二、目前保護和開發現狀
隨著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民俗旅游再次受到重視,三亞疍家人源于對海的感念,自覺性重新被燃起。三亞疍家文化陳列館于2015年9月28日在三亞天涯區正式開館,向游客展示了不同時期的疍家生活狀況,館藏中不少物品是疍家人自發捐贈或是手工制作的,反映了三亞疍家人的聰明才智以及不畏困難敢于拼搏的品格,更表達出疍家人想把這種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到子孫后代的美好愿望。三亞自2014年起已成功舉辦多屆“疍家文化節”,對深入挖掘疍家民風民俗,傳承和保護疍家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疍家人從事的工作從原來單純的運輸、捕撈業逐漸多樣化,現在還從事與旅游業相關的餐飲服務等行業,同時也有部分年事已高的疍家人也面臨著因快速變化的生活節奏和環境而難以適應的問題。原來渡口及漁船如今已被高樓、高端游艇所取代,現代文化沖擊,使得傳統文化個性逐步消失,朝著與當地趨同的方向發展,對疍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出嚴峻挑戰。加之,三亞疍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總體規劃、欠缺專門的研究人員、缺少對外交流合作、開發模式單一等等,三亞疍家文化的搶救工作迫在眉睫。
三、對策建議
(一)科學制定疍家民俗旅游發展規劃
由政府職能部門牽頭建立疍家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協調組,對疍家民俗旅游資源進行全面調查評估,編制導向性、可操作性強的民俗旅游發展規劃。政策上給予相應傾斜,逐年投入配套資金,鼓勵疍民參與疍家文化傳承工作,挖掘和保護三亞疍家歷史文化,同時以某個區域為突破點,進行準確定位,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協調,加強對疍家民俗文化的保護。
(二)加大對專業人才培養力度
建立培養機構或利用高校培養疍家民俗文化傳承、開發、研究、管理等人員,充分利用文化節、海上絲綢之路等系列活動,引進疍家文化保護和傳承專業人才;借助三亞疍家陳列館,建立傳承基地,“老帶新”傳承疍家傳統文化,訓練民間解說員;定期舉辦咸水歌培訓班,在南海學校等掛牌成立青少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讓咸水歌走進校園音樂課堂。
(三)注重對外營銷,大力宣傳疍家民俗特色旅游項目和風物特產
以海上絲綢之路為切入點,通過互聯網、旅游雜志以及節慶活動畫冊等多種手段,將疍家文化與三亞自然風光結合,向外推廣。邀請國內外制片人、知名人士在海南“三月三”、歡樂節、三亞蘭花節等大型節日到三亞采風、拍攝專題片,多角度全方位宣傳報道,擴大影響力。繼續舉辦三亞疍家文化節,借論壇交流會契機宣傳疍家文化。
(四)突出民俗文化產品的多樣性
把三亞疍家文化與其他已經成熟的文化旅游品牌活動相比較相結合,營造民俗文化旅游大環境。
1.以疍家人相對聚集的社區為主區域,建立海上絲綢之路為主元素的文化廣場、主題公園或疍家文化村,將三亞市各類有關海絲之路和疍家文化的活動落戶于此,增強對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和文化的展示,凸顯三亞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歷史地位以及三亞疍家深厚的文化內涵。設立疍家文化長廊,展出疍家攝影作品。
2.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及包裝技術,采取合理的、具體的拯救措施,將疍家傳統渡口或疍家吊腳樓進行相應包裝與改造,鼓勵疍家聚居區穿著自己的服飾,重新古港口、古漁村、古船、疍家棚。與游客互動體驗拉網作業、織魚網大賽等。
3.利用節日開展禮俗表演、競技項目, 將水上婚禮與三亞婚慶旅游結合,推介策劃水上婚禮,或與咸水歌一起制作成舞臺劇,成為游客互動娛樂的體驗性項目。
4.建設以疍家文化為主題的購物街,推出各種具有特色的服飾、美食,舉辦疍家美食沙灘狂歡節。讓游客動手制作各種特色的疍家器具、服裝、飾品、食物或是海上絲綢之路紀念品等,設計并冠以“海上絲綢之路”或是“疍家文化”活動的logo等。
四、結語
“海上絲綢之路”與海南國際旅游島兩大戰略緊密關聯,南海之窗三亞是國際旅游島建設排頭兵,旅游文化產業只有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更好地促進海絲之路建設及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也只有將海絲之路與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戰略理念融入發展旅游文化產業中,三亞經濟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
(作者單位:海南熱帶海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