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 陳子穎



摘要:從地理環境特色與學科建設出發,營造一個既能適應未來校園發展,又能傳承人文理念的新校園規劃。本文以實際工程福建省仙游師范學校遷建項目為案例進行分析,從建筑布局、人文關懷、綠色生態、與城市聯系、交通流線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探尋校園新區規劃在新時代的發展,以作為類似設計項目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依山傍水;人文校園;生態校園;與城市對話;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24(2016)11—115—02
前言
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和社會注重教育設施的投入,在過去的幾年中教育產業達到一個建設高潮,大量的新校園拔地而起。在學校新區規劃中往往追求大而全,缺乏個性化,形象呆板,功能分區單一,建筑與城市、與環境、與歷史文脈無法呼應,而多元化的社會發展迅速,校園規劃需要極強的適應性與兼容性。
1項目背景及概況
福建省仙游師范學校舊校區位中心城區,由于舊校區用地規模比較小,且周邊環境差,滿足不了現代辦學理念和辦學發展的需求,經過校方領導的努力以及各級各部門的支持,采用土地置換的方式,在城市規劃的新區重建一個新的校園。
項目占地面積516畝(343965.6平方米),辦學規模為在校生7000人。工程分三期建設,一期建筑面積為65518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積為104288平方米,三期建筑面積為359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207200平方米,容積率0.643,建筑密度16.7%,綠地率38.4%,由4片
區建筑群體環山繞水布置,形成配套完整的新校園(圖1)。
2基地現狀
新校區位于鯉城北一環路與北二環路之間,東臨學苑路,西鄰仙書路,交通十分便捷。基地土地屬性為山坡地和一般性耕地,整個地形呈不規則狀態,東部地勢相對平坦,南部與萬鑫公司相鄰,西部大坑山有一定高差,中南部有一自然形成的池塘。
場地東邊隔著學苑路是客山公園和龍泉水庫,基地內的大坑山由于亂掘亂挖原因,山體的西側被出一個很大的坑,山體最高約116米,坡度小于20%的面積約點一半以上,小部分為坡度超過25%的不可建范圍,剩下接近35%的區域屬于需要場地改造(圖2)。
3規劃構思
本項目場地特征很明顯,基地內有山體有水體,山體和水體都需要進行適當的改造和保護,場地標高起伏比較大,邊界相對不規則,可適建的場地比較緊張,以及要滿足校園分期建設的要,這些都對新校區規劃提出很高的要求。如何保護好山體水體并利用好這些自然資源,是考慮的主要出發點,同時創建一個與城市緊密結合、共享及高效的現代人文校園,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校園,并促進校園的可持續發展。
從場地條件出發,提出“依山傍水,和諧共生”的設計理念。建筑布局順應地形采用分散式布局,讓建筑融入自然環境中,達到人、建筑、環境三位一體和諧共生。同時利用場地高差,減少土方開挖,營造山地校園的特色空間,融合當地莆仙文化特色,展現校園空間的地域文化,充分體現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綠色校園理念。
4總體規劃
校園規劃主結構為“一心、二軸、四大區”。“一心”即圍繞湖共享中心區,“兩軸”為南北向的空間序列軸,東西向綠軸貫穿大坑山、中心湖、中心廣場、校前廣場以及延伸到龍泉水庫和客山公園,“四大區”為位于基地東南角的教學區,東北角的體育運動區,西北角的實訓區,和圍繞大坑山的生活區(圖3)。
4.1依山傍水布局
校園主入口設在基地東邊,通過校前禮儀廣場引導,可直達中心廣場和中心湖,并遠眺大坑山,達到顯山露水的優美山水校園(圖4)。
山:根據用地現狀的地形地貌條件,順應地勢,提出對大坑山進行保護的原則,同時盡量把山體顯現出來,創造出極具特極色的山地校園。把大體量的教學建筑群、400米運動場、體育館布置在地勢較平坦的東部區域,把小體量的宿舍建筑、食堂、實訓等建筑,分散布置,依山而建。建筑空間疏密結合,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通過設置架空層方式,消化場地高差,同時建筑布局盡量平行于山地的等高線,減少山體開挖及土方量。
