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倫斯·布雷克
不斷有調查結果顯示,增加合作是高管的五大工作重點之一。如果沒有打破傳統意義上功能或地理邊界的協同合作,組織就不能有效地利用其全球人才進行高效工作和持續創新。
當我們進入到數字化經濟時代,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正在受到挑戰。機器,開始被看作和人一樣的“人才”,例如,日本某風投公司已經任命一個人工智能機進入其董事會。
對于什么是智能人機協作(Intelligent Human-MachineCollaboration,IHMC),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的世界科學技術2012年研討會作出了以下四點定義:
1.機器與人類結合長處、彌補弱點,互相對彼此授權;
2.機器與人類都無法獨立完成他們共同執行的任務;
3.機器被視為人類的合作伙伴而非工具;
4.技術將放大與延展人類的感知和協作力。
通過各種認知技術——機器使用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以及聽說讀寫的能力,甚至在YouTube上自學——IHCM成為可能。根據德勤的2015全球人力資本趨勢報告,60%的領導者認為“將機器視為人才”是重要或者十分重要的,然而,只有5%的高管認為,他們已經對認知機器如何影響勞動力有了詳細的了解,知道組織、管理和崗位需要如何重構。埃森哲調查了2000名高管,其中77%希望員工和智能機器在更多的工作上能夠并肩協作,這種合作形式被稱為“混合勞動力”。
“自動化”往往占據新聞頭條,但要說這些機器將會取代人類則過于天真。他們將取代人類的一些日常事物,然而,他們真正的價值是補充或增強人類的能力。
在埃森哲2015技術大會上,“重塑勞動力”意味著機器和人類像團隊一樣工作。77%的受訪高管認為,企業需要在三年內,將重點放在“像培訓他們的員工一樣培訓他們的機器”,如使用智能軟件、算法和機器學習等。
培訓與人才發展方式的顛覆,也許會比我們想象的來得更早。我們將培訓機器去不斷學習如何在不同的環境中與人類互動,反過來,機器也會培訓我們,如何去輔導他們,才能通過人機協作創造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