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兵/河北經濟日報社
?
新媒體時代 黨報如何留住人才?
李鐵兵/河北經濟日報社
【摘 要】以網絡和手機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把人們帶入快速化、碎片化的閱讀體驗中。曾經馳騁傳媒界幾百年的報紙遭遇發行量、廣告經營額雙雙下降的窘境。“多數媒體人將在2017到2018年下崗”等危言聳聽的言論不絕于耳。留住人才、保住根本——黨報的權威性、公信力和主流媒體地位,成為事關黨報生存發展的重大現實課題。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黨報;人才流失
1.采編人員呈加速流失態勢。網絡媒體“狼來了”的話題雖在紙媒流傳了至少十幾年,可發行量、廣告收入連年下滑的數據公之于眾之時,很多媒體人仍感到很意外。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發布的《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5)》顯示,2014年,中國報紙發行量同比下降了25%左右。中國廣告協會報刊分會和央視市場研究(CTR)媒介智訊去年發布的《2015 年1~5月中國報紙廣告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1~5月,國內報紙廣告降幅達32.0%,創下了2012年報紙廣告進入下降通道以來的新低。與報紙發行量、廣告額斷崖式下降同樣嚴峻的是,近兩三年來,編輯、記者甚至大牌記者、首席記者跳槽、辭職的消息不斷傳來,對黨報隊伍的穩定帶來了一定影響。
2.黨報的口碑離不開高素質的記者隊伍。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迅速興起,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上個世紀50年代,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被周恩來稱贊為“感動了千百萬讀者,鼓舞了前方的戰士”;后來,穆青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億萬人民心里播撒了黨的好干部“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的精神種子;改革開放初期,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喚起一代代年輕人投身科學、報效祖國的青春激情……可以說,中國新聞戰線正是因為有了魏巍、穆青、徐遲這樣的優秀新聞記者,才不枉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的“四者”角色。
3.媒體融合需要復合型人才。融媒體時代,記者不僅能深入基層寫出鮮活、有深度的新聞稿件,還要會攝影甚至攝像技術,熟練操作全媒體采編系統,并能用全媒體思維寫出適合報紙、網站、微信、手機客戶端等多平臺發布的多媒體作品。
一個單位能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首先取決于這個單位有沒有前途,有沒有發展。面對新媒體大潮的猛烈沖擊,黨報留住人才,第一位的是用光明前景把采編隊伍穩住、用好。
1.新媒體看似來勢兇猛,但是也有“軟肋”。新媒體的優勢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時間快,沒有出版周期,24小時任何時段都能發布,無需等待第二天“見報”。二是表達方式多,可以用圖片、視頻、語音等各種方式來實現信息傳播。三是互動性強,發布者與接收者可以實時互動交流……新媒體正是靠著這些特性,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和高學歷人群的喜愛。當然,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新媒體在向傳統紙媒“炫耀”其長處時,也暴露了很多短處,而這正是黨報的優勢。首先,在信息資源的掌握上,新媒體弱于黨報。當前,微博、微信、APP 等新媒體盛行,但主要功能仍然是社交工具、消費工具,而不是新聞的策源地。很多在網上瘋傳的消息,都轉載自黨報。主要原因在于,我們黨是執政黨,各級黨報是黨的喉舌,不僅在時政新聞報道、政策信息發布等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而且在新聞采訪時會得到更多的支持,報道也會獲得更多的重視。其次,在信息的權威性上,新媒體低于黨報。黨報所報道的信息真實、全面、可信,表達了黨和政府的立場和觀點,具有絕對的權威性,也是新媒體無可代替的。黨委政府的重要政策、重大決策和重要措施,往往通過黨報來發布。第三,在采編隊伍上,新媒體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比紙媒特別是黨報差。新媒體編輯、記者往往比較年輕,缺乏經驗,對新聞的篩選能力比黨報弱。而黨報都擁有一支政治可靠、素質過硬、專業性強的采編隊伍,對新聞業務始終保持著嚴謹的工作態度。
2.新媒體與黨報不是零和游戲,而是共存共生。新媒體雖受人追捧、來勢洶洶,但是它與紙媒特別是黨報沒有本質的區別,新與舊、優勢與劣勢只是相對而言。今后是媒體細化、讀者分化的時代,黨報只要做足“權威”文章,強化問題導向,堅持改革創新,一定會化挑戰為機遇,邁上發展新臺階。
記者是高素質的知識群體,也是社會大家庭的一員。黨報要留住人才,既要靠“前途”,也要用待遇。
1.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信任黨報、支持黨報,給黨報壓擔子。最近二三年,受發行量、廣告額下降影響,一些基層黨報出現暫時的困難。在黨報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準確把握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視。準確把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的新形勢,牢牢堅持黨性原則,切實擔負起本地區本單位意識形態工作主體責任,通過強班子、強隊伍和強考核,管好陣地,把好導向。二是支持媒體融合發展。媒體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各級黨委要按照新聞傳播規律開展工作,堅持與時俱進,主動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三是待遇上及時保障。記者、編輯安心工作,黨報隊伍才能保持穩定。各地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要求,深化新聞單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對新聞輿論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膽使用、生活上真誠關心、待遇上及時保障。
2.黨報要做到改革人才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新媒體時代,“讀者”與“觀眾”、“記者”與受眾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讀圖”模式加速向多媒體、體現型模式切換,這就要求黨報必須與時俱進,在加快由單純報紙運營向融媒體發展的同時,加快辦報思維、模式創新,同時建立適合新媒體時代要求的黨報采編隊伍。一方面,改變過去單向式、說教式傳統辦報觀念,實現從讀者思維向用戶思維轉變,從單向思維向互動思維轉變,從單向發布向主動納入互聯網傳播鏈條轉變,打造一個具有互聯網思維的編輯部,同時,升級網絡報,加快報網互動,有條件的可開設社區報,做貼近地方讀者的社區新聞。另一方面,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能,用感情留人、事業留人、“舒心”留人,促進良好人才環境的形成,展示求賢若渴、唯才是舉的良好社會形象。
參考書目:
[1]胡敏:《全媒體時代傳統紙媒的發展模式探討》,《地球》,2014年第6期
[2]張勤:《試論傳統紙媒在媒介演化過程中的理性選擇》,《傳媒》,2015年8期
[3]周芮:《新媒體時代下傳統紙媒的發展》,《新聞研究導刊》,2015年第16期
[4]李莎:《新媒體語境下傳統紙媒突圍的理論可行性及方法論研究》,《東南傳播》,201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