水:基地內有自然形成的水塘,水塘內有泉眼,可以直接涌出地下水,但水量不大,通過場地雨水收集進行水源補水,對其提出改造和利用的原則。將天然水塘改造成中心景觀湖,通過高位涵洞,與校園外的水面連成一片。沿湖邊設置行政辦公樓、圖書館、中心廣場及親水平臺,在湖中設景觀步行橋,營造中心區的形象。利用水域把生活區跟辦公教學區很好的分開,生活、辦公、教學雖近,卻相互不干擾,似分非分,似合非合,表達出該校園獨一無二的特色。讓漫步校園的老師和學生在功能上方便使用,在構建上也起到一定的向心力,突出表達了學校的核心建筑和特色(圖5)。
4.2人文校園
注重空間的人性尺度,通過景觀節點與重要公共建筑的契合,營造宜人的多層次活動交流場所,并將主要聯系路線控制在10分鐘的步行距離以內,形成便捷交流的人文型新校園。
設計中考慮莆仙風格與現代風格在空間滲透的關系,以及標志性建筑物的特點,并在新的校園規劃中加以體現,體現發展與傳承的理念。最終形成了依山傍水、空間有收有放的布局,營造出了一種豐富的線形空間形態和親切的空間尺度,既繼承了莆仙傳統建筑的文脈,也創造了新校園的特色及校園文化塑造。
4.3生態校園
基地北部的山體在增加開發難度的同時也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景觀,為南部中心校園空間提供豐富優越的背景。學生生活和活動區都充分利用山景和地勢,創造豐富有趣的交流空間。山地建筑在保護自然形態的同時減少了土方量,節約建造成本,實現經濟和“綠色”的有機結合。
保留基地內大坑山及東南部原有的大面積山林,成為學生休息共享的生態綠化用地。在山上設置登山小徑,不僅為學生生活區營造良好的環境,更為用地的制高點(圖6)。保留水體改造成為中心景觀湖,中心景觀湖區周邊采用臺地與自然放坡相結合,增加親水性,并增加人工綠化,營造校園微氣候。注重單體建筑的庭院、屋面平臺、天井的綠化,建造一個相互借景、滲透的立體綠化空間。校前禮儀廣場設鏡面水景和高大的行道樹,將校園東面的龍泉水庫和客山公園的景觀有效的聯系起來,形成校園景觀與城市自然景觀相互融合,和諧共存。
4.4與城市對話
校園教育是服務于社會,所以校園規劃要加強與城市聯系,注重城市道路兩側的界面形像,同時一些學校資源與城市共享。在基地東北角、西北角分別設置體育館和實訓基地,大體量的建筑造型成為當地的地標性建筑,鄰近城市道路方便校外人員組織活動和實踐學習。校園南部利用場地高差設有形象步行入口,方便師生進行。校內視野開闊的自然山體與校外的自然公園,也相互呼應,相互借景。
4.5交通流線
對城市道路交通狀況的分析,結合校園內部人流的要求,在基地東側寬度為30米的城市千道設置新校區的主入口。配合校園的布局,在南北側道路上均安排了次入口,西側設有后勤出入口,使校園道路與城市道路高效無縫對接,方便出行。
校園道路采用三個環形路網,一個是沿中心湖面內環路,第二個是沿大坑山環路,第三個是教學區環路,道路設計高效便捷,可達每一棟建筑。盡量做到人車分流,設有完整的步行系統連接各功能區塊,機動車就近停在校園入口處,形成安全舒適的校園道路系統(圖7)。
4.6可持續發展
校園規劃充分考慮到未來的發展,使規劃結構多樣,建筑可有機生長,協調且富有彈性,適應未來變化。規劃方案形成組團空間沿主軸生長、依山而建的基本格局。
新校園規劃分為三期建設,一期和二期在分期建設中比較明確。一期功能齊全,完全滿足現有學校規模使用的功能;二期作為發展地塊,在全方位考慮資金、生源情況后根據實際情況建設,三期為遠期規劃。線性的教學空間序列軸,可滿足后期教學建筑有機結合。環狀生活區路網可有效串聯各建筑單體,而不破壞山自然風貌,讓各期建筑形成有機整體。自然山體水體的保護,雨水的收集,人工綠化與自然綠化相結合,達到綠色生態可持續。
5建筑單體設計
維護校園整體形象的統一,單體順應地形,實現建筑空間的多樣。校園建筑采用“低密、高容、立體化”設計原則。教學樓、圖書館、宿舍等建筑以多層為主,行政辦公樓、公租房以小高層為主。建筑空間以外廊為主,符合南方氣候特點,滿足自然通風、采光要求。低層盡量利用場地高差,設置架空層,增加活動室內空間,形成視線通透,多層次的綠化空間。藍灰色坡屋面與平屋面結合,使建筑很好融入自然環境中。外墻以磚紅色面磚為主色調,結合灰色和淺咖啡色涂料,讓建筑活潑又不失穩重,同時磚紅色也與莆仙民居建筑的色彩相符,形成空間豐富、個性鮮明的新校園。
6結論
校園規劃應從場地條件出發,融入當地的地域環境,滿足學科發展需求,從而得出合理的建筑布局,富有彈性的規劃結構,以及地域特色的建筑單體及立面,同時還要融合綠色建筑的理念,營造具有時代特色的校園品質。
通過對實際項目的總結,加強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不斷探索新的校園規劃模式,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充分體現人、建筑、環境三位一體和諧共生的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