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蔚宇/咸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
淺析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張蔚宇/咸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摘 要】新時代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經濟要想得到更為長足的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經濟發展模式的科學化轉變,也要充分踐行低碳經濟對于國家經濟的助推作用。只有保證良性生態的經濟結構轉變,才能有效促進中國經濟增長體的健康養成。本文對于低碳經濟的基礎化模型建立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強化闡釋了中國經濟模式在低碳經濟促進下良性轉變的策略,旨在提升全行業進行經濟改良模式的優化。
【關鍵詞】低碳經濟;經濟發展模式;轉變
在傳統的經濟模式建立過程中,中國的經濟一直處于粗放型的建立結構,尤其是近幾年來PM2.5的嚴重超標導致可持續性發展模式的推進越來越難,人們開始集中思考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措施。環境的約束力要真正的發揮效用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相應的企事業單位在發展過程中要保證節能減排的理念提升,在實踐中結合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更好地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積極轉變。
近幾年來,低碳經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人們對于生態維護的意識和行為越來越重視,不僅是對整體社會進步的綠色發展要求,也是對整體社會資源的良性優化和配置。對于低碳經濟來說,整體經濟發展模式中,要通過基本的技術和理論對溫室氣體進行優化控制,保證社會內整體的文明發展和能源的優化利用,并且在實際的生產和生活中實現能源和社會的清潔發展,也要呈現綠色可持續的建構模式。對低碳經濟的內涵進行理論化的分析,經濟模式要實現經濟行為和生態結構的和諧共生。因此,低碳經濟是集中發展的理論模式,是生態經濟的協調共贏。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我國在實際的經濟建設過程中還存在相應的資源和環境的問題,只有保證相應的社會團體以及相關部門進行經濟模式的整合和調整,才能有效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1]。
另外,低碳經濟的發展是理論的升華,是在氣候的惡性變化和能源安全利用的綜合考量中實現的,低碳經濟是對基本的經濟結構進行綠色的提升,真正實現高碳經濟的優化轉型,形成低碳的生態化發展建構,是對整體社會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對工業結構和產業發揮形成優化的助力。在低碳經濟模型建立過程中,第三產業的發展成為了主要的助推項目,從根本上保證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衡和優化。
低碳經濟是綜合性的經濟模式,其中不僅包括對于消耗的要求,也需要對基本的污染和排放進行相應的數據處理。要求各方面的要素都在規定的范圍內,相關人員要建立比較符合綠色發展的能源組成結構,并且集中力度進行能耗的降低以及污染物的低量排放。而且低碳經濟的核心理念就在于對于基礎能源技術的革新以及改良,從而保證基本的經濟管理制度也進行優化的升級。雖然在實際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只要是涉及到相應的能源問題,就會存在比較大的社會爭議,但是只有建立健全適宜中國經濟發展的低碳經濟模式才能有效助力中國經濟的整體轉型[2]。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產業結構的基礎建立,不僅要求相應的部門進行經濟的動態調整,也需要對于基礎的產值指標進行細致化的數據總結和統計,保證國家經濟的發展是在生態環境接受范圍內的。另外,對于相關企業的經濟管理要充分考量低碳經濟的相應參數,保證經濟模式越接近于低碳越好。
隨著我國經濟的逐步發展,對于基本的經濟行為以及成本的轉移都存在相應的優化問題,要求相應的經濟發展企業進行自身經濟結構的反省,保證整體經濟模式是在基本的低碳經濟發展領域內的[3]。
只有保證低碳經濟對于經濟轉型的優化促進,才能從本質上保證相應經濟產生良性的發展。其中主要是對于基本的經濟貿易行為進行低碳的約束,不僅需要相應的企業自身提升低碳環保的意識,也要利用相應的法規制度進行監管和控制。
首先是對于貿易結構的優化轉型。隨著經濟發展的增速,中國的經濟增長體產生了相應的國際貿易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由于項目的高頻和復雜性,對于生態環境的基礎看管力度有所下降,這就警示相應的項目管理人員要提升整體貿易行為的監管,建立實時的項目分析報告。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來說,綜合的特點就在于基本的密集度,無論是人員的密集還是資源的密集,都需要進行優化的配置才能保證對整體的社會發展進行優化的推動。在推行經濟發展過程中,低碳經濟要滲透到所有的相應交易和服務行為中,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低碳經濟對于我國經濟轉型的助力,實現整體經濟的綠色發展。
其次是對于貿易方式的轉型。傳統的高碳經濟中,由于社會資源的高頻利用,導致產生過于硬性的貿易模式,在貿易交流中產生的資源浪費也非常巨大,相應的企事業單位有時甚至為了追尋更高的經濟利益而忽略相應的環境保護。低碳經濟的產生無論是從行為上還是從意識上都建立起了一種優化的發展貿易方式,任何經濟交易體在經濟發展中都要對環境進行優化的維護,這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形成了強大的環保拉動力,也形成了優質的監督體系。
最后是保證了經濟轉型的基本資源維護。地球的不可循環資源是固定的,對于資源的維護能從根本上保證經濟發展的長期性。我國要想進行相應的經濟結構轉型,就要保證對于基礎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合理化使用,而且綠色發展模式能進一步助力整體經濟走的更加長遠[4]。
總而言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保持堅定的綠色發展理念,從根本上進行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在維護好相應的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建立高效和諧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我國只有堅守科學發展觀理念,強化對于低碳經濟的認知,從行為上進行低碳環保的助推,才能真正成為有實力的綠色經濟發展強國。
參考文獻:
[1]吳丹.我國低碳經濟發展路徑選擇[J].安徽農業科學,2015,15(10):263-265,270.
[2]李英,陳向華.企業發展價值取向對林產工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以大小興安嶺林區為例[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3,41(04):140-143.
[3]查建平.低碳經濟視角下中國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旅游學刊,2015,30(11):63-73.
[4]劉榮娟,趙道致.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供應商選擇問題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9(01):8-14.
[4]鳳翔.對當前稅收改革熱點問題的深度解讀和理論分析——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J].理論視野,2011,(03):52—56.
[5]陳文靜.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1,(09):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