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愛秀+黃澤紅
【摘 要】加強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民族文化教育是一名教師的責任和義務,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民族傳統文化的素養,把握語文課堂的主陣地,將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寓語文教學于一體,通過課外閱讀和社會實踐,充分拓展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的靈動,增強民族的自豪感、責任感和愛國情懷。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民族文化;教育;提升素養;立足課堂;實踐活動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最具有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根深蒂固。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應義不容辭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培養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探索的責任感,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與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聯在一起呢。
一、提升自身的民族傳統文化素養
俗話說“老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眾所周知,語文教師要想教好語文課,且要把民族傳統文化寓語文教學于一體,就必須博覽群書,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知識結構和專業素養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我們要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風范,扎實地閱讀、鉆研有關民族傳統文化的書籍,點滴地積累,使自己的民族知識和語文教學得到完善更新。在我《瑤族語言與風俗》的專著中進一步地闡述了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民族文化的教育重要性,這就是我二十多年教學所得。
二、把傳統民族文化教育立足于語文課堂教學
1.把握語文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
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在傳授學生知識、方法、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對文本的分析和對“人”的分析緊密聯系起來,挖掘文學作品的人文性,即文學作品的“思想美”、“內容美”、“人格美”和“風格美”、“價值美”等。把它滲透在教學的各個階段,滲透在整個語文課堂教學每一個環節之中,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
(1)加強課內介紹民族傳統文化。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民族的傳統文化,民間的工藝、藝術、風俗等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傳統。這就對教師學科知識、教學能力、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從朗朗上口古詩詞為切入點,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熏陶。古詩詞是古代文化的遺傳,是古代文明傳承的介體,也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學習古詩文,不僅可以培養閱讀能力,而且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2.充分挖掘教材的民族文化內容
教材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們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加強學生的傳統民族文化的教育:
(1)從故事情節開始,挖掘文章民族文化的真真內涵所在,激發學生的靈感。
(2)從課文主題著手,挖掘中華五千年優秀的民族傳統美德的承載,激發學生的靈動。
(3)從課文詞句開始,挖掘相關文化的背景、哲理境界和價值取向,激發學生的靈魂。
三、重視學生民族文化課外閱讀,拓展語文教學
二十一世紀的孩子,是生活在一個喧嘩浮躁的時代,他們面臨著太多的誘惑和現實。不管生活怎樣喧嘩浮躁,但是,一個純凈的心靈,一種對書香氣息的天然熱愛,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都是一個生命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不管社會怎樣變遷,不管科技怎樣進步,不管教育怎樣改革,我們都必須讓孩子們在人生記憶力最佳的時期,誦讀名家名篇,誦讀千古美文。要注意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提高閱讀能力,拓展語文教學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這就是一個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
四、開展有意義的傳統文化活動
圍繞生活中的民族傳統文化,進一步開展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如:搜集和積累各種豐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藝品,書畫比賽,詩歌朗誦,演課本劇等等,這都是和學生的學習緊密相連。在課堂上學生可搜集、摘抄、閱讀有關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章;在課余,教師可指導學生舉行各種民族文化知識比賽,通過各種途徑,采用多種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民族文化傳統和身邊的民族文化傳統。其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感悟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弘揚、傳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將其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學生心靈深處,讓他們真正從優良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全面提升人文素養。但弘揚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并非一日之功,每個學子應該從小受到祖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語文教學的外延就會進入更廣闊的文化空間,汲取更豐富的營養。